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轿车用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被动悬架因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不耗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主动悬架虽性能优越,但因元件价格昂贵,工作时能耗高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半主动悬架性能好于被动悬架,且成本比主动悬架低得多,是今后悬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悬架从控制力的角度可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从使用方便性和价格来看,性能较为优良的半主动悬架应用前景最好。综述了半主动悬架的产生。发展及其控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技术的进一步要求和所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半主动悬架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迎生 《汽车电器》2002,(Z1):24-26
简要介绍半主动悬架及其电子控制系统的构成.这种半主动悬架系统可根据路面的激励输入,自动实现悬架阻尼参数的无级调节,性能上远远优于被动悬架而接近主动悬架.  相似文献   

4.
基于串联型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建立了五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提出一种用于汽车悬 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半主动悬架 计算机仿真和结果分析,并通过与被动悬架相比较,证明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汽车平一方面要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5.
丰田LEXUSLS400型轿车的电子控制悬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杰 《汽车技术》1997,(9):43-48
简要介绍了半主动,全主动及慢全主动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和目前应用情况。以丰田公司生产的凌志LS400型轿车的悬架为例,详细分析了上前在高档轿车上的应用较多的半主动电子控制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该系统的故障自诊功能和失效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
韦军  聂巧丽  王升  牛礼民 《天津汽车》2012,(8):21-23,52
为分析半主动悬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文章对半主动悬架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在ADAMS/View开发环境中建立1/4汽车悬架模型;然后基于MATLAB/Simulink设置模糊控制规则,对半主动悬架进行模糊控制,并模拟出随机路面输入信号;最后利用ADAMS/Control模块将ADAMS和MATLAB/Simulink悬架模型联合起来进行仿真,与被动悬架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模糊控制下的半主动悬架舒适性更高,行驶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更好。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悬架的舒适性和平顺性均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7.
半主动悬架较被动悬架,在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同时与主动悬架相比具有性价比高、耗能小等优点,所以半主动悬架成为近年来汽车底盘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车辆4自由度1/2半主动悬架模型,提出了模糊PID混合控制算法,并基于该算法对半主动悬架进行控制,且对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时滞问题做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混合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在车身加速度、车身俯仰角加速度、前后悬架动挠度、前后轮胎动载荷、前后簧载质量加速度等在时域和频域中均有所改善,且一定量的时滞对该算法亦影响较小。这对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半主动悬架的开发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悬架是现代汽车的重要装置,对汽车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通过性等多种使用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被动悬架将被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而取代。文章简要介绍了这三种悬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主动悬架的五种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9.
汽车悬架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现代汽车悬架,要求其在各种行驶条件下提供平顺性和安全性的最佳匹配。但是传统被动悬架,只能保证在一种特定道路和速度下达到最优折衷。为此,开发研制了各种悬架控制技术和方案。介绍了半被动、半主动、慢全主动、全主动四种悬架控制方案和应用,并作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可调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模糊控制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性能,开发了以C8051F005单片机为主控件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搭建了半主动悬架全真试验台,并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汽车行驶平顺性明显优于传统被动悬架,为半主动悬架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寇发荣  方宗德  赵研 《汽车技术》2007,(5):34-36,43
在分析汽车传统被动悬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主动悬架结构。介绍了该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二自由度的主动悬架数学模型。采用天棚控制策略,设计并研制了主动悬架样机及试验台架,进行了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台架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该主动悬架能有效改善汽车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主动悬架的发展和技术现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汽车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的产生,发展及其优缺点,并就其发展方向做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连续反馈控制车辆半主动悬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继铭  高世库 《汽车工程》1996,18(4):207-210
本文提出了车辆半主动悬架改进的连续反馈控制规律,用一个简单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分别对具有该种控制规律的改进连续型昱主动悬架和连续型半主动悬架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的减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电流变智能半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孙涛  陈大跃 《汽车工程》2004,26(5):605-608
对带有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的半主动汽车悬架系统设计了一种模糊PID控制器。将半主动悬架簧载质量的位移及其导数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PID控制器的3个增益参数作为其输出,利用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的阻尼力可随电压变化的特性来使车身的振动降为最小。仿真实验给出了最优被动悬架、固定参数PID控制智能半主动悬架和模糊PID控制智能半主动悬架在不同路面激励情况下的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5.
汽车可控悬架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寇发荣  方宗德 《汽车工程》2007,29(5):426-432
总结了汽车可控悬架的发展状况,详细阐述了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等的结构形式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新型可能量再生的可切换的主动/半主动悬架结构方案,并进行了台架试验。评价了用于可控悬架的主要控制策略,指出应着重研究非线性控制与智能控制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和开发可能量回收的汽车智能悬架,重点包含制动、转向、可控悬架的底盘集成控制。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状态反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车辆的悬架系统对于其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都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液压伺服元件的发展,出现了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其控制策略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方法比较成熟。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计算,对全状态反馈和被动悬架进行比分析,表明主动悬架采用和有限状态的反馈较全状态反馈有明显优势,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状态反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微分几何理论的汽车半主动悬架非线性振动控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针对汽车悬架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1/4汽车二自由度悬架模型分析半主动悬架控制。应用微分几何理论得到输出-干扰解耦方法,再经适当的坐标变换将该模型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成一线性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最优控制,然后通过非线性状态反馈实现对原系统的半主动控制。与被动悬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这种针对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控制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功率谱分析,控制后系统的能量比被动悬架更趋于平均,悬架动态性能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汽车二自由度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半主动悬架系统,提出以车身加速度为控制目的的模糊控制策略。以白噪声随机响应谱作为B级路面的激励输入,对被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仿真后的被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对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糊控制策略有效的降低了悬架系统被击穿的可能性,提高了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频率分析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悬架的频响特性进行的分析发现,悬架的特性与振动频率有关.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分析的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方法.利用Matlab分别对被动悬架、采用skyhook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和基于频率分析的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的结果验证了文中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半主动悬架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带有电流变液智能阻尼器的半主动汽车悬架模型,运用滑模变结构方法设计了半主动悬架滑模控制器。根据滑模运动方程稳定的Hurwitz判据选择滑模面系数,用指数趋近率改善滑模运动段的动态品质并进一步确定了半主动悬架的实时控制阻尼力。对多种激励信号下隔振质量的响应及半主动悬架系统在系统参数摄动下的鲁棒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变结构控制下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隔振效果要远好于最优被动系统,而且对外界扰动有一定的适应性,对系统参数摄动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