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Myrian系统构建胰腺周围主要血管的3D结构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通过GE64层CT采集60例胰腺部位扫描数据,利用Myrian软件系统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群、静脉血管群的分布情况进行3D重建,并测量血管长度、夹角、汇入情况等数据。结果腹腔的主要动脉,如腹主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以及腹腔的部分静脉,如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重建率可达100%;门静脉干长度平均(46.37±11.48)mm,其中大于45mm的优势长度占45.54%;胰后干长度为(34.88±9.13)mm,其中大于35mm的优势长度占57.21%。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夹角为锐角的有17例(占28.33%),为直角的有11例(占18.33%),为钝角的有32例(占53.33%)。肠系膜下静脉的汇入方式为脾静脉的有19例(占31.67%),为肠系膜上静脉的有34例(占56.67%),为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交汇点的有7例(占11.67%)。结论 Myrian系统可用于对胰腺周围血管的3D结构重建,而且重建率较高,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减少手术过程中因不清楚血管分布情况而导致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210例(成人137,儿童73)尸体对腹腔动脉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表明: 1.起始高度:在T_(12)椎体下1/2—L_1椎体上1/2之间,儿童比成人高半个椎体。 2.长度:成人平均值为1.01±0.03厘米,儿童为0.72±0.03厘米。 3.口径:成人平均值为0.82±0.02厘米,儿童为0.44±0.02厘米. 4.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距离:平均为0.35±0.03厘米。 5.其主支起始的顺序:胃左动脉为第一支者占80.48±2.73%,其次为脾动脉和肝动脉。 6.有膈下动脉者占35.23±3.29%,未发膈下动脉者,占64.77±3.29%。 7.类型:Ⅰ型(胃、肝、脾动脉干)占91.43±1.93%为常见型,其余为少见或罕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相似文献   

4.
1985年3月起用氰基丙烯酸酯,经腹行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Ⅰ甲期10例、Ⅱ乙期12例、Ⅲ期6例)。AFP降至正常6例,8例肿瘤难以显示。1例生存已逾32个月、健在。1年存活率52.9%(9/17),2年存活率20%(2/10)。为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或达治愈目的:1.栓塞后早期肝切除,2.门静脉支内瘤栓的诊断和消灭,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联合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3例平均生存期已愈16个月。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透明和解剖剥离等方法观察了130例大白鼠心脏的冠状动脉。鼠心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始段与伴行静脉的关系极为密切。复制心肌梗塞模型时,结扎左冠状动脉可在动脉园锥与左心耳之间进行。左室支粗大,是前降支(或旋支)的直接延续,分支分布到左室前、后壁的大部分。鼠心有独立的空间隔动脉(56.2%起于右冠状动脉,43.8%起于左冠状动脉)供应室间隔的大部分。24.6%的鼠心有上间隔动脉(起于右冠状动脉)供应室间隔之上部。后降支的出现率为17.7%。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以均衡型居多(72.3%),右优势型次之(24.6),左优势型最少(3.1%)。以上结果与狗、兔、猫等动物及人的资料作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意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 892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意外并发症分别为 :胸主动脉出血 2例 (占 0 .2 2 % ) ,经修补缝合止血 ;奇静脉出血 4例 (占 0 .45% ) ,显露静脉后结扎裂口远近端止血 ;支气管损伤 5例 (占 0 .56% ) ,均予及时修补 ,3例行术后气管切开 ,1例术后死于ARDS,4例愈合良好 ;胸导管损伤 1 2例 (占 1 .35% ) ,缝扎胸导管 ;胃左动脉出血 3例 (占0 .34% ) ,经缝扎残端止血 ;脾脏出血 3例 (占 0 .33% ) ,2例胃短血管回缩出血行脾切除 ,1例包膜撕裂压迫局部止血。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沉着冷静和扎实的外科基本功对防治术中意外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烟和细胞色素P4502El-RsaⅠ(CYP2E1-Rsa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胰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50例胰腺癌患者及150例非癌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Ⅰ相代谢酶CYP2E1-RsaⅠ和Ⅱ相代谢酶GSTT1基因多态性.