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海学会于1982年11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召开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专家们在会上发表了17篇论文,本文是其中的9篇的摘译。这9篇论文的题目是:(1)海上避碰规则的发展;(2)雷达与避碰;(3)船舶定线;(4)渔船与避碰;(5)船舶通航管理与避碰;(6)碰撞中的人为因素;(7)碰撞案例的研究;(8)水面受限制条件下引起碰撞的因素;(9)碰撞法:责任的判定、限制与损害。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三届二次全会暨避碰规则和船舶在大风浪中操纵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州市沙面广州航海学会大楼举行。专业委员、顾问、论文作者、特邀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这次航海学术界的盛会。原定出席会议的中国航海学会彭德清理事长因身体欠佳未能到会,持致信祝贺,勉励大  相似文献   

3.
由于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以及在港湾、狭水道水域通航密度逐年增加,船舶避碰问题成为当今航海技术的研究重点。雷达用于海上避碰已有约40年的历史,是最重要的航海仪器。可是,装有雷达的船舶相互碰撞的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暴露出雷达装置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近年来,各种类型的雷达避碰装置竞相问世,可以提供DCPA、TCPA、他船过去的航迹等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航海雷达的某些缺陷,但还存在不少使航海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碰撞危险区(PAD)问题试作初步探讨,并提出一种新图形的设想。新图形的最大优点是能一目了然得出本船安全速度,而不需进行模拟试操作,更适应避碰规则以及在分道通航等条件下对减速的要求。同时也能直接得出改向避碰的度数。新图形显示出本船所有的安全航速与安全航向,供航海人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避碰规则的要求而组合选用。此外,新图形显示在显示器的盲区附近,可避免或减少对他船映象监视观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1989年修正案对“分道通航制条款”的修改决定,就如何使用沿岸通航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新条款提出笔者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5.
福北水道自2010年8月1日实施分道通航制以来,发生过十多起搁浅险情与事故。为改善通航条件,此文从船舶领域和通航条件角度,对福北水道实施分道通航制、双向航路制、单向通航制等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现行通航条件的比选方案,供航海人员和主管部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集装箱化》2007,18(12):32-32
2007年11月30日-12月2日,中国航海学会在北京举行2007年度学术交流暨优秀论文评选会。各地方航海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今年共收到应征论文130多篇,经评议,39篇论文获得参加中国航海学会2007年学术交流会的资格。经评委会评审,结果如下: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篇,三等奖18篇,鼓励奖17篇。  相似文献   

7.
《老铁山水道船舶定线制》和《老铁山水道船舶报告制》(以下简称《两制》)于200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黄海进入渤海湾的船舶,走西行船舶通航分道;反之,走东行船舶通航分道《。两制》的实施,将最大程度地降低船舶对遇和交叉相遇的机率,使老铁山水道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从而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海学会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2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各港、航企业及科研机关、院校代表共43人参加了会议。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希群同志致开幕词。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高原同志和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陈嘉震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会议讨论通过了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关于1983年学术活动的安排。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25篇,在会上宣读了13篇。这些论文内容涉及港口、长江内河及远洋海运的管理体制、航运政策、经济效益、培养水运管理干部等方面,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涡轮机与锅炉学组和上海航海学会轮机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了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8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轮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涡轮机与锅炉学组组长周渭镐同志主持,上海市航海学会轮机专业委员会主任钱永年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2篇,在大会上宣读了5篇,其余进行了分组交流并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中国沿海渔船数量多,如遇禁渔期结束或台风甫一登陆,大量渔船便成群结队蜂拥出海,常常填满商船的习惯航路。若航行中遇到这种情况,商船船长和驾驶员(统称为驾驶人员)必须打起精神、提高警惕,与影响商船正常航行的渔船周旋。沿海部分渔船驾驶人员未接受过正规航海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了解不多,遵守规则和主动按章避让意识不足。因此,渔船抢过商船船首、挤占通航分道、在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用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导航专业委员会、中国航海学会通讯导航专业委员会联合于1982年8月24日~8月2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首次“全国舰船导航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及论文作者共117人,共交流论文69篇,其中大会交流3篇、分组交流49篇、书面交流17篇。从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内容看,有(1)在分析当前国外发展、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12.
许岩松 《世界海运》2012,35(2):50-52,56
船舶在海上经常使用VHF约定避碰行动,但航海界对发生碰撞后各自的责任划分以及承担的后果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认识。从一个真实的海上事故案例出发,运用《避碰规则》以及行政法、民法原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有关VHF约定避碰行动的责任划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铎 《中国航海》2006,(3):55-58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准许在必要时背离避碰规则的规定来避免紧迫危险。通过对避碰规则条款归类、分析,可以被背离的避碰规则条款必须是强制性的、不附例外条件的、针对性的具体避碰规定。具体而言,只有狭水道条款中的右行规则和对遇局面中的右转规则才存在背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会务动活     
中日航海学会学术交流会1984年11月6日~8日在上海举行。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彭德清、日本航海学会会长西山安武分別致了开幕词。会议收到中日两国航海学会的论文共16篇。这些论文中,中方论文8篇:  相似文献   

