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不同月龄组SD大鼠心脏神经肽酪氨酸(NPY)神经纤维的分布特征及其衰老变化。结果发现:心脏各部位、各结构具有不同密度、不同形式的NPY神经分布,纤维均为膨体型。电镜下,神经纤维行于心肌间隙并与心肌细胞贴近,轴浆内充满NPY阳性反应颗粒。随月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维形态及分布形式发生改变,对心脏支配减弱。此外,在心内还发现NPY神经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土贝母皂甙(tubei moside,Tu)治疗家兔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 mplex keratitis,HSK)的效果。方法在地鼠肾细胞BHK-21上进行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型)SM44毒株复苏,制作兔HSK模型。家兔分为0.2g/L Tu、无环鸟苷(ACV)和生理盐水(NS)3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眼部病变的变化。结果0.2g/L Tu、无环鸟苷和生理盐水组第6~8天角膜病变分值分别为3.13~3.5、1.75~1.88和3.83~3.88,第14天时为2.07、1.13和2.77,3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2g/L Tu可以显著缩小角膜病变面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其作用优于生理盐水组,但不及ACV组。结论Tu点眼剂治疗实验性HSK有一定的疗效,但尚不及ACV。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剂量0.5mg/2ml及1.0mg/2ml的抗癌药丝裂霉素C对家兔颈外动脉行一次性灌注,于灌注后1、3、7d分别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实验结果表明:颈外动脉内灌注MMC可造成该动脉系统不同分段的不同程度的损伤。光镜下动脉的损伤以内膜破坏性改变为特征;亚微结构的改变呈现ECs脱落、内膜通透性增高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个进行性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的脑损伤发生于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injury,SI)阶段。因此,SI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SI病理机制的研究表明,DAI后神经元的SI涉及神经元及轴膜的离子平衡紊乱、沃勒变性、轴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损伤机制。这些SI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变性、甚至坏死和凋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关键原因。虽然临床上对DAI患者的治疗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仍采用一般性治疗、亚低温以及神经营养等手段。但新近研究显示,有一些动物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为DAI后的SI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如钙离子拮抗剂、轴膜保护及修复药物、钙依赖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氧化应激抑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进一步阐明DAI后钙离子平衡紊乱、轴浆运输中断、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等SI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多因素导致的DAI病理机制相互间的关系,将对减轻或阻断DAI后发生SI,加强神经保护与修复,以及为未来突破DAI的治疗瓶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外膜、束膜开窗神经端侧吻合术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 15只SD大鼠一侧腓总神经切断 ,在胫神经外膜开 1mm小窗 ,将腓总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开窗处 ,将腓总神经近端吻合到股外侧肌肉内。对侧肢体作实验对照。术后 3月在全麻下行电生理测试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取端侧吻合口部以远近胫神经、腓总神经及端侧吻合口部神经组织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发现神经冲动能够通过端侧神经吻合处传播 ,神经传导速度比对照侧神经传导速度慢 ,有明显差异 (P <0 .0 5 )。光镜下吻合口处可见到胫神经发出侧芽。侧芽与胫神经伴行一段距离后 ,分叉离开胫神经 ,进入腓总神经。再生纤维主要为细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神经纤维及髓鞘面积显著小于正常腓总神经。电镜示再生纤维主要为细小的有髓神经纤维。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后 ,供体神经干可发出侧芽长入受损的神经干 ,侧支再生神经纤维主要为细小的有髓纤维 ,但质量较差。吻合后供体神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圾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疗效、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联合时机选择。方法新西兰兔VX2肝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单TACE组、单索拉非尼组、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各6只)。分别于TACE术前7d、术前1d、术后第3、7和14天通过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术后第14天处死所有瘤兔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比较各组肿瘤增长率。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单TACE组、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术后3d血清VEGF显著升高(P<0.05),但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VEGF峰值低于单TACE组、TACE术后+索拉非尼组两组(P<0.05);14d各组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VEGF水平最低,单TACE组最高。术后14d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MVD值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单索拉非尼组,但明显低于单TACE组(P<0.05)。术后14dTACE术前+索拉非尼组肿瘤增长量最小(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兔VX2肝癌,可显著抑制肿瘤增长,疗效优于单纯TACE或单纯索拉非尼治疗;TACE术后VEGF水平升高,联用索拉非尼可降低血清VEGF水平,进而使肿瘤微血管密度下降;TACE术前联合索拉非尼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的效果要优于术后。  相似文献   

8.
