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世界船舶工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说明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分析了船舶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之后,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开展错位竞争,使船舶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等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结构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陶永宏  冯俊文 《中国造船》2006,47(3):116-124
通过对中国造船业的区域分布分析,显示中国造船业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通过对长三角造船产量的具体城市分布统计,表明长三角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南通和泰州三个城市,具有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通过对长三角造船业产业集中度、基尼系数、区位商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以及洛伦茨曲线的绘制,证明长三角造船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同时,分析了船舶产业集群的结构及其层次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徐华 《中国船检》2012,(3):21-21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义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2012年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将会非常艰难。通过这次危机.中国造船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因此中国造船业必须进行兼并重组和产业转型,并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节能船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6月10日,在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期间,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产业资源整合主题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航运业、造船业和金融业的30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船级社总裁李科浚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演讲。在题为"国际航运中心建  相似文献   

5.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0,(12):34-38
12月1日,中国船级社(CCS)总裁李科浚在CCS苏皖地区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近年来,国际海事风云变幻,造船业和航运业所面临的挑战犹如怒海狂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方面,造船业面临层出不穷的海事新规的剧烈冲击;另一方面,各港口国组织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令,让航运公司战战兢兢,唯恐船舶被滞留。这给中国在由造船大国、航运大国向造船强国、航运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中国造船业、航运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持机构,CCS近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中国造船业和航运业及相关产业的突飞猛进,加之船检人自身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技术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CCS愿与中国造船界、航运界及相关机构携手应对,化解冲击。  相似文献   

6.
高附加值船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证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进行梳理,构筑了产业转移形成机制的框架模型.在提出衡量指标后,对高附加值船舶的国际产业转移进行实证度量,认为除客船和豪华游船外,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存在普遍的产业转移现象,并运用框架模型分析了其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的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虽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但迫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和日益紧张的造船用地,促使他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提高造船效率,保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力度,以期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优势,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汝军 《中国水运》2006,6(11):13-14
通过对世界造船业的形势及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瓶颈的结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的形势;确认中国企业应该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为中国造船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给出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运》2011,(6):39-39
<正>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船舶产业展览会传出的并非都是好消息,因为造船业国际尺度的变化,此次展览会热议最多的话题之一便是国内造船业如何来应对尺度变化的挑战,与会人士也对此莫衷一是。多位与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竞争力不强,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使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中国自主设计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仍然要依赖国外设计,而且配套产业严重滞后,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也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中国正面临海运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整个经  相似文献   

11.
造船业直接间接拉动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丹东发展大型造船业对丹东港、丹东地区乃至辽宁经济意义深远。分析了国内外造船市场态势,指出船舶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国的支柱产业,阐述了丹东地区发展船舶工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对其作了定位。  相似文献   

12.
游艇业——福建海洋经济的朝阳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惠萍 《中国水运》2006,6(12):192-194
充分利用福建船艇工业现有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游艇产业,将是福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可带动海洋经济其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3.
装备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琼 《机电设备》2009,26(2):34-36
简要介绍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其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艺术)的关系,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忽视工业设计的原因,从产品开发设计的科学规律,提出工业设计的重要地位及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的主要特征。根据设计实际经验和教训,提出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邮轮制造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邮轮经济的蓬勃发展给邮轮制造业带来巨大机遇,而邮轮本身也朝着规模大型化、功能全面化和船龄年轻化的趋势发展。虽然我国造船企业有建造各种船舶的经验,但唯独豪华邮轮尚未建造。文中通过分析世界邮轮制造业现状及我国发展邮轮制造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给出发展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云平  张常汉 《中国水运》2006,6(4):159-162
随着世界船舶工业的东移,针对目前“长三角”的船舶工业结构中投资规模过大及重复投资,资本密集的大型修造船坞、硬件设施缺乏,低水平的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结构优化不合理,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检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长三角”区域船舶工业合理发展的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阶段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产业集群为群内企业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与知识创新的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顾宁  陶永宏  陈军 《船舶》2006,(6):1-5
近些年来,随着江苏造船业的快速发展,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江苏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发展江苏船舶配套业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江苏船舶配套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从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以及优势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江苏船舶配套业发展思路;并结合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提出了江苏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欧洲港口海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有着众多的港口海运业集群,典型的有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海运服务业集群、以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港口与港口服务业集群和以奥斯陆为中心的挪威航运与航运技术集群.梳理发现,港口海运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为:航运和港口资源的历史累积体现了路径依赖,国家政策革新和企业创新是外部动力,解除路径锁定及生产服务于全球航运市场的垄断性产品或规则是核心动力.港航企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营造发展环境和蓄积专业性知识,完善专项资源配置能力和功能,通过企业成群、产业成链、市场创新,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协调合作、共同提升的国际港口和航运服务体系,提供迅捷而专业的解决方案,引领国际港航服务发展.中国沿海港口产业和港口城市迅猛发展,应科学认识港航集群,多方联动研发创新,促进中国港口海运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洋 《世界海运》2002,25(5):1-4
2002年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举行了两天学术报告会,会上有23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挪威、俄罗斯和瑞士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做了报告,另有55篇会议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本文对这次交流会上的报告和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