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停车换乘服务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通模式引入到许多城市.本文研究了在拥挤交通走廊上停车换乘系统的平衡问题.在私家车和公交车共处同一道路的综合运输系统中,出行者有三种出行模式——私家车出行模式、公交出行模式和私家车—公交换乘模式.基于这三种模式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深度分析,提出了在连续走廊上出行者模式选择均衡问题,并将此问题等价转化为一个变分不等式问题.分析探讨了连续均衡模型解的性质,并通过建立公共管理模型,对停车换乘地点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所提出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并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在轨道交通停车换乘(P&R)条件下,研究区域停车设施的选址方法及规模测算方法.基于随机用户选择原理,构建城市中心区及外围区域的停车需求预测Logit模型.以车辆总出行距离最短为目标函数,构建轨道交通P&R站选址优化模型.提出城市中心区及外围P&R站的停车场规模测算方法.以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圈为研究对象,开展停车需求调查并分析其特征.依据调查数据,进行轨道交通P&R站选址规划与规模测算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具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该方法较传统规划方法更有利于引导停车需求在用地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针对外地客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域时各停车换乘备选点(P+R)合理停车泊位规模的确定问题,在分析市外客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域时出行过程与机理的基础上,以所有客流出行(自城市外围到达市中心区域)总的出行费用(私人车辆行驶时间与公交行驶时间总行程时间、换乘时间、停车费用等)最小为目标,建立确定各P+R处停车泊位规模的双层规划模型,并给出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以一个仿真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停车换乘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背景 停车换乘是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建设在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取得成功实践.当前正在开展的北京市停车发展规划中就停车换乘系统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概要性介绍其主要技术要点与规划结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的停车状况、轨道交通出行特性、以及城市外围区与中心区道路交通车速等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停车换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判别,未来南昌市有2~3条完整的轨道线路组成线网运行时,基本具备停车换乘构建条件。通过选择地铁1号线外围昌北开发区作为实例研究,提出非集计Logit概率模型预测停车换乘需求实用可行,轨道交通建设期应为停车换乘预留或控制好用地、规模的建设条件,并对停车换乘提出具体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乡统筹交通体系的一大支柱。不仅为城市中心区的出行提供方便,而且能使城市中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缩小城乡经济生活差距,保障合理的通勤时间,为市区人口产业向城市外围扩散创造条件。从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内涵出发,对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轨道交通线网一体化规划的建议,为决策和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运行特点的分析,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法的C2R模型建立了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相对有效的评价模型,并对利用模型对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进行相对评价和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提高换乘效率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鼓励公众尽可能多的采用地铁及停车换乘(PR)方式出行,从而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研究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策略.针对大连市西安路商业中心及外围区域主要地铁站,开展停车来源与停车费用调查、PR意向性调查及沿线地铁、公交与小汽车客流调查.基于随机用户均衡理论,构建包含地铁、公交、小汽车及PR共4个选择肢的Logit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参数标定.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价格,得到停车费用与PR及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的关系曲线.通过案例,分析了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的效果.研究表明,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将使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显著降低;降低外围区停车费将使PR出行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疏导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区的密集车流,近年来陆续有城市建成了停车换乘设施。通过对重庆市轨道停车换乘站场设施的调查,进行了停车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选取换乘步行距离、停车泊位数、换乘费用、发车间隔作为输入指标,换乘时间、换乘客流量作为输出指标,在数据包络法的基础上,确定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对重庆市5个典型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运用DEA模型进行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所建立的停车换乘设施效率评价模型对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交通信息对停车换乘行为的影响,建立了随机多方式交通网络均衡模型.其中,假设出行方式有小汽车、步行换乘地铁和停车换乘3种;出行者按有无信息装置分为2类,其出行方式、旅行路径/线路和停车设施选择决策基于Probit模型,以随机方式进行.构建了与均衡条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并采用基于模拟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该模型.