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针对无人值守情况下多源数据采集中的身份识别与自动称重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Visual Basic中定时器交互机制和循环队列中数据存储与访问的特点,在分析系统流程和数据传输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滑片和循环队列的智能数据采集算法,对各时问块长度、队‘列规模等参数和循环队列中的相关算法进行了探讨,描述了相应智能数据采集的算法流程图,并给出了程序运行的实例.在武汉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场垃圾计量项目中的实施效果表明,这种算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适用于并行安全网关流水线模型中共享数据缓冲区操作的无锁队列算法.与其他类似算法比较,该算法采用链表结构组织队列数据,避免了采用循环数组结构引起的缓冲区长度限制和内存浪费的问题;与通用的链表队列无锁算法比较,算法实现更为简洁,执行效率更高.证明了算法具有线性化和非阻塞特性.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算法在理想环境和各种实际应用环境中都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列车队列运行安全并提高队列稳定性,研究了列车队列稳定性模型验证与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队列采用等空间间隔、等时间间隔和变时距3种控制策略,利用随机价格时间博弈自动机,建立了包含领航列车和跟随列车的队列控制模型,分析了模型的队列稳定性;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以列车的相对位置差、相对速度差和时间间隔差为成本函数,通过队列随机价格时间博弈自动机模型获得控制策略集;利用Q-Learning方法得到队列的最优驾驶策略,验证队列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合列车运行追踪场景,进行队列的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形式化验证,采用3种控制策略下的队列安全性得到了保证;通过随机价格时间博弈控制、协方差优化控制和Q-Learning方法对比PID控制,等空间间隔策略下的队列稳定性误差最大值分别减小到了0.19%、0.18%和0.11%,等时间间距策略下的队列稳定性误差最大值分别减小到了30.21%、10.34%和9.24%,变时距策略下队列稳定性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18.27%、56.09%和39.67%,可见,采用Q-Learning方法的随机价格时间博弈理论能在安全前提下提高...  相似文献   

4.
关于最短路径的SPFA快速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出了关于最短路径问题的一种新的快速算法-SPFA算法。SPFA算法采用动态优化逼近的方法,用邻接表作为有向图的存储结构,用了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Queue来作为待优化点的存储池。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为O(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的边数e和顶点n的关系是e<n^2,因此,SPFA算法比经典的Dijkstra逄法在时间复杂方面更优越。  相似文献   

5.
无链表图像感兴趣区域编码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链表实现的感兴趣区域编码算法占用存储资源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链表的编码算法.在SPIHT(等级树集合分裂)编码过程中,采用标志位图表示系数和集合的重要件信息;优先编码感兴趣区域,利用队列缓存非感兴趣区域系数和集合信息;编码非感兴趣区域时,从队列中恢复编码所需的重要件信息.编码过程不需要提升感兴趣区域小波系数,能实现感兴趣区域重建质量的精确控制.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优于提升小波系数的感兴趣区域编码算法;当编码码率为1 bpp(比特/像素)时,其存储需求仅为链表实现的感兴趣区域分离编码算法的1/10.  相似文献   

