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人格的建构出发,以哲学的功能和哲学教育为视角,揭示哲学教育与审美人格建构中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4.
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是课程的主旨。本文试图用“审美距离”的理论作为指导,分析审美距离产生的原因和它自身具有的矛盾性,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距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体验美。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参与."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从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综合素质训练融合为一体,演绎了一个从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到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过程,为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受其影响,我国新时期学理论具有关学化倾向,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对于推进我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私人话语”作为一种新的、流行的文学写作话语,在坚持文学的个性化、排斥宏大的叙事方面,体现了重大的审美转向。然而,“私人话语”又不同于“个人话语”,“私人写作”又不同于“个人写作”,前者由于过分诉求于一种偶在的、琐俗的、完全私有的生活表现,过分“隐私化”,导致文学缺乏普遍性的人类体验,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难以进入大众的公共审美。这个问题在诗歌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节奏是儿童文学中儿童语音美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赵元任先生对《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思想,分析赵元任先生对节奏翻译的处理方法,旨在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节奏的审美再现的实现手段,期望对儿童文学翻译者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创作深受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短篇小说.本文从丁玲对福楼拜的创作思想、审美心理机制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丁玲对福楼拜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