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分析了船闸通过能力影响因素,提出提高一次过闸平均吨位是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主要途径,进而提出从提高闸室水深利用和闸室面积利用两个角度来提高一次过闸平均吨位,优化船舶运输组织,即优化船型和过闸船舶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一次性过闸船舶的组合是2艘5 000t机动船和一个一顶三的驳船队(每驳船载重1 000t)的船队组合,可在闸室水深利用最大化和闸室面积利用最大化的双重提下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10年中,内河运输量增长迅速,然而内河运输船舶的发展却很不平衡.文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内河运输发展战略目标和关于内河运力结构调整的意见,分析了中国内河不同流域和地区运力结构、吨位和技术条件的差异,评价了运力结构调整对内河运输的经济影响,进而提出应尽快淘汰老旧船舶,采用新型船舶,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3.
内河船型发展需要与航道条件、通航建筑物等级和港口装卸条件等相匹配,其大型化程度必然受到一定限制.支持向量机在数据分类上已取得巨大成功,尝试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加入限制条件对船舶平均吨位进行预测,并可根据实际状况选取不同限制条件进行宏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限制条件能较好地预测船舶平均吨位的发展,且数据样本不少于13年时与实际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船舶阻力与船体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实际设计中预报船舶阻力的方法一般主要有经验公式法和CFD方法.从打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和避免CFD计算的高成本出发,考虑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对处理非线性复杂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试图为不同设计阶段的需要提出新的船型设计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船型-阻力性能预测模型.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船舶过闸时间的解析,得到船舶过闸时间计算的关键在于弹性时间的计算,并利用京杭运河苏北段某梯级船闸的过闸数据,结合船舶长度和吨位的关系及交通流理论中的Greenshields模型,提出了船舶过闸时间的运动学计算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表达和计算了混合船型船舶的过闸时间,具有普适性,也可用于预测或估计船闸的可能通过能力及优化船舶调度.  相似文献   

6.
在船舶初始设计阶段,船舶的主尺度和船型系数可基本确定,这时如能建立这些参数与船舶操纵性之间的关系,就能在初始设计阶段预报船舶的操纵性能。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这些关系,但其预报结果精度难以保证。本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新的预报操纵性能的方法,并以船队为例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7.
江苏内河航运企业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受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工具不能适应内河航运的现代化要求,船型、船舶结构和船舶组合方式(即拖带运输方式)50多年一贯制,严重制约水运优势的发挥.所谓的内河运输成本低的优势按目前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尚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就江苏而言,内河运输成本几乎是铁路的2倍,从徐州水运煤炭到扬州其过闸费和待闸费几乎等于徐州煤炭铁路运输到浦口的费用.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内河运输成本都比铁路运输成本低,例如美国内河运输成本约为铁路的1/4;德国内河运输成本为铁路的1/3.因此,降低江苏内河运输成本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8.
淘汰内河钢质挂桨机船舶是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促进内河运力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变内河运输现有的落后生产方式,提高内河船舶整体技术水平和运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交通标准化》2009,(16):101-101
在日前举办的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使川江及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提高10%以上,长江干线货运船舶的平均吨位达到1000载重吨以上。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行荷载规范中船型尺寸、排水量、受风面积和形状系数等船舶参数与船舶形状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船舶压载吃水的计算方法,并与国内、外船舶压载吃水取值经验和部分船舶压载吃水试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更适合中国港口工程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船舶传统水处理技术和膜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了PVDF超滤膜过滤技术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为内河淡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江航道船舶流的概率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内河航道通过能力,分析了船舶交通流的到船分布和船头间距分布特性。以西江航道2004年日到船统计量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给出了日到船分布与船头间距分布的假设检验,运用时间保证率方法将实测数据点与概率分布的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其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说明内河航道日到船艘数服从正态分布,日船头间距近似为爱尔朗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内河多桥水域的航道通过能力,提出多桥航道的交通流仿真模型.以长江武汉段的多桥航道为研究对象,收集大量的船舶交通流历史数据,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这些数据获得交通流特征,提出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船舶生成模型、队列模型、航路模型和船舶运动模型等;开发仿真系统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仿真实验确定多桥水域的航道通过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内河多桥航道交通流仿真模型是可行和有效的;在目前的通航条件下,长江武汉段多桥水域的航道通过能力与实际的交通流量相比显得非常富余;在安全航速范围内,通过整体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可以显著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航道水深的变化对上行和下行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用金葡菌在两组大白鼠(共120只)腹股沟区造成污染或感染模型,在污染或感染环境下行股动、静脉显微吻合。观察吻合血管15d通畅情况。结果显示:在污染区经清创后,吻合小血管15d通畅率为动脉90.6%;静脉88.5%。感染区内小血管吻合15d通畅率明显下降;动脉29.1%;静脉43.3%。因而认为:在污染环境下尽早清创后,行小血管吻合对通畅率影响不大。在感染区内,则应避免同有炎症的小血管吻合。必要时,移植正常血管,跨过感染灶,在正常组织内行小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15.
