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以长江叙渝段为原型建立连续弯道概化模型,进行定床水流试验.结果表明:过渡段的边界形态对连续弯道横比降分布存在明显影响,与单一矩形弯道中以弯顶呈完全对称分布特征不同,弯曲放宽复式河槽边界条件下弯道的横比降呈不对称分布,其后弯区域比降大于前弯.建立了反映边滩形态因子的最大横比降和全弯道横比降分布公式.  相似文献   

2.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弯道水流特性是水利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的分布则是其重要内容。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从中提取了纵向流速参数。基于作者提出的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公式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天然连续弯曲河段的概化模型上进行推移质输沙试验,分析不同弯道段推移质泥沙运动的特点,绘制了泥沙运动轨迹图.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连续弯道中,推移质泥沙运动轨迹不同,凹岸来沙和凸岸来沙向下游输移时呈现不同的特点.连续弯道的前、后两弯的形态和过渡段的河床形态影响泥沙运动路线,决定泥沙输移方式.  相似文献   

6.
弯道水流基本特性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弯道水流运动规律的研究对江河治理、航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设计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弯道水流、泥沙运动及河湾演变基本特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泥沙输移及冲刷深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河弯水流形态和弯道环流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弯道中泥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试验观测 ,建立了沿河弯凹岸路基的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 为沿河路基护坡和挡土墙的基础埋置深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  相似文献   

8.
弯道环流与沿河路基冲刷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河弯水流形态和弯道环流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弯道中泥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试验观测,建立了沿河弯凹岸路基的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为沿河路基护坡和挡土墙的基础埋置深度进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丽 《山西交通科技》2012,(4):80-81,91
以承德至秦皇岛高速公路秦皇岛段肖营子连接线为例,分析了长直线接小半径平曲线、连续多个平曲线的过渡、连续纵坡、弯道接直桥、弯坡组合、平面交叉路段等类型的道路特征及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并结合道路实际情况,提出了特殊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车辆在单曲线上行驶时的运动学行为和驾驶行为,在ADAMS软件环境下创建了小客车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切弯和跟弯两种驾驶模式的单曲线行驶试验.根据仿真输出的转向盘角度变化,将转向过程划分为进弯、维持和出弯3个阶段,分别得到了车辆进弯和出弯时的转向长度和转向时间,以及这2个参量与弯道半径、转角和车辆轴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弯道转角不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转向盘转角、转向时间以及转向长度随着弯道转角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切弯时更显著;当弯道半径不超过550 m时,转向长度随弯道半径增大而增大;不同驾驶模式会导致转向长度出现显著差别,切弯时的稳定转向长度约为跟弯时的2倍;切弯模式的"稳定转向时间-弯道半径"曲线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形状,而采用跟弯模式时该曲线呈单调下降趋势, 2种模式的平均转向时间为3.75 s.   相似文献   

11.
弯曲河道的水沙运动一直是河流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关系到河道演变与治理.重点概述了单一弯道与连续弯道水沙运动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了弯曲河道的水面比降、纵横向流速分布、悬移质泥沙及推移质泥沙的运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往研究大多是基于相对平衡的水沙条件与尺度相对较小的自然河流情况下取得的成果,针对水沙过程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来沙大幅度减少的大尺度河流的弯曲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研究较少,限制了对减沙条件下大尺度弯曲河道演变规律的深入认识.因此,需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变化环境下弯曲河道水沙运动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弯道演变规律与治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连续两弯的过渡段及后弯水流特性明显受到前弯水流的影响.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和VOF方法处理自由水面的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对中心角为120°带过渡段的连续两弯水流进行计算,分析了连续两弯的断面环流和表面流态.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两弯的过渡段表面存在回流;回流与前弯剩余环流叠加,在后弯进口水面出现环流强度<0.14的特...  相似文献   