6.
针对含输入时延与通信时延的车辆队列PID控制系统,分析了其内部稳定性和队列稳定性,研究了内部稳定的充要条件,求解了完整、精确的时延边界;在内部稳定性分析中,考虑输入时延与通信时延影响下车辆队列PID控制系统为中立型双时延系统的特点,结合Rekasius代换和劳斯表,提出了关于中立算子的系统强稳定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PID参数的快速选取,推导了一种形式更为简练的系统强稳定充分条件;在强稳定条件下,基于特征根聚类法求解了系统完整、精确的时延边界;针对具有奇数辆跟随车的车辆队列,推导了无关车辆队列规模的输入时延上界;在队列稳定性分析中,为了保证干扰和误差沿车辆队列向后传播不发散,分析了车间误差传递函数,给出了双时延影响下队列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在含输入时延与通信时延的分布式PID控制器作用下,车辆队列控制系统可同时保证内部稳定和队列稳定;车间状态误差可在15 s内快速减小并趋近于零;在所有车辆恒速行驶时,车间保持50 m期望安全距离;在领航车以0.5 m·s-2加速和0.8 m·s-2减速时,跟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随领航车变化,并在领航车速度稳定时一致;车辆队列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由领航车加、减速引起的车间位置误差小于0.2 m,且沿车辆队列向后传播不发散。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DWRR(defic itwe ighted round rob in)调度算法不能满足变速率实时多媒体业务时延要求.为此,提出了改进的DWRR调度算法(improved DWRR).该算法在DWRR的轮询过程中插入1个新的服务优先等级,从而有效地保证变速率实时多媒体业务的时延要求,并且也可有效地调度非实时业务.仿真结果表明,对变速率多媒体实时业务,改进的DWRR算法的平均队列时延为3.4 m s,比传统DWRR算法的平均队列时延(4.9 m s)降低了30.6%.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车联网环境下异质交通流的演变规律,首先,引入相对熵定量描述异质流的有序性,并分析有序性与智能网联车(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CAV)市场渗透率、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队列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得出智能网联车渗透率的增加及队列数的减少可以提升异质流的有序性;其次,提出了保守型集聚(conservative aggregation,CSA)、激进型集聚(radical aggregation,RDA)两种改进的智能网联车集聚换道策略,并通过元胞自动机仿真实验,从通行能力、相对熵和平均队列长度等方面比较了无集聚(no aggregation,NOA)、常规集聚(conventional aggregation,CVA)、CSA、RDA 4种换道策略的优劣;最后,在CSA换道策略中分析了不同最小队列规模限制对于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双车道环境下,采取集聚换道策略能使智能网联车形成CACC队列,使异质流趋于“有序”,在20~95辆/km密度范围内提升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相似流量随机早期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相似流量环境下的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可以充分考虑网络流量特性,提高网络拥塞控制的效率.研究了自相似流量环境下RED算法的参数设置问题,根据网络流量自相似性的特点,探讨了自相似流量环境下RED算法的参数设置方法,给出了算法的基本构架及其实现步骤.基于分形布朗运动及其包络过程,导出了自相似流量环境下RED算法最大队列长度阈值和丢包概率的计算公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相似流量RED算法能明显减少队列长度波动,提高链路利用率,在相同包丢失概率条件下可接纳更多的连接.  相似文献   

10.
考虑协作式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与自适应巡航控制 (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车辆之间的退化机制,构建由CACC车辆、ACC车辆以及人工驾驶 车辆组成的混合车队。应用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车队在不同规模情况下的队列稳定性判别 准则,计算混合车队在多种情形下的队列稳定性情况,并设计数值仿真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混合车队队列稳定性准则能够从理论层面计算混合车队关于车 队规模与车流速度的队列稳定域,当混合车队中CACC车辆比例达到25.00%~41.17%及以上时, 混合车队可在全速度范围内实现队列稳定。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车队头车产生的速度扰动 传递至上游CACC车辆时,CACC车辆可有效抑制速度扰动的波动幅度,使混合车队趋于稳定,验 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揭示了混合车队保持稳定时的CACC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的 比例结构。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了快速路入口匝道排队导致地面交通拥堵的现象,然后综合考虑快速路主线交通流密度和入口匝道排队长度两个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与传统的入口匝道调节方法ALINEA相比,新方法将快速路系统和平面道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仅略微地增加快速路交通流密度,且对快速路的负面影响较小,有效降低了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并消除了入口匝道回溢现象与快速路交通拥挤的反复振荡现象,对于实际应用中的随机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对新方法进行了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城市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算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建立了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的数学模型,把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算法结合起来实现入口匝道的智能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各种交通模式下都是有效的,能够在维持一个理想主线交通流密度的同时,保持入口排队长度尽可能短;在抑制交通流密度波动和入口排队长度方面比定时控制和ALINEA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公路工程招标工作,考虑把评标工作看作是对多个可选的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的问题,通过综合评价排定投标单位的优劣顺序,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投标单位。结合评标过程中某些指标很难用准确的定量描述而表现出的信息灰色这一特点,运用了灰色系统方法来对多个投标单位进行灰色评价,并用综合权值排序方法进行排序,选出最优投标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交通区域通行效率,构建了适合各种交通状态的区域信号协调控制模型。以区域交叉口总排队车辆数与区域总输出车辆数为性能指标,考虑上下周期排队车辆数、各交叉口闭合相位差与有效绿灯时间,建立了模型约束条件。利用粒子群算法初始化有效绿灯时间与滞留车辆数,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有效绿灯时间,在不同交通状态下对某交叉口路网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TRANSYT模型相比,低峰时段,采用本文模型排队车辆数降低了5.3%,区域总输出车辆数增加了5.5%;高峰时段,排队车辆数降低了17.9%,区域总输出车辆数增加了33.4%。交叉口的信号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与TRANSYT模型相比,采用本文模型时,各车道饱和度均降低,平均为1.8%,最大排队车辆数平均降低2.9%。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各种交通状态下都是有效的,特别是在高峰状态下,控制效果优于TRANSYT模型。  相似文献   

