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龄儿童数量增加、家庭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及家庭决策更为复杂。结合RP和SP调查,对未来二孩家庭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模型,研究通学出行决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年龄及交通安全认知、通学距离及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父母通勤属性是影响接送决策的关键因素;通学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出行环境安全性以及接送决策是影响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调查和模型结果,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优化通学交通结构、减轻城市交通负荷。  相似文献   

2.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点的家庭活动空间及测度理论模型。其次,根据测度结果将家庭活动空间划分为职住学就近型和职住学分离型两类。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究两种模式下父母工作时长以及父母儿童组合时间窗对儿童通学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住距离,父母的职住距离和工作时长对通学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对于促进儿童步行上学的作用有限;对于职住学分离型家庭,父母下班与儿童放学组合时间窗的宽裕程度对儿童出行影响显著,组合时间窗越宽裕,儿童小汽车出行的可能越大,因此弹性放学时间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儿童在通学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在职住学分离型家庭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公交出行选择行为、环保意识与出行习惯之间缺少定量分析交互作用的问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结合习惯驱动行为理论,构建公交出行选择行为结构方程基本模型A,增加环保意识的扩展模型B,以及涵盖环保意识和出行习惯的扩展模型C,对比分析公交出行选择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将模型运用于重庆市实例分析,共回收有效问卷401份.结果表明:模型C的拟合效果及解释性最好,模型B其次;环保意识、出行习惯均对公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存在影响,但影响程度低于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通学模式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离的通学出行是导致中小学生被家长用小汽车接送的关键因素,鼓励中长距离通学学生使用地铁出行可以减少他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本文在考虑潜在接送行为的基础上,利用地铁IC卡刷卡数据研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地铁通学模式.通过识别出地铁通学人群及对应的通学记录,把学生地铁通学行为分为只去不回 (HTSO)、只回不去 (STHO)、往返 (SHUTTLE)和其他(OTHERS)模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学生出行特征、所在区位、居住地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其地铁通学模式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学生的出发时刻、出行频率、居住地区位、学校区位及建成环境对地铁通学模式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和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通学模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通学空间是学龄儿童接触社会和自然的重要场所,涵盖学校周边空间、通学路径空间、社区周边空间等。优化儿童通学空间的核心是以创建儿童友好通学路为抓手,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影响;重点打造安全、趣味的通学路径,从儿童视角和需求出发构建通学路的空间环境品质;根据儿童的行为能力和活动喜好对出行路径选择、道路连续性、道路交叉口、标志标线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角度优化通学交通结构:便利、高效和无障  相似文献   

6.
为阐述家庭微观社会情境中老年人与同住成员之间的行为交互对个体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从时间社会学视角出发,以昆明市有老年人家庭为分析单元,用家庭贡献度量化老年人家务活动的分担程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老年人对家庭成员日常活动时间结构的影响,进而剖析成员间的活动交互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老年人家庭贡献度增加时,成员间在非通勤活动上的交互效用减弱;由于女家长在时间结构上呈现隐形的“时间贫困”特征,其在活动-出行模式上受老年人家庭贡献度的影响显著高于男家长;与此同时,老年人作用下女家长在非通勤活动出行决策时优先考虑家务活动的时间安排,而男家长则优先考虑自由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为阐述家庭微观社会情境中老年人与同住成员之间的行为交互对个体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从时间社会学视角出发,以昆明市有老年人家庭为分析单元,用家庭贡献度量化老年人家务活动的分担程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老年人对家庭成员日常活动时间结构的影响,进而剖析成员间的活动交互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老年人家庭贡献度增加时,成员间在非通勤活动上的交互效用减弱;由于女家长在时间结构上呈现隐形的“时间贫困”特征,其在活动—出行模式上受老年人家庭贡献度的影响显著高于男家长;与此同时,老年人作用下女家长在非通勤活动出行决策时优先考虑家务活动的时间安排,而男家长则优先考虑自由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家庭通勤活动对儿童接送行为决策过程的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与时间地理学方法,应用昆明市居民出行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以家庭为分析单元,构建基于活动的二维时空出行链,剖析家庭中儿童陪伴出行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典型接送模式;提出通勤制约度概念,量化家长通勤活动的时空间制约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均衡时,相互制约影响强烈,家庭内部会优先选择制约度最小的接送模式,然后再根据家长与儿童出行路线的匹配程度来确定接送人员,接送工具决策处于整个决策过程的最末位.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不均衡时,家庭内部则优先选择通勤制约度低的家长接送儿童,再确定接送工具和接送模式,接送行为上升为家庭活动模式的优先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雯静  干宏程 《城市交通》2010,8(3):36-40,6
研究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者改乘轨道交通出行。以上海世博期间驾驶人的通勤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RP和SP调查采集驾驶人实际通勤出行情况和世博期间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得到小汽车相比轨道交通的出行时间节省量和费用差与是否选择轨道交通存在联系。应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驾龄较短和低收入的驾驶人更愿意选择轨道交通,年轻驾驶人(相比年长者)、频繁使用小汽车者更愿意选择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影响家长在停车场中对儿童行人安全风险管控行为的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态度ABC理论,构建家长在停车场对儿童行人的风险管控行为理论模型;编制、发放并收集了401份有效的问卷,使用最小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发现: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对家长的管控行为有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管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风险认知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对行为意向和管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管控方式对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管控行为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家庭成员出行方式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 学生出行需求管理策略.以学生出行为研究对象,将父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方程的因变 量,学生出行方式作为结果方程的因变量,运用Heckman Probit 模型建立基于父母出行方 式选择的学生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利用海宁市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父母选择小汽车 出行对学生选择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选择公交出行对学生选 择小汽车和步行出行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出行方式对学生选择公交出行无显著影响; 小汽车拥有情况、是否有人接送、公交满意度和出行距离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对出行行为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研究假定某一群体内的所有出行者的偏好都一样,这与实际不相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假定出行者的偏好不一致,并能分析出行者个体特征对于出行者偏好的影响. 本文利用随机系数Logit 模型对市内机动化出行行为研究. 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具有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加入了出行可靠性、出行舒适性、出行灵活性3 个潜在心理因素. 通过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 模型比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的效用函数中,步行时间的系数为非随机变量;但车内时间的系数为随机变量,且与出行者结婚状况,是否有车,是否开车上班,月收入是否超过10 000元,以及对交通灵活性的主观需求相关.  相似文献   

