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大风回淤后有大段的强淤难挖段。首先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回淤土难挖段的特点,又以大量实测为依据,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后航道内回淤土的各项特性、指标的变化,阐述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对航道回淤土可挖性的影响,分析原因认为:黄骅港整治工程掩护了原有强淤难挖段,改善了被掩护段的颗粒组成,提高了回淤土可挖性,航道淤积重心外移,使疏浚力量重分配,提高了疏浚效率,增加了航道水深。  相似文献   

2.
翟征秋 《水道港口》2013,(2):128-132
在淤泥质海岸开挖航道,其回淤的程度是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天津港大沽沙航道施工期泥沙回淤特点和规律,在历年航道回淤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港主航道泥沙回淤研究成果,对大沽沙航道施工期回淤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大沽沙航道施工期各年的回淤量和回淤的平面分布、时间变化特点及航道回淤主要集中的部位。回淤情况基本与前期淤积预测结论一致,航道不会出现严重淤积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崔长会 《中国水运》2010,334(8):39-39
本文基于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2005年11月至2008年9月疏浚施工过程中的大量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施工期泥沙回淤特征分析以及施工期泥沙回淤风险识别。研究表明,连云港航道施工期回淤与自然回淤特征基本一致,但是施工期回淤受大风影响更为显著,大风与设计分摊不足是连云港航道疏浚施工回淤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实际回淤观测,结合水文泥沙条件,对常年和大风天的回淤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年回淤量约为607×104 m3,与15万吨级航道初步设计预测值基本相近;回淤分布与7万吨级航道相似,最大淤强位于外1段,约为1.86 m/a。大风天航道回淤呈现3阶段变化特征,具有先淤后恢复的特征,风后的局部淤积是暂时的,需要疏浚的实质性回淤很小。依据15万吨级航道实测回淤特征,建议30万吨级航道宜结合港区在东西连岛口门建设防波堤,以减小回淤峰值区段淤强。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进港航道回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连云港进港航道的回淤分析,指出抛泥区内泥土流失是航道回淤的主要来源,严格按照规定,科学抛泥是减少航道回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粉沙质海岸开敞航道回淤计算的统计概化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祖德  侯志强  孔令双 《水道港口》2002,23(4):253-258,274
针对粉沙质海岸开敞航道的回淤特点提出了一个计算航道回淤的统计概化模型。用此模型计算了某港粉沙质航道在施工过程中遭遇几次大风后的回淤量 ,并用此港实际测量所得回淤量来验证 ,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因而 ,此模型可用于实际工程计算。又通过此港的实际资料 ,进行了粉沙质航道回淤的统计特性分析 ,为进一步开展粉沙质航道泥沙运动和航道回淤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应铭  赵越  马兴华  丁琦 《水运工程》2017,(11):86-91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自建设期开始分阶段、分航段开展了回淤观测。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常年回淤观测表明,航道实际回淤情况好于预期,其中旗台防波堤口门段减淤效果十分明显。结合底质采样、地形测量、风浪资料,利用数模计算,进一步深化了对航道回淤规律和回淤机理的研究,为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研究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流量、潮位、潮差、水温、水深和波能为影响因子,建立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了回淤量随单一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航道回淤总量随流量呈一定的非单线性变化特征;波能、水温、潮位和潮差对回淤量的影响基本呈单线性变化特征,回淤量随各水文要素的增大而增大;洪季条件下对回淤量影响较大的水文条件分别为流量、波能和潮位,而潮差和水温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维护以及回淤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铭  马兴华  张华  丁琦 《水运工程》2016,(11):114-120
连云港港深水航道是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典型。航道回淤规律和实践表明,连云港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中风天回淤量为航道回淤的主体,占年回淤总量的60%左右。由于中风天频率年际变化较大,导致航道年际回淤水平变幅较大。现有设计回淤量计算模式均未考虑风天分级。提出了“按小、中、大3个概化波浪动力计算回淤强度、再组合各自波浪频率得到设计回淤量”的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设计年回淤量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合理地体现全年波浪水平和波浪频率年际间差异对年回淤量的影响程度,显著提高了设计年回淤量预报精度,为合理确定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设计年回淤量水平和变化范围、正确评价航道的稳定性和技术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经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和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实践检验,预报回淤量与实际回淤量偏差不超过25%。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黄骅港海域泥沙运动规律和航道回淤机理的基础上,对黄骅港外航道各种整治工程方案进行评价,论证了已经实施的整治工程方案的合理性。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航道淤积规律和减淤效果,并指出了港口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瓯江口航道淤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孙决策  麦苗 《水道港口》2011,32(2):107-111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和水深图资料,对瓯江口航道的淤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海区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类型,为强潮海区;工程海区潮流性质属于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潮流运动呈往复流形式;航道水域范围多年来总体上处于0 m浅滩水域略有淤积、0 m下深槽略有冲刷,总体呈现略有冲淤变化的平衡状态;瓯江航道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汛期...  相似文献   

