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桥涵顶进施工中的方向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桥涵顶进中箱体发生“扎头”、“抬头”的原因及现场处理方法。并叙述了在顶进过程中箱体框架的走行方向控制及纠偏措施  相似文献   

2.
箱形立交桥顶进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箱形立交桥顶进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抬头、扎头的原因,介绍了预防抬头、扎头的措施以及纠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铁路立交桥涵施工重点为桥涵预制和铁路架空顶进,桥涵顶进是立交桥施工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桥涵顶进施工采用多种方法,如:一次顶入法、对顶法、解体顶进法、开槽顶入法等,常用施工方法为一次顶入法。顶进施工常见质景通病为后背变形过大终止顶进、滑板下沉断裂、桥涵扎头开裂、线路横移影响行车等,本篇结合工程施工实例,详细阐述了桥涵顶进施工的技术要点,针对常见质量事故,提出了预防及处理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本篇文章所提出的桥涵顶进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切实可行,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软土地区顶进桥涵施工中,常出现“扎头”、“抬头”及“方向”偏差等问题。对此除了应加强施工监测,认真预防外,还必须做好及时的纠偏处理。对各类顶进偏差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偏差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构桥在软土地基上顶进施工中出现的“扎头”通病,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防止方法-仰角钢刃脚法,该方案在京九线衡水育市才街立交桥顶进施工中的使用结果表明,它不仅经济,而且对保证既有线的安全和采用框构运土施工机械化方面都是成功的,本文对仰角钢刃的设置及结构情况作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软土地基上顶进桥涵时.由于软土地基承载力低,经常出现抬、扎头及方向偏移现象。本文论述了在浙赣线软土地基上项进箱涵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工程施工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软土地基上顶进桥涵时,由于软土地基承载力低,经常出现抬、扎头及方向偏移现象。本文论述了在浙赣线软土地基上顶进箱涵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工程施工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既有线顶进桥涵施工,是解决施工与运输相互干扰和保证行车、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保证既有线顶进桥涵施工的工程质量及今后运用,提出了工作坑选择开挖、箱体制作、线路加固及顶进注意事项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位于铁路枢纽郑州北站的农业路立交桥工程 ,由 10座 2 16m连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成 ,框架间采用直立悬臂式钢筋混凝土高挡墙连接 ,全长 490m。施工中需下穿上、下行场 3 0股道 ,道岔 2 9组 ,架空线路的跨度为 5 2m ,轴向顶进距离 189m ,横向顶进 73m ,累计顶力 3 95 6× 10 4 kN/m。由于受架空材料和场地限制 ,为缩短工期 ,上行场框架前 3节预制“串联式”布置 ,后 2节“并联式”布置 ,然后横移 ,节间设中继顶 ,采用五继顶进 ,设置中继顶镐 118台 ,末继顶镐 3 5台。先将 1~ 3节框架前顶 3 8m ,横顶第 5节框架 3 6 5m至轴线位置 ,用第 5节框架作为传力柱 ,继续将 1~ 3节框架顶进 5 3m ,横顶第 4节框架 3 6 5m至轴线位置 ,再将 1~ 5节框架顶进 3 3m ,至此全部顶进就位。  相似文献   

