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论(深圳)地铁夏季空调室内设计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衡量地铁内乘客舒适度指标“相对热指标”这一概念,论述了地铁站内空调温度应该是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定值。只有合理地制定空调室内参数设计标准,才能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热环境,并且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北方某海滨城市地铁工程公共区通风空调室内设计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这种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不高,相对湿度大的地区,地铁工程的室内设计参数不能采用地铁设计规范中相关标准来确定,需采用相对热指标RW I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3.
京建市[2006]197号文发布了“关于颁发2004年《北京市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十三册地铁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本定额”)。自2006年4月1日起,凡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编制地铁工程设计概算,均按本定额执行。本定额是北京市第一部地铁概算定额,也是国内第一部地铁概算定额,它填补了国内地铁工程概算定额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用相对热指标确定成都地铁环控设计中的温度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铁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标准的各设计参数之中,与热环境(热舒适性)密切相关的温度标准对环控系统的设计和运营费用的影响最大。本文以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提出的相对热指标(RWI)作为衡量人体热舒适性的标准,对国内外部分已建设地铁系统的温度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计算,初步确定成都市待建地的系统温度设计标准为站厅29℃,站台28℃,并在此设计标准上分析了乘客由进站至出站整个过程中RWI值和热舒适感的变化规律,为我国地铁环控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内空调控制温度及系统运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广州地铁站内气流温度、速度的实测,计算相应的相对热指标(RWI),发现虽然能够按照《地铁设计规范》要求,实现从室外到站厅、站台厅温度的递减,但RWI值波动较大,导致乘客在行进过程中无法获得"暂时舒适"。因此,提出根据室外逐时温度,给定适当的相对热指标差值,确定地铁站内夏季空调各时刻运行控制温度,以满足乘客的过渡性舒适要求。根据室外逐时温度变化及客流量的波动,计算地铁站台厅内夏季典型日逐时负荷及逐时送风量,提出夏季风机分时段改变运转速度或运行台数的运行方案。探讨两种极限热损失率(HDR)所对应的冬季地铁车站内的控制温度,提出冬季站台厅温度的调节范围。  相似文献   

6.
地铁作为一个相对复杂且紧密联系的系统,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往往呈现链式或网状结构发展,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评价研究。文章对地铁系统的风险和城市地铁应急处置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借鉴学习国内外应急能力评价的经验,构建包括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响应能力、抢险处置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服务乘客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各相关指标赋予权重。选取广州地铁“7.30”神舟路停运事件应急处置案例,运用评价模型开展实证分析,评价广州地铁运营应急处置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提出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铁系统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介绍了“数字地铁”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数字地铁”的近远期目标,建立了“数字地铁”的总体框架,展示了其基本功能,笔认为在我国城市地铁中应尽快建立“数字地铁”系统,将为地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数字地铁”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数字地铁”的近远期目标,建立了“数字地铁”的总体框架,展示了其基本功能。笔者认为在我国城市地铁中应尽快建立“数字地铁”系统,将为地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南京火车站”站的实施方案设计中,笔者与同事认真分析了车站周边环境状况,选择了合理的站址位置;在确定地铁“南京火车站”站的整体布局与车站形式时,充分考虑了地铁“南京火车站”站与南京铁路新客站的功能整合;在地铁“南京火车站”站的具体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客流变化与旅客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夏季高温天气,车厢内的温度冷热不均成为了地铁乘客反映最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车厢环境温度对人体舒适率的影响问题。方法:对7条地铁线路强冷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及湿度平均值进行实测分析;建立车厢模型,并明确模型的边界条件;根据地铁车厢环境温度的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针对强代谢率乘客和弱代谢率乘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PMV(预测平均评价)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分析地铁车厢内4种典型截面处的人体舒适率。结果及结论:强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3℃,弱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6℃,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差约为3℃,且同一节车厢内的温度也有2~3℃的上下浮动;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2.0℃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1%。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车内舒适率较高;弱代谢率乘客在23.0~24.3℃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4.3℃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