用冷冻法建立家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将直径为 8mm的铜探头置于液氮中数秒后取出 ,待探头温度显示在 - 12 0℃时将其垂直放于兔角膜中央表面分别接触 5s和 15s。结果显示冷冻区的角膜内皮细胞完全被破坏 ,内皮细胞损伤区与未损伤区之间界限清晰。冷冻 5s和 15s能造成面积相近的角膜内皮缺损 (P >0 .0 5) ,而冷冻 5s者角膜水肿较轻 (P <0 .0 5)。伤后 2 d,内皮缺损面积为(4 .13± 1.97) mm2 ,伤后 3d,一部分的角膜内皮已愈合 ,伤后 4 d所有角膜内皮缺损已被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再生内皮细胞所覆盖。伤后 12 d,再生的内皮细胞大小趋于均匀一致 ,为多边形。本试验通过对冷冻探头温度的统一监测 ,建立了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且本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及简单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兔髂动脉内皮剥脱时血管壁细胞的反应特点和 c- myc基因的表达规律。用标准血管成形导管髂动脉球囊损伤 1 2只家兔的右髂总动脉后 ,分别于 3、7、40 d处死动物 ,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 3d平滑肌细胞 ( SMC)超微结构的变化 ,光镜观察术后血管壁细胞的反应特点和 c- myc蛋白表达规律 ,同时对术后 40 d动物行血管造影。结果发现 :术后 3d兔髂总动脉中层 SMC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 ,并向内膜下迁移 ,可见管腔内有血栓形成 ,1周时弹力板不完整 ,中膜 SMC排列紊乱 ,术后 40 d增生的 SMC和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 ,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狭窄 5 0 %~ 80 % ;球囊损伤段髂总动脉新生内膜 c- 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 ,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球囊损伤髂动脉后可引起 SMC迁移、增生 ,其和细胞外基质一起形成新生内膜 ,管腔狭窄 ;SMC增生和 c- myc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对兔眼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造成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共24眼),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造模(EPO组,共24眼),于造模前第3天及造模结束时每只兔皮下注射rhEPO 100 IU/kg各1次.于造模后第1、3、7、14天分别摘除每组各6只兔眼,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形态、测量内层视网膜(inner retina layer, IRL)厚度并计数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结果 自造模后第3天开始,模型组较对照组RGC数量减少、IRL厚度变薄(P<0.05,P<0.01).自造模后第3天开始EPO组IRL较模型组厚(P<0.05,P<0.01),自造模后第7天开始EPO组RGC数量较模型组多(P<0.05).结论 rhEPO可以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兔眼视网膜结构,可能成为一种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动物试验评价土贝母皂甙 (tubeimoside ,Tu)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simplexkeratitis ,HSK)的效果及点眼刺激性 ,并确定其点眼浓度值。方法 根据药物的眼刺激性选用 5、2、0 .8、8× 10 -2 、8× 10 -3、8× 10 -4 g·L-1Tu点眼 ,确定 0 .4、0 .2、0 .1g·L-1评价药物疗效。在地鼠肾细胞BHK 2 1上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 1型 )SM4 4毒株复苏 ,制作兔HSK模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眼部病变的动态变化评价Tu疗效。结果  5、2 g·L-1Tu有中度刺激性 ,0 .8g·L-1Tu有轻度刺激性。 8× 10 -2 、8× 10 -3、8× 10 -4 g·L-13组Tu无任何眼刺激性。 0 .4g·L-1Tu有轻度刺激性 ,0 .1、0 .2 g·L-1Tu无刺激性。 0 .4、0 .2、0 .1g·L-13组Tu均具有一定疗效。结论 Tu点眼剂的浓度与刺激性呈正相关 ,点眼刺激性从轻度到无的界值浓度为 0 .4、0 .2、0 .1g·L-1。治疗实验性HSK有一定的疗效 ,但尚不及无环鸟苷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DRP)。结果表明:上述皮、肌神经及穴位区ⅠⅡⅢ类纤维均可诱发负DRP;皮神经DRP主要系Ⅱ类纤维所诱发;肌神经及穴位区DRP主要系Ⅲ类纤维所诱发。本工作为突触前抑制理论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应用 SVS APEX PLUS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 6只家兔双眼进行 PRK术 ,设定右眼- 4.0 0 D,左眼 - 8.0 0 D。分别于术后 3天、30天、1 0 0天两组随机选取 1只家兔 ,使其猝死摘除双眼球 ,取其角膜。每只角膜分为两半 ,一半角膜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 (1 /4行 SEM,1 /4行TEM)。