13.
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对出行行为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研究假定某一群体内的所有出行者的偏好都一样,这与实际不相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假定出行者的偏好不一致,并能分析出行者个体特征对于出行者偏好的影响. 本文利用随机系数Logit 模型对市内机动化出行行为研究. 考虑到心理因素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具有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加入了出行可靠性、出行舒适性、出行灵活性3 个潜在心理因素. 通过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 模型比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的效用函数中,步行时间的系数为非随机变量;但车内时间的系数为随机变量,且与出行者结婚状况,是否有车,是否开车上班,月收入是否超过10 000元,以及对交通灵活性的主观需求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致力于分析具有随机特性的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即随机弹性.使用具有较好收敛性的集计交通战略STM模型作为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工具,并根据对道路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作为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小汽车出行速度为随机变量并服从k阶爱尔朗分布.根据经济学的随机弹性理论,推导出小汽车出行速度对出行方式选择的随机弹性计算模型,利用北京市的实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交通政策指标(影响因素)的可靠度越高,政策目标对政策指标的弹性值越稳定、集中,即政策目标达到的可靠度越高,随机弹性分析模型可作为一种交通政策量化分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通勤者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选择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与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两个方向的Nested Logit模型.利用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借助BIOGEME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估计.首先通过包容系数对Nested Logit模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辨识,结果显示,出行时间—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比出行方式—出行时间选择模型合理,表明通勤者在选择出行时间后,在其约束下考虑合适的出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出行时间—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并分析标定结果,进一步揭示通勤者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的选择特征,从而为制定高峰时期相关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决策机理入手,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基于出行链构建了考虑回程因素的闭环通勤出行选择决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个体对去程与回程两次出行感知程度的两类影响因素,模拟了回程过程的3种不同情境,研究回程加入不同活动情境下对整个闭合通勤链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并将考虑回程因素的决策结果与仅考虑单次出行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考虑回程因素的必要性.最后,以北京市典型通勤OD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去程时,小汽车方式优势凸显;而考虑回程因素时,回程过程中加入的不同活动将影响个体闭环出行链出行选择决策结果,小汽车将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优选择,定制公交的优势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后疫情时代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运用选择实验的方法,基于问卷调查获得选择行为数据,构建出行方式选择的混合Logit模型和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采用Stata软件标定模型参数,得到后疫情时代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体现了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的异质性,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与混合Logit模型相比拟合优度提高了13%, 预测精度提高了3.03%,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分析出行行为的个体异质性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根据居民所处低、中风险区两种情景,分别将居民划分为4类、5类人 群。从出行方式属性上看,等待时间和在途时间成为居民选择出行方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上看,在后疫情时代收入更高的女性更倾向选择私家车出行,年龄越大对行程费用越敏感,男性更愿意选择公交、地铁出行。  相似文献   

18.
旅客在出行选择决策中存在依赖经验而不愿意进行新尝试的习惯行为倾向,研究分析旅客在选择普铁、大巴和高铁 3种城际出行方式行为中的习惯影响程度及意向形成机理. 本文在对习惯进行定义和测量的基础上,引入习惯潜变量改进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习惯与意向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标定结果显示,对于普铁、大巴和高铁3种城际出行方式,各潜变量对意向总的解释方差分别为71.9%、54.9%、62.3%,习惯对意向解释的总效应分别为0.538、0.851、0.538,其中间接效应分别为0.538、0.513、0.258.分析结果表明:城际出行方式选择中存在明显的习惯倾向,其中相对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效应更强;3种出行方式中,大巴的选择受习惯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有限理性视野下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分层Logit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分层Logit模型的基础上,放松出行者完全理性的假设,基于有限理性满意决策准则,建立了多方式有限理性分层Logit(BRNL)模型,来描述出行者的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假设当方式间的成本差在无差异区间内时,出行者依据偏好或随机进行方式选择;否则,出行者将选择出行成本更小的交通方式.此外,提出了一种嵌套的相继平均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一个数值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并不总是选择出行成本最小的交通方式,其选择行为与出行者的理性程度和偏好有关,且理性程度越低,出行者对方式间的成本差越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