结果 CYP2E1-RsaⅠ野生纯合型(c1/c1)和GSTT1基因缺陷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8.7%、69.3%(病例组)和20.7%、44.7%(对照组),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15.75,P<0.01;χ~2=18.62,P<0.01).c1/c1基因型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3.19,95% CI=2.53~4.26).GSTT1(-)者患胰腺癌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2.85,95% CI=1.92~4.64).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YP2E1-RsaⅠ(c1/c1)/GSTT1(-)在胰腺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0.7%和6.7%,二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42.39,P<0.01).CYP2E1-RsaⅠ(c1/c1)/GSTT1(-)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16.63,95% CI= 8.94~22.01).病例组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吸烟率(OR=2.74,95% CI=1.32~4.58,P<0.01),CYP 2E1-RsaⅠ(c1/c1)及GSTT1(-)与吸烟有协同作用(OR=8.84,95% CI=5.51~11.62;OR=20.40,95% CI=4.98~29.53).结论 CYP2E1-RsaⅠ(c1/c1)和GSTT1(-)是胰腺癌的易患因素,二者对胰腺的发生有协同作用,吸烟与胰腺的易感性也有关,CYP2E1-RsaⅠ(c1/c1)、GSTT1(-)与吸烟在胰腺癌的发生上也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左肺上叶肺动脉的分布,在临床意义甚大,其分支变异最多。国内报告者甚少,为此我们解剖了32个尸体的左肺上叶(成人25个,儿童7个)。在观察左肺门支气管和血管之后,用剥离和追踪的方法,清楚地暴露各级支气管和血管,详细地观察了肺动脉的分枝,并予以描绘下来。观察结果:(一)肺动脉的分枝数目为2——7枝,其中以4枝最多,占全部的56.3%。(二)左肺动脉第一分枝系前段动脉者占47%,(二)动脉的分枝情况,可分为四型:前段型、前尖段型、舌段型、前尖后段型。(四)尖后段接受二枝动脉者占53.1%,其中二枝直接发自肺动脉者占37.5%。前段接受一枝者古87.5%,其中直接发自肺动脉者43.75%。舌段接受一枝者占59.37%,全部发自肺动脉。(五)未发现舌段动脉是前段血液供应的有意义来源。(六)全都例中,舌段动脉起于下叶上段动脉发出的高度或低于此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和黏蛋白-1(mucin-1,MUC1)在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标本45例,另取癌旁非肿瘤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al-3和MUC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Gal-3在癌旁组织、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73.3%,大肠癌中Gal-3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Gal-3的阳性表达率为61.5%(16/26);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89.5%(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3)。MUC1在癌旁组织、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54.5%,大肠癌中MUC1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MUC1的阳性表达率为34.6%(9/26);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84.2%(16/1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结论大肠癌中Gal-3和MUC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Gal-3和MUC1在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提示其可能与大肠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肝癌患者病理性血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原因。方法 对 62例肝细胞癌 (Hepaticcellcarcinoma ,HCC)中的 50例做了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Selectioncavityartery ,SCA)检查 ,对 48例行氰基丙烯酸正酯 (TH胶 )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结果 发现肝内、外侧支交通 1 5例 (2 4 2 % ) ,肝动脉与门静脉和肝静脉瘘 2 1例 (33 8% )。肿瘤血管栓塞完全 30例中 ,9例生存超过 2年 ,4例超过 7年 ;栓塞不完全病例中 ,仅 1例生存 2年。栓塞完全者 ,生存率高于栓塞不完全者。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有显著性差异。TH胶栓塞治疗后发现肝动脉 -门静脉、肝动脉 -肝静脉瘘 5例 ,其中 4例 7个月内死亡。结论 肝内、外侧支动脉供血是影响栓塞治疗疗效的关键 ;动 -静脉瘘是肝癌向门静脉、肝静脉方向转移的通道。