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荧光素钠为一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色素,用其研究血脑屏障功能,或作为各型脑膜炎的诊断方法,早有介绍。在临床上,1953年藤井、板田二氐报道、用以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1961年试图应用荧光物质,将肿瘤组织(特别是浸润性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区分开来,进行了实验研究。国内亦有应用荧光素钠试验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报道。我们于1962年以来,除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外,并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时,有无血脑屏障的荧光渗透率改变,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就本试验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上的价值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追踪口服荧光素钠后在癌与非癌组织成分中的掺入及停留情况,为激光荧光检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曾利用患者服荧光素钠后经不同间隔时间作阴道镜检查时,取活检组织作成石蜡连续切片。其中未经任何染色者,以荧光显微镜检查,目测荧光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强度,前后相邻的组织切片分别染以苏木素—伊红及甲绿—派若宁者,用一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激光荧光检查法在肿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荧光素钠、光卟啉等作为荧光物质,以氦-镉激光、氩Ar 激光和KTP激光作为激发光源,对1 400例宫颈病变、56例食道病变、133例胃病变、37例膀胱肿瘤和14例脑肿瘤进行定位诊断,并结合组织形态学方法证实荧光物质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激光荧光检查法对上述患者病情均能够明确确诊,对肿瘤的早期定位诊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结论激光荧光检查法可作为早期肿瘤的定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家兔前房穿刺所致的血-房水屏障损伤,以荧光素作为示踪物质,用扫描型荧光光度计活体定量测定,快速准确。穿刺侧较对照侧房水荧光素浓度明显增加,其最高增加率为80%左右,可以反映出血-房水屏障的破坏程度。还讨论了血房水屏障的组织学基础和测定方法的进展,说明扫描型荧光光度测定法优于既往的其他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 DM患者的R1、R2 和R′2 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其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 BR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 ,并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原学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现状 ,探讨合理有效的临床应用模式。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HCV抗体 ,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FQRT PCR)技术定量检测HCV RNA ,用速率法检测ALT水平。结果  188份抗HCV IgG阳性标本中 10 3份HCV RNA阳性 (大于 10 3 拷贝·mL-1) ,阳性率 5 4 .7% ;10 7份HCV RNA阳性标本中 ,有 4份抗HCV IgG阴性 (3.7% ) ,二者一致率 6 9.8% ,不一致率 30 .2 % ;HCV RNA载量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用ELISA检测抗HCV IgG筛查丙肝病人会有 3.7%的病毒血症者漏检 ,且有 4 5 .2 %的假阳性 (无传染性 ) ;用抗HCV IgG阳性加ALT升高作为诊断丙型肝炎现症患者价值有待探讨 ;抗HCV IgG的出现与否与HCV RNA载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PCR、涂片法、OT试验及胸膜活检4种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PCR法灵敏度为48%,显著高于其它诸法(P<0.05或0.01),其特异度为91.6%,与其它诸法接近(P均>0.05)。PCR法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及不依赖结核菌培养等优点,应作为胸腔积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其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达52%和8.4%,致其可信性受限。本文对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更好的辨认早期胃癌的粘膜改变,在激光荧光显示诊断体表癌肿的启示下,我们采用经光导纤维把激光导入体腔内,借助荧光显示的特点为胃癌早期诊断寻找新的途径,现将20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部分组织学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PCR、涂片法、OT试验及胸膜活检4种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PCR法灵敏度为48%,显著高于其它诸法(P<0.05或0.01),其特异度为91.6%,与其它诸法接近(P均>0.05)。PCR法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及不依赖结核菌培养等优点,应作为胸腔积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其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达52%和8.4%,致其可信性受限。本文对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患者张某,男,46岁。1995年12月因双眼视物不清4个月就诊。眼底检查疑为“视神经萎缩”,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无特殊不适,检查后自述头皮痒,心慌,给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随后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抽搐,并栽倒在地。当时呼之不应,血压测不出,心音低弱,呼吸呈喘息样。考虑为荧光素钠致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吸氧,静脉点滴麻黄素30mg,阿托品0.5mg,地塞米松5mg。血压很快上升至11/8kPa,呼吸转平稳,心率96次/min,但神志仍不清。神经科会诊嘱静脉滴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发性硬化 (MS)时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于MS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双侧眼轮匝肌记录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 、R2 和对侧R′2 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结果 MS的BR异常率高达 64.7% ,以R1 异常表现突出。有脑桥病损临床表现者R1 异常率 87.5 %、R2 5 0 % ,其它脑干部位病损的R1 异常率5 8.3%、R2 33.3% ,临床亚脑干病损的R1 异常率 42 .9%、R2 2 8.6%。结论 亚脑干病损的高异常率BR ,提示BR可作为评价MS脑干功能的一个客观指示 ,BR检查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7 d、1月、3月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BUT均明显缩短,Schirmer-I值明显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下降明显(BUT:P<0.05;Schirmer-1P<0.001)。两组Schirmer-I值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U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BUT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术后其泪膜稳定性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恢复较慢,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术前应常规检查S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后房水流出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均行右眼手术。