15.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课之一,其理论性强、算法抽象,采用以往的传统授课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本文以队列的实现为例,讨论将递进式问题驱动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应用到数据结构的教学中,并总结了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交通路口车辆排队长度检测系统处理速度低、无法适用于实际复杂路口环境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实时车辆排队长度图像检测系统.通过形态学边缘处理检测车辆的存在,对检测出的车队轮廓进行水平投影并采用一种基于信息量的车辆度量方法从投影结果中提取了排队的队尾,同时在确定排队长度时通过对算法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有效消除图像逆透视效果的干扰;整个图像处理过程完全利用FPGA硬件逻辑实现,采用五级并行流水设计保证图像采集、高斯滤波、Sobel边缘检测、阈值分割和形态学腐蚀处理同步执行且同时完成,实现了对分辨率为720×576的图像25帧/s的处理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良好,工作稳定,算法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To measure the length of traffic queue, a vehicle motion model at intersections was built, and based on it the effective traffic queue was defined. Color images segmentation and frame differencing technique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foreground and the moving vehicles by detecting regions of the images, and then measure the length of effective traffic queue. By processing the image sequence acquired at certain intersection, the results prove that it is able to work out the traffic queue effectively by using the two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区域交通网络中各信号控制器的配时方案,利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RLS)和同时扰动随机近似(SPSA)算法,由检测器流量估计DynaCHINA动态网络交通仿真与分析系统的动态OD矩阵,输入并标定各路段的速度-密度模型参数和饱和流量,获得网络状态的准确估计,包括各路段的速度、密度、流量、队列长度等;在此基础上,利用SPSA算法优化各信号控制器配时参数,包括各信号控制器的周期、相位差和绿信比,使得网络中车辆的平均旅行延误、队列长度、或交叉口通过量等指标最优. 针对实际路网的测试表明,本文的参数标定方法可以获得准确的检测器流量估计,结果明显优于Ashok K的动态OD矩阵与检测器流量估计方法;与现有的基于Synchro信号配时优化软件获得的结果相比较,该方法可较大幅度缩短车辆在路网中的平均旅行延误,并可推广应用于更复杂的区域路网的信号控制参数优化等场合.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高速公路匝道控制片面追求控制效率而忽略交通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策略.定义排队延误基尼系数,有效刻画匝道控制的公平性.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构建双目标优化模型,优化目标包含反映控制效率的总旅行时间和反映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改进差分演化算法的约束惩罚和罚函数构造方法,使差分演化算法能适于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应用研究表明,改进差分演化方法能获取Pareto最优解,决策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满意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