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沥青路面车辙一直是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为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聚酯纤维作为外加剂应用于沥青混合料。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中,大齐、绥北、鹤大等高速公路均才采用了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显著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从聚酯纤维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机理分析,影响程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黑龙江省大齐高速公路某路段车辙病害情况进行调查。对车辙严重路段进行现场钻芯取样。通过对芯样的厚度、密度、沥青含量等指标分析,大齐公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路段的低温压实或者路面施工的变异性导致的沥青路面面层的压实度不足而产生压密车辙。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模量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评价不同加铺罩面形式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传统铣刨回铺方式,多次加铺罩面养护车辙风险更高;相比于非全细粒式罩面,全细粒式加铺罩面车辙风险更高;大粒径混合料作为加铺结构层或调平层可改善沥青面层结构整体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4.
车辙是目前我国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针对季冻区年温差大、低温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建立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预估模型,对模型中的温度、轮压、车速参数进行分析,确定车辙叠加计算方法,提出适合有效温度区间特点的车辙累积计算方法,建立季冻区沥青路面的车辙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2种沥青和3种级配,通过旋转压实制备了6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分别在干燥和浸水条件下进行了APA车辙试验,分析了温度和水对APA车辙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车辙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水浴条件下的APA车辙试验过程中,集料与沥青黏附性的下降也导致沥青混合料结构稳定性的降低,较干燥条件下的APA车辙试验产生了更大的车辙。对比不同碾压次数车辙比,可以看出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干湿状态对应的车辙比增大,水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为检验高速公路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采用MLS66加速加载试验设备对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并以相同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规结构加速加载试验结果作为参照,以此比较两种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并分析两种路面结构的车辙发展规律,为今后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线公路交叉口路段车辙“屡坏屡修”已成为干线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中的痛点。以江苏省干线公路为研究对象,从交叉口路段车辙发生层位、交通量、车辙现状及发展速率角度,对干线公路交叉口路段车辙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以双层AC结构为主,车辙变形层位主要是下面层,交叉口车辙发展速率是一般路段的两倍。交叉口路段双层AC结构、货车比例大、车速慢、频繁启停、温度场高均是导致车辙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交叉口抗车辙优化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优化结构Ⅰ竖向压应变和水平剪应力较好,且工程应用效果较好,建议干线公路交叉口路段采用上面层高强SMA-13沥青混合料、下面层高模量半柔性材料或者EME的抗车辙路 面结构组合。  相似文献   

8.
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纵坡路段颇多,重载交通破坏性大,主要呈现的是车辙破坏。如何运用合理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破坏,成为沥青路面设计时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半刚性基层道路上的车辙通常只发生在沥青面层,在一定厚度范围内,车辙深度会随着沥青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这一范围则不会再有大的影响。无机结合料半刚性基层达到预期强度后,在普通交通条件下车辙变形很少,但却加剧了沥青混合料面层车辙的发生。采用柔性基层时,建议将其厚度加大。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沥青路面的疲劳开裂和车辙两大病害出发,分析了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和沥青路面设计的影响,并以沥青混合料疲劳和车辙试验为基础,以陕西省的气候温度状况为例,按照损伤等效原则计算出陕西省典型地区的沥青路面疲劳和车辙有效温度,为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规范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控制标准, 研究了车辙深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考虑车辙断面特征, 建立了车辆跨越车辙时的动荷载计算模型, 并以冲击系数量化了车辆对路面结构的冲击效应; 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内部损伤, 探索了不同车辙深度下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车辙深度对路面结构的冲击效应不可忽视, 冲击系数随着车辙加深线性增加, 基于冲击效应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1 mm; 沥青混合料层的最大拉应变位于上面层层底, 与车辙深度正相关, 中面层和下面层的拉应变与车辙深度负相关, 但应变水平显著低于上面层, 基于面层弯拉破坏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5 mm; 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上面层层底, 随着车辙深度的增加缓慢增大; 车辙深度处于5~10 mm, 各面层的剪应力整体变化较小, 当其从10 mm增加到25 mm时, 上面层0~1 cm深度处的剪应力增加了14.5%, 增速明显超过中面层和下面层剪应力的减小速度, 基于面层剪切破坏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0 mm; 车辙深度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层拉应力的影响不大; 车辙深度超过15 mm后应关注路基顶面压应变的变化, 防止路基出现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12.
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纵坡路段颇多,重载交通破坏性大,主要呈现的是车辙破坏。如何运用合理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破坏,成为沥青路面设计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M)车辙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在传统的标准车辙试验仪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改进,并试制了一种可以分别做300 mm×300 mm×50 mm(100 mm、150 mm)三种厚度的试件的试模,用来研究最大公称粒径为37.5 mm和31.5 mm两种类型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分析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最大粒径、空隙率和不同厚度对车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石太高速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针对路面重载交通量大、车辙病害严重的特点,为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首次采用GTM法进行沥青路面设计。在施工控制过程中,适当提高了对路面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并严格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采用大吨位胶轮压路机增加压实功,保证了压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大修竣工通车四年来,路面平整密实,使原来非常突出的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15.
石太高速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针对路面重载交通量大、车辙病害严重的特点,为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首次采用GTM法进行沥青路面设计.在施工控制过程中,适当提高了对路面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并严格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采用大吨位胶轮压路机增加压实功,保证了压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大修竣工通车四年来,路面平整密实,使原来非常突出的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行车道车辙不仅降低了路面的行车舒适性,还可能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车辙超过一定深度,就会在下雨天形成积水,出现汽车“水漂”现象。因车辙造成的路面横向和纵向不平整,还容易导致夜间、雨天快速行驶的小汽车在变换车道时失去方向控制,酿成交通事故。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普遍采用了刚度大的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路面结构的车辙变形主要集中在沥青面层内。  相似文献   

17.
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持续稳定性、综合运行性能水平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尤其是交通量较大的大纵坡路段会受到重载车辆的车辙碾压。本文以某工程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国道大纵坡路段抗车辙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石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针对路面重载交通量大、车辙病害严重的特点,为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首次采用GTM法进行沥青路面设计。在施工控制过程中,适当提高了对路面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并严格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采用大吨位胶轮压路机增加压实功,保证了压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大修竣工通车四年来,路面平整密实,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超载和重载化趋势,给沥青路面带来了严峻考验,许多山区重交通地区的沥青路面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部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夏季高温期就出现了严重的车辙、沉陷、泛油、拥包、推移等病害,大大缩短了路面使用寿命,大范围的道路病害处理,给社会及运输部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急需分析车辙病害成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缓车辙发生。山区车辙病害调查由于承德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相对  相似文献   

20.
在夏季温度较高地区、交通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建设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易产生车辙造成路面损害,本文从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方面来探讨车辙剂在重交通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