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我国现行公路运输量抽样调查方案存在的不足,并基于2008年和2013年交通运输部开展的两次大型抽样调查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基于双重抽样技术与样本轮换技术的我国公路运输量抽样调查方案的改进新思路.双重抽样的第一重抽样是每5年开展一次,为大型抽样调查活动,主要获取本周期的公路运输量基础数据;第二重抽样是后4年每年开展一次,为小型抽样调查活动,采用样本轮换技术,获取月度公路运输量数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路运输量统计调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运输量是反映公路运输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公路运输量的分布特征和采集数据的需要看,公路运输量可以分为区域运输量和线路运输量.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路区域运输量的统计调查,并逐步开展公路线路运输量特别是高速公路运输量的统计调查.  相似文献   

3.
区域公路运输规模的阶段性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次生需求,其根源来自于区域内部人、物的空间移动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区域经济、生产、社会活动的体现.区域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交通系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公路运输枢纽是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宏观层次规划已基本确定,枢纽城市的公路运输枢纽微观层次规划也正由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并在陆续编制之中,而中间层次的省级区域公路运输枢纽宏观层次规划仍尚未完善.故从公路运输枢纽功能定位入手,尝试对省级区域公路运输枢纽进行层次划分,并综合节点重要度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最后结合广东省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促使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向纵深方向延伸和发展,促进国家和地方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协调发展的运输枢纽体系.  相似文献   

5.
尹旭阳 《北方交通》2005,(5):104-105
以原始记录方式为基础的全面统计方法和传统的月报表制度已难以准确、及时、全面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全面反映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状态.因此我省确定了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工作体系,以确保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路运输量统计调查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运输量是反映公路运输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公路运输量的分布特征和采集数据的需要看.公路运输量可以分为区域运输量和线路运输量。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路区域运输量的统计调查,并逐步开展公路线路运输量特别是高速公路运输量的统计调查。  相似文献   

7.
黄健 《广西交通科技》2003,28(6):112-114
公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推动了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抽样调查方法在公路运输统计方面的使用及推广。抽样调查误差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抽样误差是可以控制在设定范围内。非抽样误差虽然不能通过增大样本量来得到控制,但通过以法律为依托,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质量保证体系,就可以减少其误差,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更加准确获取行政区域内路网货物运输量及运输量结构性数据,支撑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决策,在分析区域路网运输量和车辆运输量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速公路收费的全样本数据和公路交通调查数据,采用货车日均断面交通量和等效里程两个类比指标,提出区域路网货物运输量改进的统计方法.按照公路技术等级对区域路网运输量进行细化,拆分得到运输量结构性数据,建立区域路网运输量和车辆运输量之间的联系.以云南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区域路网货运周转量中,高等级公路比例约为71%,其中,高速公路比例达54%;云南省与外省区域间车辆流动性不大,经济开放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9.
公路运输中,车辆由于行驶状态的改变,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力于货物上,装载安全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这些作用力,防止货物滑动、掉落或滚动.通过对目前公路运输货物种类划分的研究,确定了我国公路运输货物的种类,通过对货运过程的分析,剖析货物装载环节中影响货运安全的因素,依据重点突出公路运输货物的种类的原则,确定道路货物运输装载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编制道路货物运输装载安全标准体系表,并提出标准体系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Ӧ�Բ��ģ�ͼ�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出发,应用协同学中有序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区域公路运输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和协调度评判方法,建立了区域公路运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理论对1996年至2004年山东省公路运输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公路运输系统在整个时间内适应性较差,原因是社会经济-公路设施-运输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不协调,子系统内人口规模、第一产业比例、客货站场投资与规模等序参量的协调度贡献率低。  相似文献   