13.
冲击破碎混凝土路面的三维叠层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常采用冲击破碎方法处理原路面,常规的层状连续模型不能反映破碎混凝土板块的工作状态,因此,建立了一种分块三维叠层结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中的加铺层和地基弯沉是连续的,破碎水泥混凝土板之间的弯沉是不连续的,上下层之间的弯沉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分析结果表明,加铺层、破碎水泥混凝土板和地基相互之间有脱空现象;虽然破碎水泥混凝土板的弯沉呈双线性分布,但是下层弯沉盆仍然包络上层弯沉盆;在破碎水泥混凝土板缝两侧有弯沉差,该处加铺层有集中弯矩和剪力差。对于具有间断刚性(或半刚性)基层的路面结构,该模型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半径曲线段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对重载交通条件下直线段和不同半径(35m/50m/65m)弯道段汽车横向轮迹荷载分布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得出了直线段和不同半径弯道段轮迹荷载横向分布特征,以此为依据分析认为小半径弯道沥青路面病害主要为疲劳网裂、水损害,研究了病害的产生机理,并结合沥青路面设计、施工给出了相应的建...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广元城区河段为多个连续弯道组成的复杂河湾,弯道阻力大,行洪能力弱,导致广元城区洪灾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提高广元市城区河段的防洪能力,拟实施嘉陵江塔山湾河段裁弯综合治理工程,但工程对河势和航运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河工模型试验,主要从通航角度对单一裁弯方案、双河并存裁弯方案的布置与整治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双河并存方案老河槽内通航条件较好、对河势的影响相对较小,选择其为推荐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限元软件轮胎与横坡路段路面结构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的轮胎接地压力分布,研究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道路横坡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规律有显著影响:横坡的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当坡度较小时,接地压力在横向呈对称分布,最大接触压力出现在接触面横轴中心,随着坡度增加,上坡方向的轮胎路面接触面积明显大于下坡方向,接触压力最大值出现位置也出现偏移;横坡路段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面积较大,但总体的接触压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早期横向裂缝的观测统计结果,分析了早期横缝的分布规律以及横向开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主要形态横向裂缝的影响因素均以混凝土的温缩和干缩作用为主,为了解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开裂原因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广元城区河段为多个连续弯道组成的复杂河湾,弯道阻力大,行洪能力弱,导致广元城区洪灾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提高广元市城区河段的防洪能力,拟实施嘉陵江塔山湾河段裁弯综合治理工程,但工程对河势和航运的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河工模型试验,主要从通航角度对单一裁弯方案、双河并存裁弯方案的布置与整治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双河并存方案老河槽内通航条件较好、对河势的影响相对较小,选择其为推荐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斜弯钢—混组合梁桥桥面板的空间受力状态,运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全桥模型和局部精细模型。结果表明,在拆除临时支承阶段,桥面板外侧拉应力大于内侧,施加强制位移后外侧拉应力小于内侧拉应力,两侧拉应力较大区域均位于支座附近,呈斜向分布,与支座连线方向保持一致,最大拉应力向内侧偏移1. 3m左右。由此可知:斜支承造成梁桥受力不对称,支座处负弯矩桥面板拉应力最大,弯桥对负弯矩内侧桥面板影响更大,内侧施加的强制位移应小于外侧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同时包含平弯和竖弯的空间曲线预应力钢束连续平滑模型,在有限元分析中考虑空间预应力钢束的各项力学效应,提出了基于相贯线的空间预应力钢束精细化建模方法,确定了钢束、孔道与梁体三者之间的节点对应连接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建模程序.首先采用辅助实体相贯的方法,建立了空间预应力钢束的连续平滑几何模型;然后沿该空间曲线建立孔道实体,并与混凝土主梁进行布尔运算,实现钢束、孔道与梁体三者之间的节点对应连接.以贵州红水河特大桥钢-混结合段的建模与分析为例,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约束方程法相比,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梁体最大局部压应力降低26.3%,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改善;钢束有效应力分布平顺、无波动,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