内河航道的通过能力通常是航道的等级和标准、所通航船舶的规模和尺度、通过的船舶载重吨或货运量、通过船舶数量等各因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综合反映。依据船舶通过内河弯曲航道运动规律及弯曲航道水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特点,对弯曲航段单船通过能力进行仿真建模,并结合过程建模及仿真的知识,通过VC的功能实现可视化,使我们能够对船舶通过弯道的能力有更直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内河船舶流特性,基于船舶制动机理,分析了船舶制动距离与船长、航速的相关性,给出了制动距离的经验公式,考虑驾驶员经验对实际制动距离的影响,建立了船舶跟驰间距模型。结合江苏地区机动单船、顶推船队、拖驳船队3类船型实例分析,通过与内河船舶领域长轴经验值、100t机动单船的分段线性模型结果的对比,确定了间距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3类船型的制动距离分别与单船、船队、最大单驳长度相关,计算长度系数分别为5.98、2.73、17.41,前2类船型的制动距离与航速的平方成正比,拖驳船队与航速的0.85次方成正比;驾驶员的制动操作系数、操作指数应取0.78、2.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服务智能内河航运的作用机理,基于内河航运无线通信发展现状和通信环境特殊性,搭建了4G和5G临时无线通信网络,分别对以长江武汉段为例的典型内河通信场景开展了实际信道测量活动,以探寻内河航运无线通信特性的影响因素;利用高精度无线信道测量仪采集了信道传输函数、信号接收强度、时延等信道参数;基于无线传播理论和抽头延迟线模型,提取了传输路径损耗、功率时延分布、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等典型无线信道特征;基于信道典型特征参数,预测了4G和5G无线传播信号在内河场景下的有效覆盖范围及信号传输速率,探究了内河航运无线通信的多径来源和时延分布。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内河航运无线通信中,桥梁、岸边建筑、过往大型船舶等均为无线传播信号多径效应的主要来源;桥梁可以造成最大18.0 dB的衍射损耗,岸边建筑和过往船舶遮挡会分别造成25.0、10.6 dB的能量衰减;4G无线通信的最大测量速率为95.32 Mb·s-1,而5G通信测量速率最高可达0.72 Gb·s-1;大型过往船舶还会造成均方根时延扩展增大约754.94 ns。可见,根据内河通信特殊环境构建合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可以更好地为智能航运提供通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把握空域单元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综合考虑气候、季节、交通需求等因素,通过分析中长期历史流量数据,在线性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周期性波动因素的空中交通流量动态线性改进模型,采用贝叶斯状态估计和预测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出了一种根据空域单元流量时序数据预测中长期流量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方法.利用国内典型空域单元实际流量数据,对比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的预测性能.实例研究表明:与线性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本文模型的流量预测结果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流量周期性波动特点,年流量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从3.14%下降到了1.71%,预测误差的标准差从2.01%下降到了0.02%.   相似文献   

19.
线路区段牵引定数不统一是影响列车编组计划制定的重要因素,导致了列车在部分区段欠轴运行,在换重站或技术站进行补减轴作业.本文重点论述了减重方向列车编组方案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按充分条件将各种方案归类的方法,从而减少方案成本的对比次数,能快速获得最优的运送方案.在方案成本构成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影响因素,将牵引机车费用看作与里程相关的可变成本,将欠轴列车浪费的机车和线路能力转化为惩罚费用,并考虑列车开行频率对方案费用的影响,最后从全网络的角度建立减重方向减轴列车编组优化模型.该模型既可获得合理的减重站,又能依据车流量关系选择优化的减轴编组方式,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