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远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中远对外劳务合作公司于2000年9月合并重组,成为中远(集团)总公司直属的从事国际劳务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专业公司。形成了以海员外派及相关业务为主、陆地劳务和人才开发相辅相成的经营格局。公司海员外派主营业务的在船规模超过1200人,进入全国海员外派企业前十名的行列。公司管理日趋规范,效益稳步增长,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被评为中远集团“双文明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09年6月10日至8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交通运输部牵头其中的外派海员工作组.负责检查外派海员机构并查处其违规违法行为。关注中国海员发展,理顺行业管理机制,整顿外派海员市场,是提升中国海员的品牌效应,促使外派海员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声音     
我国外派海员队伍结构仍需优化——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6月24日,徐祖远副部长在2011年中国海员大会上发表关于全国海员外派工作的讲话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海员劳务重要输出国之一。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海员外派发展仍面临困难:一是外派海员总体数量在世界航运市场所占份额与海员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外派海员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4.
政策     
《中国海事》2011,(5):76-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外派管理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为规范海员外派管理,维护外派海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员外派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日,交通运输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外派管理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要求从事海员外派的机构应当对其派出的外派海员负责,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我国海员劳务外派的现状及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强化我国海员劳务外派应采取加强船员管理,健全劳务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强海员培训,提高海员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约有10万人次的中国海员服务于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并且这一队伍正以每年7000人次左右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外派海员的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海员劳务重要输出国之一。中国海员外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的海员外派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曲折的路程。  相似文献   

7.
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该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商务部批准的拥有海员外派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专业从事国际船舶管理和海员劳务外派业务。2002年8月,公司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中国船东协会会员。公司成立5年来,业务发展迅速,先后与20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船公司和管理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司拥有一支近2000人的船员队伍,其中40%的船员服务于欧洲船东,40%服务于新加坡和日本船东,20%服务于韩国和香港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东。公司90%的管理船舶为全球航线。在众多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中,一家民营企业因何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呢?带着疑问,《中国远洋航务》记者近期采访了该公司总经理王吉宣。  相似文献   

8.
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该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获得商务部批准的拥有海员外派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专业从事国际船舶管理和海员劳务外派业务。2002年8月,公司通过了挪威船级社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中国船东协会会员。公司成立5年来,业务发展迅速,先后与20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员外派劳务质量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简要介绍中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外派海员劳务竞争力,并从营销的角度探讨了提高中国海员外派劳务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洋 《中国水运》2010,(3):28-29
<正>外派海员市场黑中介现象及危害外派海员市场黑中介是指未取得外派海员资质,从事外派海员劳务,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不遵守有关船员服务、劳务外派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行为侵害了船员利益的单位或个人。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外派海员劳务的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中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其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从外派增长趋势来看,中国海员劳务输出增长率远远低于我国总的对外劳务合作的增长水平,说明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海员劳务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整体竞争水平较低。就海员外派数量而言,中国的海员劳务输出还远远不能和菲律宾、俄罗斯等劳务强国相比。文见第1页《中国高级船员需求预测》国际航运市场对船员综合安全素质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STCW78/95公约的要求。国际社会对于“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人员更健康”的发展要求,船舶现代化、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船舶配员多国…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海员外派劳务的发展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楠 《天津航海》2009,(3):48-48,51
近几年,中国的海员外派劳务事业蓬勃发展,其赶超对象是目前作为全球海员外派第一大国的南亚岛国菲律宾.文章介绍了菲律宾海员外派劳务发展的历史及该国政府采取的扶持政策,分析了菲律宾海员在世界上受到船东欢迎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菲律宾海员外派劳务的成功背后所面临的不利形势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海员劳务外派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巍 《中国航海》2003,(4):74-77,81
通过对菲律宾在劳务外派方面的相关法律、规章的分析,对其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劳务输出主管机关和机构、各种保障制度和后勤措施、航海教育的培训体系和海员素质以及对外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作了探讨与总结。指出这对进一步扩大中国海员对外劳务输出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我国应该在这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运》2011,(4):62-6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外派管理规定》已于2010年12月30日经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并商商务部同意,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5.
7月21-23日,全国清理整顿劳务外派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外派海员检查督导组一行7人莅临福建开展督导和检查工作。期间,督导组认真听取了福建海事局关于开展清理整顿外派海员市场秩序情况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福建地区海员外派机构,与福建地区从事海员外派的企业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6.
中远对外劳务合作公司是中远集团直属全资企业,于1993年6月25日在北京注册成立.公司成立20年来,秉承中远"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求是创新,图强报国"的企业精神,积极推进海员外派业务发展,努力应对市场变化拼搏效益,累计输出海员和其他劳务人员超过13万人次,培育并拥有一支职业化的外派海员队伍,形成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与海内外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创新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柱  董心诺 《世界海运》2007,30(3):12-14
中国现有海员办证制度是制约中国海员劳务外派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菲律宾等国家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海员证、出境证明、适任证书适应性等在办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分析,其原因有规定缺乏行业针对性、办证要求过高、脱离中国实际国情、规则可执行性差等。由此,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创新机制,加强中国外派海员协调机构的地位和力量,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加强服务等,努力开创中国海员劳务外派新市场。  相似文献   

18.
林立 《中国水运》2011,(7):48-49
外派海员作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为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出积极贡献,在培养航运人才、解决海员紧缺、打造航运大国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海员外派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曲折,但正逐步走向成熟。1950年,为打破国际封锁,中国政府与波兰政府共同合资成立中波公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船员劳务外派法律制度的完善与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昶 《天津航海》2005,(1):35-36
船员劳务外派是指船员在有关单位的组织下,在外籍船舶上提供操纵控制和管理船舶等项劳务,完成海上运输过程的活动。为完成该项生产活动而订立的合同即船员劳务外派合同。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船员法,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  相似文献   

20.
依托我国最大集装箱运输船队的强大船员资源优势,上海远洋对外劳务有限公司与国际劳务市场成功“对接”,每年向海外船东输出的船员人数以10%递增,劳务外派的船东从亚洲扩大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劳务外派的产业化。 截至2002年底,上海远洋对外劳务有限公司全年船员外派已达105套班子,在外人数2232人,同比上年增长17%;租金回收率达96%,年经济效益同比增长10%。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以船员高素质、高诚信度为目标的国际航运劳务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上海远洋对外劳务公司积极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