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文章以南京河西新城现代有轨电车路桥过渡段地基处理工程为例,对路桥过渡段施工期的地基表面沉降和运营期的地基工后沉降进行现场监测,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处理路桥过渡段软土地基中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的表层沉降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大,沉降速率在施工一个月后趋于稳定,累计沉降量为330 mm;运营期12个月内的工后累积沉降为9.2 mm,低于设计警戒值30 mm;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后,有轨电车路桥过渡段的工后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CFG桩复合地基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如水泥土、桩帽网、和桩板方案对沉降规律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地基处理方案为水泥土方案时路基沉降量最大、桩土应力比最小,地基面有明显沉降盆;桩板方案时路基沉降量最小、桩土应力比最大、地基面沉降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3.
以唐津高速公路(津塘公路-荣乌高速)扩建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处理的软土地基进行沉降监测,得出运用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处理软基的效果,为以后路基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软土地基普遍存在的地基承载力低、工后沉降量大且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等特点,采用竖向塑料排水板和CFG桩处理公路深厚粉质粘土软基,并通过地基沉降监测及原位载荷试验对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工后沉降有效减小,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均有显著提高,改良土质和复合地基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处理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辛伟 《北方交通》2012,(4):36-38
介绍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CFG桩复合地基试验方案,对CFG桩复合地基控制沉降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高速公路通车后的实际沉降量进行对比,总结出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要点和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软土地基里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的实用性,因此针对某一地区的高速公路软土地基中的长短桩复合地基作了详细的研究与测试。并且将测试结果和路基沉降的监测结果和长桩、短桩与多桩的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作了对比。研究表明,单桩的复合地基的最大承载力大约为240 kPa,超过了设计值127kPa;而路基工后的最大的沉降量为1.31 cm,表明了处治的效果较好,所以用长短桩的复合地基来处理软土地基是可以实施的。  相似文献   

7.
用于软基处理的现浇薄壁筒桩设计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现浇薄壁筒桩处理饱和软粘土路基的施工方法具有承载力大、沉降量大、工期短、经济性好等优点。分析了现浇薄筒桩的工作原理,探讨了桩的承载力与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并与工程实测值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拓宽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河南省驻马店到信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采用分析现场实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和数据理论分析等方式,对路基沉降进行了研究,选择未做地基处理断面、水泥搅拌桩处理断面以及CFG处理等3种断面,每种断面各取2个典型断面做路基沉降研究,在观测周期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分析和比较3种路基处理方式的沉降大小,稳定性以及处理效果,比选出该地区最优的地基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和CFG桩处理过的工后沉降比土石方路基工后沉降量小得多,并且在驻信改扩建地区水泥搅拌桩的工后效果比CFG桩处理效果更好一些,总沉降量更少一些,此地基处理方案更适合驻信改扩建地区。  相似文献   

9.
桩承式加筋路堤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软基处理办法,在高速公路桥头段软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提出了桩承式路堤的沉降计算方法,按照桩、土各自分担荷载计算土中附加应力,分别对桩和桩间土的沉降进行了讨论,对桩顶和桩端刺入的计算也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道路工后沉降较大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采用钉型搅拌桩法进行处理,分别从加固机理、方案设计、现场试验及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钉型搅拌桩处理后的代表桩A、B成桩质量较好,且累计沉降量也分别仅为3.41 mm和4.12 mm,沉降量显著降低,符合规范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液压静力压桩机拔桩时夹桩机构和预制桩的静态受力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拔桩时下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大于上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拔桩时钳口与预制桩之间的法向作用力随着夹桩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锥形楔块升角和夹桩机构内部钢与钢的静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尚峰利 《交通标准化》2014,(10):150-156
荷载传递是超长桩工作特性的重要内容.建立并拟合分析桩土传递的函数模型,分析了桩侧土剪切模量、桩身混凝土模量、长径比、桩长和桩径等不同参数对超长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实例分别分析了桩长、桩径、土体粘聚力c值、桩侧土体刚度、桩端土体刚度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某整体式斜交桥的三维结构模型,通过离散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桥台-台后土以及H型钢桩-桩周土的土-结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双向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桩的朝向、桩周土刚度及桩头转动刚度对整体式斜交桥中H型钢桩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下,H型钢桩的横桥向位移显著大于纵桥向,且受桩朝向的影响更为明显,强、弱轴弯矩均呈正反双向分布,屈服面函数最大值一般位于桩顶,另一峰值则位于桩身2~4 m埋深处;钢桩绕强轴弯曲布置时,桩顶纵桥向位移相比绕弱轴弯曲时降低18.2%,但横桥向位移增大47.7%,桩顶处绕强轴弯矩增加约3.9倍,桩身反向强轴弯矩峰值降低67.0%,桩顶处绕弱轴弯矩基本不变,桩身反向弱轴弯矩峰值增加约1.0倍;随着桩周土刚度的降低,桩顶纵、横桥向位移增大,桩顶屈服面函数值降低,而桩身屈服面函数峰值增加,桩身更不易保持弹性;当桩头采用柔性连接时,桩顶纵、横桥向位移均增大,桩顶屈服面函数值降低,有利于保护桩头,而桩身屈服面函数峰值增加,当桩头转动刚度过低时甚至可能大于桩顶刚度,导致桩身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先进入塑性。   相似文献   