12.
粉沙质海岸的泥沙运动和外航道淤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了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特性和粉沙质海岸外航道泥沙淤积特点,针对粉沙质海岸存在的悬移质、推移质和近底流移质3种泥沙运移形态,提出了计算粉沙质海岸外航道淤积的三层模式,并推导了临底流移质淤积计算的实用公式,进而建立了适用于粉沙质海岸外航道淤积的实用公式,并以黄骅港实测资料为依据,计算了黄骅港曾出现的大风淤积,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趋势一致、量级吻合,公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袁文昊  刘红 《水运工程》2022,(1):112-118
基于实测水文和地形资料对射阳港3.5万吨级进港航道开挖以后的回淤特征及回淤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射阳港所在海域受废黄河三角洲冲刷泥沙输移的影响,含沙量较高,为航道回淤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进港航道年回淤量为995万m3,其中导堤掩护段占全航道回淤量的93%,该段平均回淤强度可达5.0 m/a,高于开敞海域段的0.6 m/a。导堤掩护段航道回淤主要是由于涨潮期带入的高含沙水流在憩流时刻形成悬沙落淤所致,航道两侧滩面上的流泥归槽以及洪季期间上游河流的开闸泄洪对航道回淤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熊海滨  孙昭华  李明  徐敏 《水运工程》2019,(10):106-112
针对近期芦家河水道冲刷过程中的局部卵石淤积碍航问题,分析观测资料并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提出并论证了航道维护性疏浚方案。结果表明:该水道内的局部卵石淤积主要为冲刷过程中的局部卵石搬运所致;合理控制维护性疏浚的部位和幅度,可改善局部航道条件,同时不会对河段整体冲淤和水流条件产生较大影响。该研究对于三峡坝下沙卵石河段航道维护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同类河段的疏浚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风天航道骤淤是连云港海域深水航道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三维风浪、潮流及泥沙数学模型,对“韦帕”台风期间连云港海域的风浪、潮流及泥沙进行了模拟研究,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对“韦帕”台风期间连云港海域的水位变化、潮流与含沙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利用该模型对连云港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台风期间航道回淤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类似“韦帕”台风的大风作用下,连云港二期航道没有发生泥沙骤淤碍航现象。  相似文献   

16.
小清河口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的比较,分析河口海区泥沙来源、冲淤演变规律及河口分汊与摆动原因,提出通海航道选线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天津港深水港池泥沙淤积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推天津港大量的实测资料和现港口条件下淤积规律,通过类比方法,首次提出深水港池、泊地和转头地淤积计算公式,并在计算方法和深水港区合理布局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山海关港泥沙淤积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现场测验资料,分析了山海关港的自然条件、泥沙来源、动力因素及泥沙运动趋势,计算了沿岸输沙量、港池及航道的回淤情况,对大风浪天航道的淤积情况也做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港回淤问题轻微,对建港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