算例结果表明,信息质量对停车换乘行为、设施利用率以及信息装置市场占有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高架桥下社会停车场设置及交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心区高架桥下净空较大,使得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成为可能,并能部分缓解城市中心区域的停车难问题。通过对杭州市艮秋立交桥下公共停车场的交通影响分析,研究确定了该停车场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停车场规模、出入口位置及相应的交通组织方案。对于我国其他城市开展此类项目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全程私家车和停车换乘两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效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停车换乘设施布局的离散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规划的优化目标为总的社会福利最大,而以弹性需求下的停车-换乘组合用户平衡作为下层规划,并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不同的布局方案会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行为和交通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停车换乘设施布局优化模型和算法能够更好地优化停车换乘设施布局,使其能更有效得解决道路拥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路网的换乘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引入换乘强度指标,建立了换乘强度模型,为城市停车换乘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计算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网可达性与城市道路网可达性两者的比值,建立基本换乘强度模型;通过计算轨道交通网与城市道路网密度的比值,建立静态换乘强度模型,综合考虑基本换乘强度和静态换乘强度,给出了换乘强度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基本换乘强度的临界值;通过对国外实施停车换乘城市的静态换乘强度的统计分析,确定了静态换乘强度的临界值和合理值.并结合以上取值,给出换乘强度的临界值与合理值.最后,探讨换乘强度指标在停车换乘规划和换乘需求定性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理念,即:通过干道交叉口信号控制,实现对中心区交叉口截流卸载.中心交叉口往干道外围交叉口设计单向绿波信号协调,使得车流向干道两端能够迅速卸载;外围交叉口往中心交叉口设计红波,使得车流在外围交叉口适当截流,以缓减城市干道中心区交叉口交通压力.以保山市正阳路为例,以中心交叉正阳路与保岫路交叉口为基准点,结合交叉口车辆单口放行方式的干道单向绿波协调控制,进行截流卸载设计.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提出基于超级街区的路网多子区边界控制策略. 将城市区域路网划分为中心区、郊区及超级街区3个子区,结合宏观基本图(MFD)建立各子区交通流动态平衡方程;以中心区车辆出行完成率最高为目标,以边界收费费率和出、入口数量为控制变量,建立考虑车辆通道选择行为的路网多子区边界控制优化模型;并以实际路网数据为算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边界控制策略下的中心区服务能力比无边界控制提高 7%;利用超级街区实现路网边界控制能够有效改善区域交通密度分布均衡性,提升路网服务效率;通过改变超级街区出、入口数量,实现边界控制兼备有效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提出基于超级街区的路网多子区边界控制策略. 将城市区域路网划分为中心区、郊区及超级街区3个子区,结合宏观基本图(MFD)建立各子区交通流动态平衡方程;以中心区车辆出行完成率最高为目标,以边界收费费率和出、入口数量为控制变量,建立考虑车辆通道选择行为的路网多子区边界控制优化模型;并以实际路网数据为算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边界控制策略下的中心区服务能力比无边界控制提高 7%;利用超级街区实现路网边界控制能够有效改善区域交通密度分布均衡性,提升路网服务效率;通过改变超级街区出、入口数量,实现边界控制兼备有效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牛津城停车换乘发展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交汽车的停车换乘是英国城市最普遍应用的一种停车换乘服务,为深入认识其实践经验,以牛津城为例,全面介绍了停车换乘发展的背景、社会经济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停车换乘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投资与运营以及交通影响等。最后结合牛津城的经验,给出了基于公交汽车停车换乘的一些应用建议,供我国城市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城市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存量发展阶段过渡,已基本成型的"环形+放射"路网面临着交通压力不断增强、大规模道路建设难以持续、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差异化等诸多挑战。以武汉市为例,从网络构建、建设时序、城市用地协调等角度研究"环形+放射"路网在城市扩张阶段的发展特征;分析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后城市交通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变化,从城市定位、路网系统、交通运行3个层面具体分析"环形+放射"路网面临的挑战;还研究了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在目前的交通条件、人口发展策略、用地建设重点以及交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在用地紧张、地下空间规模化开发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应构建地下道路系统,外围区需从整合既有道路资源出发,构建辅助环线。  相似文献   

19.
停车换乘(Park Ride,PR)选址是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PR自身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以及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截取网络车辆公里数最大化作为选址目标建立了PR基于网络的离散型选址模型,并设计了贪婪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结合算例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特性、交通系统特性与出行者特性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在分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区位特征、交通设施供给、出行成本定量化融入对居民出行效用的测算,建立基于出行效用的城市区域可达性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南充市中心城区不同时段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达性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明显;各小区平峰期可达性均高于高峰期可达性;城市核心区与临江区域不同时段可达性差异明显;新城区与外围片区可达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达性研究方面的有效性,可为规划人员统筹协调各区域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