透射电镜观察手术后 1 0 0天 ,角膜上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扫描电镜观察则上皮细胞界限分明 ,上皮明亮细胞较多 ,但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提示 PRK术后 1 0 0天角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但仍有组织薄弱处和特殊性改变。其角膜上皮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 ,可能是临床上PRK术后部分患者近期角膜干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角膜基质脱细胞处理与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有效适宜的脱细胞方法对猪角膜进行处理,制备角膜生物支架材料。方法利用胰酶和胶原酶消化结合液氮冻融的方法对猪角膜基质进行处理,60Co消毒,冻干保存。经组织学观察、细胞培养附和与动物移植检验其生物特性。结果获得的脱细胞角膜基质,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板层结构完整,胶原纤维间组织结构疏松,未见细胞残留,整个基质成网状结构,在上皮面保存有完整连续的基底膜。细胞培养附和实验观察到种子细胞可以在基质上良好生长。动物移植实验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与排斥。结论经该法脱细胞处理后得到的角膜基质无细胞毒性,组织相容性好,可以成为适宜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rcetin, QU)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术后予眼膏基质,QU治疗组分别予2.5、5、10、20g/kg QU眼膏.术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角膜混浊程度.于术后第4、7、14、21、28天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的排列和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受体(TGF-βRⅠ)的表达.结果 术后QU治疗组的角膜组织病理改变及角膜混浊程度较对照组轻,10g/kg QU和20g/kg QU组抑制角膜瘢痕形成作用强于2.5g/kg QU和5g/kg QU组,且10g/kg QU和20g/kg QU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显示QU治疗组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密度较对照组低.碱烧伤后第7天TGF-β_1和TGF-βRⅠ的表达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接近正常水平;10g/kg QU和20g/kg QU 组抑制TGF-β1和TGF-βRⅠ的表达作用强于2.5g/kg QU和5g/kg QU组,且10g/kg QU和20g/kg QU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QU眼膏具有一定程度减轻瘢痕化的作用,尤以10g/kg浓度最佳.QU可能通过抑制TGF-β_1和TGF-βRⅠ的表达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经脉线上初级传入神经参与跨脊髓节段信息传递的成分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在 6 7只大鼠胸 9~ 1 2 (T9~1 2 )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 ,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 1 47个A类初级传入纤维 (包括Aβ 和Aδ 两类 )的放电及其相关特性 ,电刺激相邻节段神经干后传入放电的改变。结果  1 3个Aβ 类单位的平均传导速度为 (3 3 84± 1 46 )m/s;全部为快适应单位 ,平均电刺激阈值 0 2 7mA ,5 4 6 % (7/1 3 )的单位有低频自发放电 ,每 3 0s平均放电数为 1 3 1±0 2 0 ,跨节段电刺激后 ,放电无明显改变。 1 3 4个Aδ 类单位的平均传导速度 (1 3 5 1± 0 78)m/s,其中快适应单位 5 5个 ,慢适应单位 79个 ;平均电刺激阈值 0 2 2mA ,跨节段电刺激后 ,两种适应单位中被兴奋单位所占比例差异显著 ,P <0 0 0 5。 41 1 % (5 5 /1 3 4 )的Aδ 单位有散在而不规律的自发放电 ,每 3 0s平均放电数 0 73± 0 1 4。跨节段电刺激后 5 6 0 % (75 /1 3 4 )的单位放电迅速增加 ,在电刺激后 3 0s内达高峰 ,0~ 3 0s、3 0~ 6 0s、6 0~ 90s的平均放电数分别为 2 5 4±0 85、1 87± 0 5 2、1 49± 0 41 ,显著高于跨节段电刺激前 (P <0 0 0 1或 0 0 5 )。结论 A类初级传入纤维参与了外周末梢之间的跨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在腹股沟疝组和非腹股沟疝组间的差异。结果腹股沟疝组Ⅰ型胶原含量降低,Ⅲ型胶原含量升高,胶原总量升高,Ⅰ型/Ⅲ胶原蛋白比例降低。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的Ⅰ型/Ⅲ型胶原比例下降,Ⅰ型胶原含量降低,而Ⅲ型胶原含量增高。腹股沟疝可能是系统性胶原代谢紊乱在腹股沟区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18.
实验用神经内微记录和微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对人体桡神经浅支支配的有毛皮肤所属机械感受性单位的特征和诱发感觉的性质进行了观察。在47个感觉单位中,SA单位占74.5%,其中SAⅠ61.7%,SAⅡ12.8%,RA单位占25.5%,没有发现毛囊单位和PC单位。SA单位的平均机械阈值高于RA单位,RA和SAⅠ单位的感受野明显小于SAⅡ单位。神经内微刺激诱发感觉的性质取决于所兴奋单位的类型,RA单位产生间断的跳动感,SAⅠ单位产生持续的压感;而SAⅡ单位在单独兴奋时不产生特定的感觉。结果提示:人体桡神经浅支支配的有毛皮肤机械感受性单位的特征与无毛皮肤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