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路面摩擦接触理论,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以路面摩擦系数、摩阻力及制动距离作为结冰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表征指标,从路面结冰工况、冰层厚度及模量、轴载、轮胎花纹类型开展了防冰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力学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结冰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权重不一,防冰沥青路面由于防冰材料的消雪融冰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路面抗滑性能,保证雨雪天气路面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防冰热负荷作为桥梁融冰系统设计的首要环节,对系统的运行能耗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阿勒泰、汉中、伊宁3个典型城市,采用ASHRAE防冰热负荷计算公式,借助MATLAB编程得出3个城市最冷月热负荷最大一天的防冰热负荷与气象参数的动态变化图,分析各气象参数对动态防冰热负荷的影响,并提出一种针对某一待求参数受多个已知参数影响程度的预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该防冰热负荷计算模型下,防冰热负荷与风速趋势相似,天空辐射温度与室外温度趋势相似;防冰热负荷同室外风速、含湿量呈正相关,而与天空辐射温度、室外温度、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且对防冰热负荷的影响程度为:室外风速天空辐射温度室外温度含湿量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3.
从路面缺陷检测系统组成和特点出发,首先简要回顾了路面缺陷检测系统与传统路面图像处理方法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典型路面缺陷检测系统的现状,包含重型道路状况智能检测系统、轻量化路面质量检测系统,并对检测系统的性能及部分参数进行了描述。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理论的路面缺陷智能化检测方法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路面缺陷智能化检测方法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含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单次多框检测器、YOLO目标检测、Transformer检测模型等路面缺陷智能检测方法。最后,从多模信息融合、双轻量化设备、稳健智能化算法等方面对路面缺陷智能化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行车安全,消除接触网覆冰,针对电气化铁路AT(autotransformer)供电系统特殊的长回路和短回路结构,建立防冰系统投入后AT供电系统的电路模型.用该模型分析各AT段内防冰电流和负载电流的分布,得到保障全线防冰所需电流值;根据防冰电流与供电臂末端电压的关系,得出了牵引网压允许的防冰电流值;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温度为目标的在线防冰电流决策流程.以某AT供电区段为例,结合实测负荷数据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投入的防冰电流值至少为接触网临界防冰电流值的2倍,才能使接触线表面温度维持在0 ℃以上.   相似文献   

5.
加热型沥青路面防冰效果通常受路面结构组合、加热层温度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并可用路表温度作为融雪化冰的控制指标。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路表温度与结构层厚度、热夹层温度、环境温度以及对流系数的相关关系,构建了热稳态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对流系数与道路面层厚度是影响热夹层条件下沥青路面路表温度的主要因素,加热层温度与环境温度是次要因素;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模型显著性明显,模型系数置信概率较高,温度预测值与计算值之间误差较小,模型预估精度良好。研究成果为低温地区加热型沥青路面防冰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宁连一级公路三河收费站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形成原因,提出了优化路面结构形式、完善路面表面排水、增设路面结构层内部防排水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辆纵横向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了自动化公路系统车辆换道纵横向耦合控制.假定换道过程中车辆横向加速度满足梯形约束,根据期望换道轨迹计算车辆换道时的期望横摆角和横摆角速度,依靠车载传感器获得车辆横摆角速度信息.采用有限时间滑模趋近律,设计了车辆换道纵横向耦合变结构控制规律.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规律,车辆在纵向速度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跟踪期望换道轨迹,跟踪误差小于0.06 m.  相似文献   

8.
接触网覆冰严重影响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营,为确保牵引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止无功发生装置的接触网在线防冰方案.针对该方案建立了在线防冰时接触网系统的动态热平衡方程,并通过分别对比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T 2809—2005和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防冰系统运行后接触网系统的动态温度变化和温度场分布,并探讨了机车速度和负载电流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4 ℃,目标温度为2 ℃时,吊弦及其线夹处温差可达5.3 ℃,可能成为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以中小机场航线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链路预测理论与评价方法,从网络外生属性与内生因素角度各自建立了4种预测接近性指标,比较各指标的预测效果,并进一步设计出3种耦合接近性预测算法,选取预测精度最好的算法预测中小机场未来新增航线,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际检验。结果显示,4种内生因素指标的预测精确度均高于除起降架次以外的外生属性指标,其中局部路径(Local Path,LP)指标的预测精确度最高,挖掘网络内部的结构信息更有利于预测网络连接情况,耦合算法的预测效果优于单个指标。基于耦合算法的预测结果与未来新增航线对比发现, 预测的中小机场航线在未来新增航线中占比高于1/3,预测航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多数中小 机场依然会选择中心城市连接,结果较为符合中小机场实际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10.
开展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研究对于公路养护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样本预测阵列,据此采用双参数模型建立了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并基于自适应跟踪法对双参数模型进行修正.工程实例表明,预测模型用于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性能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长逢沟隧道为一座左、右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长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软弱破碎,总体较差,Ⅲ级围岩仅占32.86%,Ⅳ、Ⅴ级围岩占67.14%,且穿越3个大断裂带,埋深较浅.根据新奥法施工原理及隧道施工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地、系统地采用监控量测技术指导施工,以现场监控的围岩观察、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下沉等数据...  相似文献   

12.
水泥稳定碎石在我国公路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以成型原理、试件最大干密度、试件强度为切入点,充分证明了室内采用振动压实法对提高半刚性基层的路用性能有明显的作用,最后结合试验路工程,总结了水泥稳定碎石振动压实法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现场失稳岩质边坡的调查,简述了边坡存在的隐患,对其进行了失稳机理分析,根据工程特点设定了治理目标及治理方案,并简要阐述了施工工程布置方案,对类似的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高速公路会议电视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采用H.320、H.323混合组网方式,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内部光纤传输系统专网资源,搭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极大地实现了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本会议系统不仅能实现会议功能,还用于远程培训等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工作平台,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人力、物力,同时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效率,再次为整个交通系统信息化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八盘山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监理与监控量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军高速公路八盘山公路隧道为实例,从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安全评估等方面论述了公路隧道的施工安全监理、监控量测的具体方法、步骤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深入地阐述了长寿命路面的发展,分析了半刚性基层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破坏形式。要使长寿命路面避免常见的病害,达到长寿的目的,要求设计人员要改变设计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从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对我国半刚性基层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长寿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桩网复合地基通过桩体、碎石垫层、土工格栅以及桩间土共同作用,可以将上部路堤荷载有效地传递至下卧硬土层。针对桩网复合地基和传统的桩承式复合地基两者的结构性区别,对其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对桩网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网复合地基可以有效减小路堤整体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提高桩土应力比和路堤整体稳定性。最后,通过路堤沉降和格栅轴力两项指标对桩网复合地基设计中各项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可为桩网复合地基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雨夜交通事故频发,标线材料急需要提供雨夜反光功能,而传统的振荡雨夜反光标线则由于自身缺陷不能实现全方位反光,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一种能实现全方位雨夜反光的标线材料。结构型反光标线材料能提供一种集振动、高防滑、全天候和全方位反光的标线提示功能,是一种较振荡标线更加安全的标线材料。  相似文献   

19.
边坡失稳严重危及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通过综合描述边坡的处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取得成果,提出合理的治滑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等问题,指出应加强滑坡防治中多种处治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坡面绿色防护优化组合,达到生态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C AD在路线设计中的运用、在路基路面设计中的运用、在桥梁设计中的运用3个方面简述了C AD的实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