15.
动态     
中国航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将于12月上旬召开根据2007年工作计划,中国航海学会将于2007年12月上旬召开学术年会,年会的论文征集工作已经开始。今年学术年会的征文内容包括:航行安全及灾害预防、通信、信息技术与发展、船舶避碰和大型船舶操纵、环保与船舶防污染、航海教育和航海心理学研究、海上搜救、人为因素与海上安全、物流和航运管理、航海学科发展和新技术应用、航海法规和海运政策研究、船舶机电管理与节能、船闸管理与研究等。学术年会交流的论文,原则上由地区学会或专业委员会报送,团体会员单位推荐的论文应直接送交专业委员会或…  相似文献   

16.
在自主船议题下,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已完成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避碰规则》)的立法范围界定。本文就《避碰规则》立法范围界定的成果以及各参与方的观点进行说明和分析,并就《避碰规则》的后续修正要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自主船议题下,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已完成了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立法范围界定,此后将由相应的分委会进行全面回顾和提出修正方案。本文基于新的航海技术,从驾驶和航行规则、适应自主船等方面分析《避碰规则》的修正原则,提出初步修正方案,并从五个方面对建议的"驾驶和航行规则"进行验证,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航海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航道通常较窄,通航密度大,船舶在航道中航行时会遇他船后,不可能完全按照《避碰规则》要求的"早、大、宽、清"采取避让行动。在航道中如何采取避让行动,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行动,《避碰规则》并未清楚列明,驾引人员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自己对《避碰规则》的理解采取行动。现实中,经常发生因驾引人员对《避碰规则》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避碰行动不协调的碰撞事故。通过对《避碰规则》在航道中适用问题的分析,找出在航道中符合《避碰规则》的避让方法,以期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航道中的碰撞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为科学认定事故责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引领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全面审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海运》2017,(2):1-5
以我国为主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审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提案,对提高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全面审议和修正《避碰规则》的紧迫性入手,指出"安全文化"和"强制审核机制"为修订建议提供依据,阐释我国航海界当前存在的分歧及应做的抉择,分析《避碰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供的历史机遇,论述第三代《避碰规则》及其必要性。最后,提出我国应把握引领全面审议《避碰规则》的历史机遇,并从提案的基本内容和提案的形成过程两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亚太地区海运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9日至21日在韩国汉城召开,这次讨论会的主题为2000年世界航运。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129名学者专家。会上交流了24篇学术论文。由中国航海学会沈志成副理事长为团长的中国航海学会代表团一行5人出席了会议。并向会议提交了4篇论文,其中在会上交流了3篇论文,全部用英语宣读和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