14.
桩底压浆即在桩内预埋压浆管,在灌注柱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将水泥浆压入桩底,使其对桩底沉渣、桩端持力层及桩周泥皮起到渗透、劈裂、填充、压密和固结作用,以此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沪宁高速公路先导段的施工显示,桩底压浆工艺对提高桩基承载力有一定的作用,是降低桩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有限深度均匀流水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圆柱桩群与方柱桩群对均匀水流绕流后方流态区段影响程度及范围,对多组试验研究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揭示:桩群绕流对均匀水流的影响规律、性质与程度;桩群后方流场流态影响区段范围的影响规律.发现同排列形式的方柱桩群对水流绕流的影响甚于圆柱桩群;垂直于水流方向排列桩柱密度对桩群绕流的影响甚于顺水流方向桩柱排列的密度;雷诺数对桩群绕流影响很大;水利工程实际中采用小尺寸桩柱优于大尺寸桩柱.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场物理试验测量高压旋喷桩桩身沉降量以及桩周摩擦阻力,获得其随顶部荷载以及桩深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而总结高压旋喷桩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桩体发生破坏之前,高压旋喷桩的沉降量随顶部荷载增大呈线性递增;当小荷载时,摩擦阻力随桩顶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但并非一直呈线性变化,在达到一定沉降量后其增加很小;摩擦阻力从桩身下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并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加;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大,进入塑性区后的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呈现非线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岩溶区桥梁桩基的承载特性, 依托平顶山市西斜立交桥实体工程, 进行了桩基静载试验, 通过在桩端和桩顶布设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 测得了桩身内力, 分析了岩溶区桥梁桩顶荷载(Q)-沉降(s)规律; 考虑现有桩基设计的局限性, 结合静载试验结果, 采用不同函数模型预测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基于岩-桩体系宽梁力学模型和溶洞顶板拉-弯破坏模式, 探讨了桩基嵌岩深度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一种适于岩溶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各级荷载作用下桩基Q-s曲线呈缓变型发展, 当桩顶荷载较小时, 曲线基本呈线性, 当桩顶荷载大于6 000 kN时, 曲线逐渐变为非线性, 虽然桩已嵌入灰岩较深, 但仍表现为典型的摩擦桩承载性状, 当加载到8 400 kN时, 桩顶沉降为3.69 mm, 远小于0.03D (D为桩径) 或40mm的破坏标准, 桩端阻力为122.9 kN, 仅占桩顶荷载的1.6%, 桩的承载力尚有富余; 在静载试验全过程中, 桩的受力状态处于Kulhawy理论的第1阶段, 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同步发挥; 双曲线模型拟合精度在0.99以上且预测值偏安全, 建议在同类工程中优先考虑采用; 在同时满足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和桩基承载力与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使桩的嵌岩深度减小2.4 m。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地震地基液化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危害性,建立了含液化层的二层与三层土体系计算模型,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非线性关系,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液化侧扩地基中的单桩、群桩进行了动力有限差分分析,探讨了地基液化大变形条件下桩基位移与内力变化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二层与三层土体中,液化土层和非液化土层交界面处产生的桩身弯矩极值是控制桩身破坏的关键因素,液化土层本身对桩身弯矩的影响很小;桩帽对桩顶的侧移有一定制约作用,但对桩身弯矩极值的影响不显著;群桩中上坡桩与下坡桩的侧向位移与桩身弯矩分布模式相似,但上坡桩发生的侧向位移和桩身弯矩要略大于下坡桩情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标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合具体工程,现场对单桩和单桩与承台共同受力两种情况,进行了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单桩和单桩与承台共同受力试验曲线和成果、分析了单桩与承台连接节点处钢筋受力性能。单桩与承台连接,采用管内设连接钢筋方式是可行的,管桩内的插筋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使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场载荷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数值分析探讨了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认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措施,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