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折角车流在双向系统编组站要进行重复解体和集结,影响车站作业效率,增加车站运营成本。向塘西车站日均有折角车流614辆左右,通过对折角车流的分析,结合车站技术设备条件,提出在双向系统编组站组织反向开行列车、反向接车和减少邻近区段到车站集结的往返车流等对策,优化折角车流组织,提高编组站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是铁路技术作业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车流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编组站建设或改造投资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其站型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实际运转作业中,单向系统与双向系统各有优缺点,同时,编组站的布置还要受到很多技术因素的制约,因而,仅仅依靠简单的定性对比分析来确定站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定量比对研究,构建站型选择的量化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着眼于确定单双向系统选择的技术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定量研究反向改编列车对单向系统及折角车流对双向系统各自的影响,从车流结构角度得出影响选择的技术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单向三级三场和双向三级六场为代表,构建能力约束条件下的典型单双向系统的择优比对模型,并通过徐州北编组站进行实例验证,从中看出,从车流结构入手,根据各种车流在编组站所消耗总费用的高低来进行站型选择不仅切实有效,而且经济科学,同时,这也为全面定位编组站的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繁忙干线开行5000t重载列车编组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重点分析了开行重载列车对编组站作业的影响,详细验算了开行重载列车后编组站的通过能力、解体能力、编组能力以及车辆停留时间和列车作业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了不同重载车流组织方案对编组站分工和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点线能力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到达流生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计了编组站到达流生成的一种新方法,它建立在对编组站原始到达车流统计的基础之上,然后对产生的到达流进行检验,并对南仓站实例进行到达流生成,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多编组站铁路枢纽车流运转效率,首先,在分析枢纽内不同类型车流作业过程的基础上,以枢纽内列车进出站走行、车流改编、列车集结和转场扰动惩罚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接入枢纽铁路方向和场站接发列车能力,生成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初始匹配方案,进而利用转场-解集编能力对匹配方案进行调整与检验;再次,给出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的双层编码方案,并利用嵌入替换-扰动-交叉操作的异步循环更新过程,完成匹配方案的群体寻优;最后,设计仿真试验对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完成对多编组站的合理分工,5组试验测试分别在369、422、516、641、763 s的计算时间内得到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在优化分工后的车流组织方案中,转场货车占到解车流比例均能稳定在20%,从而达到减少转场货车数、降低车流组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铁路枢纽的网络表示,分析了铁路枢纽的车流结构和作业流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铁路枢纽编组站作分工多目标优化的内在机理和相互关系,构造了基于集合创分意义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并据此讲座了铁路枢纽编组站作业分工问题的内在本质及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现行列车运行图下输入车流对编组站到解系统的影响,指出了编组站到解系 统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在运输组织方面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8.
编组站配流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组站配流是阶段计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路网性编组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编组站站型对车流组织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配流计划与调机运用的关系。根据出发列车车流来源的确定性程度,将出发车流来源划分为A、B、C三类。从编组站配出发车流来源的确定以及到达列车解体顺序的确定,流问题的三个方面入手,即出发列车编组顺序的确定、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了配流问题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编组站模拟系统中到达流生成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组站到达流的生成是铁路编组站技术作业系统模拟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提出一种以列车运行图为依据,生成到达列车流的新方法。此外,编组站到达流应该包含到达列车流和本站批准装车流两个方面,文中亦为本站批准装车流提供了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向编组站静态配流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了配流时间间隔和有效交换配流列车等概念.建立了双向编组站静态配流的双层多目标决策模型,目标函数包括排除与编组去向不符以及接续时间不够的车流形成的总代价、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和交换车数量,用禁忌搜索策略和配流网络相结合的算法求解,算例证明,通过调整到达列车的接人场,可找出有效配流方案,从而实现双向编组站两个解编系统的配流优化,使除摘挂列车外的所有出发列车满轴和正点发车。  相似文献   

11.
运到期限是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保障运到期限,对提升铁路货物运输质量与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编组站动态配流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货物对运输时效性要求的不同,以车流在站停留时间加权值总和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均值比例分配法将运到期限分配到货物运输编组站作业环节,成为车流最大在站停留时间约束,同时考虑编组去向等约束,建立基于运到期限的编组站调机运用计划与配流计划综合优化模型,设计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编组站动态配流问题,同时满足车流的运到期限要求.  相似文献   

12.
温昊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11):121-121,123
以武汉北2012年日均折角车流为例,分析该站折角车流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对目前车站折角车流的对策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哈密地区货流、车流及哈密东站在路网上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哈密东站的作业量,结合运量增长特点、工程条件及车站作业特点,重点研究了哈密东编组站3种站型布置方案。经综合分析比较,推荐哈密东站平面布置方案按二级四场站型规划,近期按一级三场站型实施。  相似文献   

14.
结合铁路编组站现场实际,对编组站作业安全进行系统分析,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编组站作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基于物元分析的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应用编组站实际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为编组站作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编组站配流中解编时刻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组站列车的解编顺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配流方案作为二者的函数,只有当二者确定后,才能实现列车的配流.编组站配流时对车流的来源要求比较具体,解体与编组时刻的确定需要依据编组站现场的时间作业标准.为了实现编组站的精确配流,分析了解编作业与固定作业的冲突情况,按照考虑固定作业和调机干扰与否,确定了几个与列车的解体时刻和编组时刻有关的参数,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这为编组站配流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线路能力,编组站能力(改编能力,通过能力及可利用的调车线数量)与装卸车能力受限条件下的车流组织方案优化问题,其目标是最小经集结费用,改编费用,换算车公里费用,以及组织始发直达而产生的换算车小时消耗,并满足车站和线路的有关能力限制,为此,建立了该问题的两类数学优化模型,大规模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形式和非线性0-1规划形式,基于此类问题的难度,采用了模拟退火算法处理所建模型,其有效性通过对两类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速铁路逐步成网,普速铁路的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铁路运输系统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需要重新协调。对于编组站能力的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定值"形式及"刚性"协调策略,不能有效揭示子系统的匹配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编组站能力的波动性及动态适应性,以系统静态、动态协调为目标,构建了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协调模型,并通过引入缓冲算子的功效系数法对多目标函数进行简化,利用区间占优及区间分析理论对目标函数与困难约束中的不确定性区间参数进行处理。基于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设置算例参数,并通过Lingo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当车站上行系统列流量为136列、下行系统列流量为130列时,能够达到编组站子系统能力协调模型的最优状态,证明所用方法是一种研究编组站子系统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现有编组站分类标准的不适应性,提出了编组站分类的主要技术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编组站分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模糊c-划分方法对编组站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ISODATA方法对编组站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划分系数Fc(U)和划分的平均模糊熵Hc(U)对聚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我国铁路现有4...  相似文献   

19.
提高编组站解体作业效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列车到达至推峰解体整个作业流程出发,分析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和解体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解体作业效率的措施,对提高编组站的服务水平、保证编组站的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编组站作业协调性包括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能力协调以及整个编组站到解系统与区间的点线能力协调。结合向塘西编组站的具体实例,对其能力协调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编组站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编组站与线路之间的能力协调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既有设备,达到最佳的运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