术后2周术眼前房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处死后取完整眼球做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素的分布。与手术部位处在眼环同一子午线上的同眼的对称部位未手术眼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葡萄膜巩膜引流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中部巩膜最强,前葡萄膜次之;而在小梁切除术组,荧光素的分布在前葡萄膜最强,前、中部巩膜次之,两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均有部分中等亮度的显影,对照组的后葡萄膜和后巩膜则几乎无显影,且两组的前、中部巩膜荧光素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葡萄膜巩膜引流术和小梁切除术术后房水引流均是多途径的,既有外滤过,还增强了葡萄膜巩膜引流。与小梁切除术相比,葡萄膜巩膜引流术还明显增加了跨巩膜引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一例42岁女性眼眶内化学感受器瘤,复习了文献中15例,并对恶性化学感受器瘤的诊断及眶内化学感受器瘤的组织发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真菌密度感应分子Farnesol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及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混合培养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加入Farnesol或不加入Farnesol分为Farnesol处理组和对照组,孵育2、4、6、8、12、24、48、72、96h时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评价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结晶紫染色法生物膜半定量检测显示,12、24hFarnesol处理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TT比色法生长动力学检测显示,Farnesol处理组在4、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混合生物膜结构较Farnesol处理组致密复杂。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培养6hFarnesol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fbe、aap基因及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培养24hFarnesol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ap基因及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结论在真菌密度感应分子Farnesol的干预下,对照组形成的混合生物膜较Farnesol处理组结构更为致密及复杂,这种结构的改变可能与Farnesol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性更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并验证Brugada综合征相关钠通道SCN5a基因R104W突变体。方法采用一步法PCR突变技术,以pEGFP-SCN5a为模板,体外定点诱变构建pEGFP-SCN5a-R104W突变体,进行基因测序,并用Lipofectamine TM3000脂质体转染法转入HEK293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膜片钳记录检测蛋白质表达和电流加以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SCN5a-R104W突变体基因序列上第310C>T,其他序列碱基与野生型相比未发生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CN5a-R104W突变体蛋白表达量较野生型SCN5a降低;荧光显微镜下显示SCN5a-R104W突变体蛋白位于胞质内;SCN5a-R104W突变体转染后膜片钳记录未能检测到钠电流,且R104W突变体对野生型通道有负显性抑制作用。结论成功构建并验证SCN5a基因R104W突变体。  相似文献   

17.
"知假买假"具有法律上的合理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是针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的法律制裁,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其他条款不能取代和涵盖其四十九条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普通荧光支气管镜联合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Chest、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2010年,收集普通荧光支气管镜联合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对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1.4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分析,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汇总似然比及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综合评价普通支气管镜联合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样本量为2 157例,共获取活检标本4 804例,其中经病理证实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侵袭癌的标本为2 183例。异质性检验提示无阈值效应,但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异质性,按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得出汇总灵敏度为0.84(95%CI:0.81~0.86),汇总特异度为0.61(95%CI:0.60~0.63),汇总阳性似然比为2.25(95%CI:2.12~2.39),汇总阴性似然比为0.27(95%CI:0.23~0.3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 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个使用肺成像荧光屏内镜(LIFE)系统的S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 5,4个使用D-light Storz系统的S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 1。结论普通荧光支气管镜联合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较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眶后部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 ,以往多采用经眶外侧壁入路切除肿瘤 [1] ,其手术显露较难 ,尤其是眶尖部肿瘤更难以完全显露。自 1990年以来 ,对 14例眶后部肿瘤 ,采用经前颅窝底眶顶入路切除肿瘤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4例均系我院 1990年 10月~1997年 1月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2例 ,年龄 4~ 4 8岁 ,平均 33.7岁。病程 2周~ 4年 ,平均 1年 4个月。临床表明 :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眼及球结膜水肿 ,13例伴视力下降及眼底改变。头颅CT及 MRI检查为阳性结果。手术治疗及疗效 :12例行全切除 ,2例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对胆小管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微丝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缺血35 min再灌注模型,检测血清中ALT、AST、GGT和TBIL的含量;电镜观察胆小管的变化;异硫氢胍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FITC-Phalloidin)显示胆小管F-actin微丝的分布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并定量分析.结果 F-actin微丝荧光变化和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相符合,F-actin的荧光染色再灌注前正常,而再灌注后明显减弱;胆小管微绒毛再灌注前没有消失,而再灌注后却大量脱落.这与血清GGT和TBIL的异常改变一致.结论 再灌注而非缺血可造成胆小管F-actin微丝破坏、微绒毛丧失,导致胆小管收缩减弱,胆汁排泄功能受损.这可能是大鼠肝I/R后胆汁淤积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