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涡产生器强化圆管管片式换热器传热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涡产生器式管片式换热器有着不同于传统管片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其结构简单,强化传热效果明显.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翅片区域内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计算结构根据某实际换热器结构放大确定,计算时选取Re范围为100~30 000.分析了平直翅片与涡产生器翅片传热单元局部及平均传热特性.单根圆管翅片单元有两个低换热区,涡产生器可增强圆管尾部的换热.两种换热板芯的传热能力均虽Re的增加而提高,在中等Re范围内,涡产生器可使传热有较大提高,而阻力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280柴油机中冷器为研究对象,应用涡产生器式强化传热机理,对顺排圆管涡产生器式强化板芯的4种不同片间距试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凝结实验研究,比较了凝结实验结果和传热/传质比拟实验结果.研究获得了顺排圆管涡产生器式强化芯板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萘升华传热/传质比拟实验结果与真实的换热板芯凝结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3.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矩形通道底壁安装矩形涡产生器对(RWP)时纵向涡对层流换热的影响.在雷诺数变化范围为500~7 000,通道底壁安装RWP和不安装RWP两种情况下,比较了流体流动和换热性能.同时对涡产生器的高度和攻角对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也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通道的底壁安装RWP可以显著提高换热性,雷诺数越大,换热性越强.随着涡产生器高度的增大,换热性增强,但阻力系数会急剧增加.当攻角为29°时,强化换热效果是最强的.  相似文献   

4.
涡产生器翼高对管板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实验,研究了涡产生器翼高H对顺排圆管管片式板芯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涡产生器可显著提高圆管尾流部回流区的换热;对给定Re数,随翼高的增加,纵向涡影响区扩大,从而使换热增强.  相似文献   

5.
涡产生器可装在管片式散热器的翅片表面,是一较好的强化传热粗糙元.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平直涡产生器的研究,对曲面涡产生器的研究非常少.以空气为工质,分别对3种不同管间距的光板板芯及对应装有不同高度曲面涡产生器的板芯在不同板间距时的空气流动阻力做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管间距、板间距时,板芯装涡产生器阻力系数均比光板板芯的阻力系数大,并且在低雷诺数时的增幅比较大,随着雷诺数的提高,阻力系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且阻力系数增幅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燃机车向高速与重载大功率方向的发展,对散热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型内燃机车散热器强化翅片板芯,并在风洞试验台上进行蒸汽凝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和片间距下,新型涡产生器式强化翅片板芯比光片板芯换热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扁管翅片通道中涡干涉及其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涡强化扁管管片散热器通过涡产生器形成的涡来增强流体在横断面上的二次流及其扰动,从而强化了换热.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强化扁管管片散热器中涡产生器形成的涡的相互干涉及其对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涡产生器的交错系数Sr在一定范围内,由上游涡产生器产生的涡与下游涡产生器产生的相反方向的涡发生干涉,由于涡的干涉在未带涡产生器的肋片表面附近涡的强度明显减弱,从而导致了未带涡产生器肋片表面的换热性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每管六涡扁长椭圆管管片式换热器换热板芯在固定的片间距和三角翼形涡发生器(WVG)翼高比条件下,4种不同涡发生器布局(VGC)的换热和阻力特性.在验证了实验的正确性与可信性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各种VGC结构均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但同时也使阻力系数大幅增加.利用面积最佳因子法进行的综合性能比较表明,在攻击角较小时,VGC1与VGC3综合性能较好;而当攻击角变大时,VGC3与VGC4结构较优.  相似文献   

9.
以空气为介质,在Re=500~2 100的范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强化扁管管片散热器中涡产生器形成的涡的相互干涉及其对散热器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说明了当涡产生器呈线性布置而涡产生器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对横截面上平均Nu数和涡旋强度Γ的影响,并对在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加装涡产生器的最佳数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管排数对涡产生器式圆管板式翅片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蔡升华传质/传热比拟实验原理,研究了翼形涡产生器对又排圆管板式翅片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双排圆管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在不同管排数下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对换热器板芯结构做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利用导热油技术加热熬化沥青的设计方案,论述了工艺流程及其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出了包括界面切应力、传质及蒸汽速度影响在内的热管冷凝模型,根据热管内的冷凝特性及机理,讨论并分析了冷凝恶化,当液膜出口处的界面速度等于或小于零时,冷凝段发生冷凝恶化,这时冷凝传热急剧减弱,同时,在蒸发段极易产生局部干涸和壁温飞升。为了描述热管内部冷凝与蒸发传热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亚携带限的概念,亚携带限完全不同于通常概念上的携带限,通过控制亚携带限可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冷凝段和蒸发段的传热恶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进航空发动机在地面停机、起飞滑跑等工况下散热能力差的问题,利用发动机进气道作为传热表面设计了一款面式空气-滑油散热器,并基于4分块、7分块、直平面代替弧面等分区模拟的方法开展了其传热特性研究及分块模拟的等效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分块、7分块以及直平面代替弧面等条件下散热器和滑油温度分布及变化趋势都基本相似,且温度差都在1 K以内,通过滑油侧与空气侧计算出的单元散热器散热量偏差也都在5%以内;采用分区模拟进行大型面式散热器的散热特性分析以及采用“以直代曲”等方法模拟弧长与直径比在0.203以下的弧面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工件任意一移动点热源作用下温度场的瞬态模型,将MIG焊接热输入近似处理为沿3个坐标轴的三维串热源.计算了MIG焊瞬态温度场及焊接热循环,计算表明该模型能较精确地计算出焊缝横截面的几何形状,而且计算速度快.焊接工艺实验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管片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体坐标系中采用有限差分法对错排圆管管片式换热芯子的三维层流流动及其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的网格由微分方程法生成,对雷诺数Re在163~978之间的空气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速度场、横向平均Nu数以及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与压力降随Re的变化规律,为改进翅片结构,强化换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圆管翅片式散热器是空调冷凝器、蒸发器常用的一种散热设备.提高该种散热器的传热性能、降低运行阻力可以减少机械能的消耗,减少排放.采用了完全耦合的数值方法对不同翅片材料下散热器在工况、结构不同时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努塞尔数Nu、传热系数K随着翅片导热系数、管间距的变化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翅片材料、管间距对翅片表面传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热水系统中,回热器传热面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制冷剂充注量条件下实验研究了CO2热泵系统的性能.实验中,通过调节变频压缩机频率与电子膨胀阀开启度,保持了一定的制热量与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制冷剂充注量条件下,随着回热器传热面积的增加,压缩机的压缩比下降,排气温度与吸气温度上升.采用回热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最大制热系数,当回热器的无量纲传热面积为0.2时,可使最大制热系数提高约3.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