10.
主要结合宁芜线K120+120殷村道口移至宁芜线下K120+348改建为三孔下穿立交顶进施工中,箱体顶进设计方案采用先顶进中间、后顶进两边,经过现场多次调查,经技术、经济、对运输影响和施工中安全控制等综合优化比选后,制定先顶进两边、后顶进中间箱体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1.
某岩溶隧道涌水预报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高隧道涌水预报的可靠性和预报工作效率,减少盲目性,为现场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寻找一种较为适宜的地质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研究方法:在勘察设计资料基础上,通过对隧道穿越区域地面及洞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实地调查,对岩溶发育的规律及隧道涌水进行相关性研究。 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得知深大断裂对深部岩溶洞穴与暗河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划分出了隧道穿越区内重点涌水区段;对重点涌水区段,选择与探测目的相适应的中短距离电法物探手段进行详细探测,并预测涌水规模;运用洞内地质编录信息对预报方案及相关技术参数进行修正,实现了预报体系的逐渐优化。 研究结论:深大断裂对岩溶的发育控制作用显著,大型充水溶洞的总体发育方向与断裂走向相同;中短距离的高精度电法物探手段对水的敏感性强于弹性波法物探手段,适宜进行重点涌水区段的详细探测;岩溶区隧道涌水预报工作宜采用多手段协同预报的方法,以提高预报的可靠性及工作效率;预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隧道涌水量计算的研究方向多为总体涌水量或分段涌水量的预测,在顺坡排水段或涌水量不大的隧道中,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在强富水的反坡排水段,瞬时涌水量可能很大,有时远超隧道施工时的剩余抽排水能力,容易导致淹井,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安全,造成工期延误。因此,对于采用反坡排水的强涌水段,必须进行单次开挖瞬时涌水量的计算和淹井评估,以确保施工安全。结合崇礼铁路正盘台隧道工程实践,采用多种方法对隧道强涌水段的单次开挖瞬时涌水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确定采用带水作业的开挖长度,节省了工期,确保了奥运隧道工程按时顺利开通。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某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突发涌水事故的成因、发生过程和处理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对后期海底隧道施工潜在的涌水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长大铁路隧道水文地质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勘察阶段勘探和试验工作受限或不够完善,影响到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各主要因素难以准确确定,从而导致隧道设计预测涌水量不准确,施工中突、涌水灾害时有发生,进而严重地影响了隧道施工进度及安全。以部分已施工隧道为例,对施工阶段出现的问题与勘察阶段勘探和试验中各项工作完成的质量进行详细对照分析,找出目前长大隧道水文地质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今后有效进行隧道水文地质勘察,提高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施工阶段的补充勘察及二次设计。  相似文献   

15.
渝怀线武隆隧道岩溶涌水量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三重空隙介质理论和化学动力学水文地质理论为基础,根据武隆隧道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将岩溶含水介质空隙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出折算渗透系数KL的概念,并根据变通后的达西公式将三种空隙介质中存在的不同流态耦合于达西—非达西流控制方程,提出一种新的岩溶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隧道岩溶涌水量计算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可进行分段隧道岩溶涌水量计算;二是计算中最关键的参数折算渗透系数KL容易获取。  相似文献   

16.
依托南昌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工程,对富水复合地层条件下采用旋喷桩加固施工方案进行总结,并对联络通道施工发生的涌水、涌砂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土体注浆加固结合降水井降水的处置方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以及现场地表监控结果,处置方案能够保证该地层条件下联络通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围岩的注浆效果直接影响到海底隧道的施工安全。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固定水头的海底隧道在不同注浆圈厚度、注浆圈渗透系数以及排水方式下,隧道的涌水量和衬砌外水压力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轴对称解析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的隧道防排水方式对衬砌外压有着明显的影响;(2)注浆圈的径向加固范围对隧道涌水量和衬砌外水压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效果并不明显;(3)注浆圈的渗透系数对隧道的涌水量和衬砌的外水压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乘客出行模式研究是深入认识城市交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交通规划的重要技术支撑。基于上海轨道交通刷卡数据分析网络客流特征,以轨道交通出行全过程出行链视角对进出站客流量、站间客流量、乘距等出行要素的空间模式开展研究,发现上海轨道交通进站和出站客流量分布均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乘客乘距服从负二项分布特征。研究同时发现,相比于幂律分布,上海站间客流量分布更加适合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此外,工作日客流和周末客流在空间分布总体形态上较为接近,工作日客流分布更为集聚,周末客流分布则更为离散。  相似文献   

19.
杨浩  宁智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Z1):192-196
对车用涡轮增压器向心涡轮级进行全三维黏性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叶轮攻角变化对向心涡轮内部涡系产生及二次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一定大小的负攻角可以有效改善叶轮进口段的流动,并保证叶轮的载荷和做功能力;二次流在攻角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各种形式的二次流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二次流损失,二次流损失和攻角损失共同...  相似文献   

20.
涵洞作为沙漠地区道路工程路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障道路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沙漠地区道路涵洞较易发生风沙灾害,故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不同来流风速大小和不同来流方向下涵洞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风速、不同来流方向下的涵洞周围积沙特征,并总结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和结论:对比不同来流方向下的涵洞流场特征,得出来流与涵洞夹角为20°时涵洞对洞前洞后流场影响最大,洞前有大面积增速区,洞后速度下降最为迅速。对比不同来流大小及方向下的涵洞周围积沙特征,可知随来流风速增大涵洞前积沙先增大后减少;洞腔内部随风速增大积沙会有所增多;洞后积沙随风速增大会明显增加。同一风速下夹角增大洞前积沙明显增多,且夹角越大洞前积沙横移越明显;洞后积沙随夹角增大会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