11.
公路旅游客运量的预测是公路旅游运输客运发展和管理的基础 ,也是地区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的预测 .笔者结合公路旅游客运的特点 ,提出了地区旅游客运总量的“弹性系数法”的常规预测模型 ;公路旅游客运量的“景点容量—吸引力模型”和“容量—车型模型” ,为旅游运输车型配置和合理的组织运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编制交通规划时必须把区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来考量.无论是国家大的经济区域交通规划,还是省区市的交通规划,其对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趋势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罗莉 《交通标准化》2007,(7):151-15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运量预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运输业提出的要求.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运输服务性和价值尺度等因素对运量的影响,以及交通量与土地利用状况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基于应用节点土地利用模型进行区域交通量预测的思路,进一步分析运输生产具有的区域性质等特点,建立适用于区域交通量预测的节点土地利用模型,给出合适的模型求解算法,经实例证明,该模型可比其他预测方法取得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在地公路货物运输量的概念, 将非营运货车和外地货车纳入了在地货物运输量的统计范畴, 归纳了基础数据集; 通过分析车辆注册地、使用性质、路网等级和车流流向等因素, 提出了在地货物运输量的统计思路和拆分逻辑, 建立了在地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统计模型; 基于本市籍营运货车产生的货运量, 提出了在地货运量规模指数用以评估在地货运量的相对偏移程度和外地货车的参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控制极限误差在10%以下时, 5种基础数据集, 即货运专项调查数据、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普通公路抽样调查数据、普通公路交通量调查数据和车辆管理所在册货车数据可完成在地货物运输量的精细化推算; 提出的统计模型使所研究城市创造每万元GDP的货物周转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偏差率为0.45%, 具有一致性; 所研究城市的在地货运量规模指数为2.47, 说明实体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外地货车在当地参与运输的程度偏高; 本市籍营运货车货物运输量不足以支撑当地经济规划; 本市籍在册营运货车少并不能代表本市运力不足, 所研究城市的本市籍营运货车主要承担短途运输, 在总市内货运量中占66.28%, 而外地货车主要承担市际与省际间的货物交流, 在总跨市货运量中占79.16%;货车按车型计费后, 每种货车车型的平均载货质量与按车流划分的重车比将是在地货物运输量统计的关键参数; 省际间3轴及以上货车车流量存在着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公路技术等级、功能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传统连通度和模糊连通度的计算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区域公路网的连通状况.基于公路适应交通量、公路重要度和节点重要度对连通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分别对节点连通度和网络连通度的定义做新的描述,提出区域公路网连通度的计算模型.通过实例表明,考虑连通能力的区域公路网连通度计算模型不仅能真实反映区域公路网的结构性能,而且还可以对节点连通度进行排序,深化了连通度的内涵,有助于为区域交通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路网的完善,其承载的道路运输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因地制宜,实现区域与运输业阶段性的协调决策,进而保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优化资源配置。这些分析的实现需要合适的评价方法对道路运输业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对投入、产出要素进行量化控制。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es,简称DEA方法),采用CCR模型(Charnes,Cooper and Rhodes Model)以各区域道路运输为决策单元;构筑各区域道路运输生产前沿面,评价各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各要素投入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智能交通系统是缓解交通拥堵行之有效的手段,精准的交通流预测是其实现的关键所在. 本文考虑路网拓扑结构和交通流时空相关性,提出基于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GCN)的大规模城市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效率和现实解释意义;采用真实大规模城市路网浮动车数据对GCN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GCN模型相对于现有模型,在预测性能上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促进更多货流从公路转移到铁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鉴于此,本文以公铁货流转移量、铁路车流径路选择及编组去向等为主要决策变量,以公铁两网物流总成本极小化为目标,构建公铁货流转移量与铁路车流径路及列车编组计划联合优化模型,实现“公转铁”货流全过程、多阶段运输费用的数学表达,得到系统优化的OD间公铁货流转移量、车流走行径路和改编站点。针对模型的非线性特征,引入辅助0-1变量进行线性化,将其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验证模型有效性设计算例,借助数学规划优化器GUROBI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模型可为公铁货流转移方案配置合理的接驳路径和列车编组方案;相较于既有研究,本文构建模型考虑了公铁两端的接驳转运费用和铁路车流集结与改编费用,使得“公转铁”物流总成本增加了约23.06%,转移货流量降低了约4.91%,更准确地描述了公铁货流转移过程,为制定“公转铁”运输方案和组织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物理场和运输通道场理论,综合经济、政策、运输成本等因素,分析区域内各节点的客运空间联系以及整个区域的客运空间效应。构建客运空间联系模型和客运空间效应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利用客运空间联系模型能够分析各节点客运空间联系的规模与影响,识别具有客运中转潜力的地区;客运空间效应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客运集聚与扩散效应,分析得到具有客流集聚潜力的地区。通过两个模型的叠加对比分析,可得出区域最具发展潜力地区,为区域规划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