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人、车、路、环境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探讨了与公路线形安全设计有关的标准、速度以及与驾驶员相关的视觉和心理等因素,要求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充分考虑人、车和环境的特性,灵活运用设计指标,使公路线形连续、均衡,符合驾驶员的期望,公路交通更安全、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从公路安全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平面线形、纵面线形和路侧环境对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不断完善山区农村公路体系,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小客车驾驶员安全注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高速公路设计与运营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人-车-路协同过程中的驾驶员视觉注视特征,选取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453个线形组合路段,对13名小客车驾驶员在路面范围内的动态视觉注视点位置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组合路段路面范围内的注视点分布规律,得出驾驶员受不同运行速度和线形条件影响时在路面上的注视点集中区域特点,提出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驾驶期望视距概念,并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期望视距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期望视距与车辆运行速度和平曲线半径相关;当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800 m时,驾驶员的视野会随运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需采取适当限速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疲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双车道公路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线形复杂多变,山体及路侧植被遮挡视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驾驶操作的难度和强度.导致驾驶操作频繁、精神紧张.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的驾驶操作极易产生驾驶疲劳,进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研究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驾驶疲劳特性,可为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人车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道路线形、驾驶员属性、车辆类型、事故形态等因素对山区公路穿村镇路段过境车辆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元双公路(元谋—牟定)2012—2017年事故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筛选出15个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决策变量,分析不同证据变量与驾驶员行为共同作用的推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安全驾驶行为与危险事故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增加事故严重程度;当涉及货车时,由于未保持安全距离,伤人事故率增加8.2%;在弯坡组合路段,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 19.6%;阴雨天行驶时,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5.4%;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侧翻事故时,伤人事故概率增加3.1%。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多数乡村路为土路,路窄且坑洼不平。山区土路坡陡、弯急,晴天特别是久旱天气干燥时,路面上尘土飞扬,细尘土被带走后,路面上沟沟坎坎随处可见。因此,驾驶员在乡村土路上行车时必须了解各种气候和条件下的路面特点,掌握安全行车要领,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7.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计必须应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避免对规范生搬硬套、机械使用,但也绝不是脱离规范要求进行主观的臆想,而是要在传统道路线形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道路安全空间来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为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由于山区道路受特殊自然条件限制,因此道路等级普遍偏低,交通安全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易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在特殊路段,事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贵州山区道路为例,选取典型路段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道路安全性特征和安全影响因素,然后从道路线形、路面状况、安全设施、交通环境四个方面建立山区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建立山区道路安全性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安全性模型的评价符合贵州山区道路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9.
基于驾驶舒适性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是人、车、路和环境动态系统失调的结果.传统的公路路线设计理论一般是以汽车行驶动力学为依据,总体上没有考虑人的差异性.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率变化的规律和道路平面线形与驾驶员心理、生理适应性的相关性,简要探讨了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有关设计指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弯道交通安全,研究在冰雪环境设置线形诱导标志对驾驶员视认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冰雪环境驾驶员的视认特性,探究冰雪与非冰雪环境对驾驶员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弯道线形诱导标志铺设方案,开展路上实车实验,研究冰雪环境公路弯道线形诱导标视认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普通公路上设置路侧标志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最常用的措施. 由于多车道普通公路上大车率较高,内侧车道小车驾驶员视认标志容易受到外侧车道大车的遮挡,使路侧标志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本文在分析驾驶员视认标志特点的基础上,以我国最常见的双向4车道普通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侧车道小车驾驶员受外侧车道大车遮挡问题,并以车流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为基础建立了路侧标志受大车遮挡的遮挡概率计算模型.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重复设置、改变标志设置形式和位置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路侧标志遮挡问题的对策. 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山区路线设计不同于城市公路设计,它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质特征,设计的同时要考虑直线与曲线、曲线与曲线的衔接问题,确保驾驶员视觉流畅性,转弯时的缓和曲线以及小半径曲线设计要考虑驾驶员的反应速度以及行车安全。以山区路线线形设计为出发点,分析了线形设计原则,讨论了相关线形设计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山区公路上大型货车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设置避险车道是提高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一种预防性措施,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系统地总结了避险车道的类型、设置位置、设计方法、平纵几何线形及相应设施设置。  相似文献   

14.
普通公路上设置路侧标志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最常用的措施. 由于多车道普通公路上大车率较高,内侧车道小车驾驶员视认标志容易受到外侧车道大车的遮挡,使路侧标志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本文在分析驾驶员视认标志特点的基础上,以我国最常见的双向4车道普通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侧车道小车驾驶员受外侧车道大车遮挡问题,并以车流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为基础建立了路侧标志受大车遮挡的遮挡概率计算模型.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重复设置、改变标志设置形式和位置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路侧标志遮挡问题的对策. 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公路侧要素通常指公路工程的路肩、路基边坡、路基防护,排水工程、交通工程以及与这些要素有关的公路附属设施。宽容的路侧设计理念应作为完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一定程度驶离路面的车辆提供一个安全返回的空间。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路侧要素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由于路侧要素设计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交通事故越来越严重。许多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中都是由路侧安全问题引发的。道路的技术等级低、线形条件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寒冷地区公路线形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分析平、纵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说明制定线形设计指标和进行线形设计时将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意义重大。主要从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两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晋阳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对改扩建工程交通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道路周围环境、道路线形、车道数量和宽度、路侧净空和路面平整度等;通过分析得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交通安全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从交通管控和施工路段作业区安全管理两方面提出改扩建工程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以达到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安全保通。  相似文献   

18.
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交通安全隐患严重,为了提高山区二级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有必要对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基于主元素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以重庆南(岸)涪(陵)二级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为例进行宏观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确定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及影响作用大小,得出山区二级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成因,为有针对性地交通工程设施改善提供依据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车速是导致公路平曲线路段路侧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为降低路侧事故率,需进行车速限制研究. 选取8 个路侧事故风险指标进行PC-crash 仿真试验,共收集12 800 条数据. 采用路径分析方法筛选得到显著性风险指标,将其纳入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中,构建对应不同车型的路侧事故判别函数,提出对应不同道路几何设计要素的最高安全车速计算模型. 结果显示:显著性风险指标对路侧事故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车速、圆曲线半径、车型、路面附着系数、路肩宽度、纵坡坡度和超高横坡度;道路线形条件越好,保证不发生路侧事故的最高安全限速值越大;在相同道路设计指标下,小型客车最高限速值大于货车最高限速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规模开展,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大量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反思。本文针对影响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几项因素,进而分别在纵断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平纵组合优化、路基标准横断设计以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几方面,详细介绍了提高公路设计方案安全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