也是小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用血管造影法和腐蚀法对110例狗心左室乳头肌动脉分布进行了观察,并结合分布特点计论了冠状动脉阻塞时对乳头肌可能产生的影响。2.前、后主要乳头肌均为附着型。前乳头肌平均长1.96厘米,宽1.10厘米。后礼头肌平均长2.04厘米,宽1.2厘米。3.前乳头肌血供来源Ⅰ型(由前降支供应)最多,占71%,Ⅱ型(前降支和左旋支的分支)次之,占18%。后乳头肌血供来源Ⅰ型(左旋支的分支)最多,占91%,其中65%来自左室后支。4.乳头肌内部血供特点:(1)均来自直走型动脉支;(2)均呈节段性分布。每肌接受2—9支,5,6支最多;(3)动脉支在肌内分布有一定的对称性;(4)动脉的排列形式以混合型最多;横行型次之;(5)动脉支在乳头肌心内膜下层吻合成心内膜下丛,中上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使用90例人心脏标本,研究人心房间隔的动脉来源及分布特点。房间隔的动脉有窦房结动脉的分支(100%)、房室结动脉(100%)、kugel动脉(93.33%)、左房后支(76.67%)等。房间隔的动脉沿房间隔边缘成环状吻合,然后各分支向卵圆窝中心会聚。房间隔的动脉吻合丰富,30.67%的标本出现吻合。因此成为冠状动脉之间建立侧支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报告了75例小儿肢体肌肉海绵状血管瘤静脉造影的X线表现,其浅静脉造影的X线表现分为4型;①浅表型:有数条粗细不均和边缘不规整的静脉与主干静脉相连。②深部型,肿瘤输入之深静脉扩张,有深浅静脉交通支。③混合型:深静脉粗大、迂曲,浅静脉轻度扩张。④局限型:瘤体局限于一处,深静脉主干可扩张。并简要讨论了造影方法的选择、静脉造影的临床价值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66年6月~1986年6月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104例小儿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其中何杰金氏病(HD)33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71例。首发浅表淋巴结78例(75%),结外淋巴瘤26例(25%)。颈浅淋巴结为首发部位占76%(59/78)。上腔静脉综合征者10.6(11/104),合并白血病8.6%(9/104),白血病患者以纵隔为首发部位者占55%(6/9)。Ⅰ期9例,Ⅱ期29例,Ⅲ期37例,Ⅳ期29例。放疗组占15%(16例),化疗组占26%(27例),综合治疗组59%(61例)。近期疗效:CR(肿瘤完全消失)30%,PR(部分有效)58%,S(稳定)4%,PD(进展)8%。总有效率88%(91/104)。3年存活率26.3%(24/91),5年存活率18%(15/83),存活8年以上11例,10年以上6例,其中无瘤健在5例。  相似文献   

15.
Livercirrhosis ,aworldwidehealth problem ,decreasesthebloodflowthroughtheliver .Thisinturnleadstodangerous portalhypertensionanddecreasedmetabolicfunctionwithintheliver .Thesurgicaltherapeutictreatmentsnowadayscan’tsolvetheproblemsuccessfully .Thedangerofb…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导致肝硬化食道静脉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病例来源于我院1983~1985年收治的部分门脉性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共100例,按其是否伴有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各50例,对导致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最后本文提出了引起静脉曲张出血的始发危险因素是门脉高压的程度;门静脉游离压>3.49Kpo,或B超探测门静脉(总干)直径>1.9cm,脾静脉(脾门处)>1.3cm。促发因素;男性,年龄>40岁,合并肺部感染,脾功能亢进(血色素<70g/L,白细胞计数<5×10~9/L,血小板<60×10~9/L)。具备上述始发危险因素二项和促发危险因素二项以上的食道静脉曲张患者,提示出血高度可能性。建议用B型超声探测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直径作为判断门静脉压的一种手段,可使肝硬化患者避免导管检测或食道镜检查带来的危险和不便。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察的亚急型克山病153例中,心电图发生低电压者97例(63.4%),其中死亡42例,病死率43.3%,为非低电压组的1.35倍,其临床痊愈率(36.1%)明显低于后者(53.6%),P<0.05。低电压组合并其他心肌损害的心电图改变如病理性Q波、ST-T异常、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明显多于非低电压组,P<0.05或P<0.01,表明心肌损害广泛。QRS电压随病情的改善或加重有动态变化,故心电图QRS电压及其变化可作为评估亚急型克山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组成的二尖瓣复合体,在防止血液返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乳头肌作为复合体的主动部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乳头肌功能紊乱是产生病理性杂音的常见原因之一,由梗塞所造成的乳头肌断裂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有关人心左室乳头肌血供的研究,国外有少量报导,国内仅北京医学院夏家骝等人进行了研究。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对人心左室乳头肌形态和动脉供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