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分、合流区交通流特性及驾驶人的换车道行为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了分流区下匝道通行能力、匝道中间段通行能力和建立合流区上匝道通行能力模型.提出了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至吴江段三者通行能力不匹配的协调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分流区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流区是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流区的合理设计关系到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目前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的研究多集中在通行能力方面,为改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的安全现状。论文阐述了出口匝道分流区的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匝道交通流的导入方式、匝道的组合模式及间距、标志牌设置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相关标准规范。最后提出出口匝道分流区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论文依托项目正在开展的工作,为出口匝道交通流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跟驰模型,并分析不同CACC比例下的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尾部碰撞安全及交通排放.考虑车辆期望车头间距随速度动态变化的交通流特性,建立基于非线性动态车头间距策略的CACC跟驰模型,推导不同CACC比例下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分析CACC提高通行能力的交通流运行机理.设计高速公路上匝道瓶颈数值仿真实验,评估不同CACC比例下的车辆尾部碰撞安全隐患,以及油耗、CO、HC、NOx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CACC模型能够在交通流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较高的交通流密度显著提升通行能力,同时有利于车辆尾部碰撞安全风险及交通排放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姜燕  胡新民  蒋宏 《交通标准化》2011,(22):108-111
为解决分流影响区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分析分流区的交通流特性和密度为出发点,根据HCM2000道路通行能力数据和服务水平数据来标定模型的参数,建立分流流量和减速段长度仿真模型探讨匝道分流影响区的交通流特性,以四车道和六车道为例分析匝道分流流量、减速段长度与分流影响区密度的关系,可为快速路分流区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以及交通组织和管理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交通流参数的微分分析,建立了匝道连接处交通流的运动微分方程和欧拉方程.采用特征线法对运动微分方程组进行分析求解,在高速低密度区和低速高密度区分别得到了两组特征线和对应的特征关系式.积分后,得到了匝道单车道流量与匝道连接处速度、密度和流量的理论关系模型.结合匝道的特点,给出了出入口匝道连接处交通流参数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及出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将连接处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整理成汇入率(驶出率)、上游外侧车道流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测数据对关系模型进行标定,与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的经验公式和算例进行了比较,两者能够吻合.  相似文献   

6.
杜敏  曾平 《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152-153,168
匝道在城市路网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城市高速公路和地面路网之间的交通转换,匝道的通行能力是整个路网效率的重要指标。上海内环高架大柏树上匝道和逸仙高架合流连接主线形成了连续式入口匝道。基于FIFO模型,对这种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采集高峰期间的流量调查结果,标定了论文中的理论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7.
合流区作为港区集疏运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匝道和主线车道的关键节点。其通行能力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匝道、主线的运行情况。区别于传统的建立在对城市道路基础上的车辆折算系数,在实测交通数据的基础上,对合流区的车型按照车辆对道路的占有率分成4种车型,并且分析这4种车型形成的车头时距特征,以此推出车辆折算系数计算模型,进而计算合流区的理论通行能力值,最后通过标定参数的VISSIM仿真对合流区进行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快速路匝道邻接交叉口交通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匝道车流与地面车流交织、相位绿灯损失以及邻接路口通行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时空优化设计方法避免交通流交织与冲突,空间上对交叉口进口车道功能的置换设计,时间上根据车流饱和度均衡原则,提出信号组合相位的设计思想,减少路口有效绿灯时间的损失;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对优化设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立交的通行能力提高,车辆的平均延误大大降低,匝道车流与地面车流之间的交织情况基本被消除,改善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快速路实测数据和微观仿真数据,从交通流基本图、交通流状态空间传播、匝道与主线流量关系和车道横向分布特征4个方面对比了匝道合流区与基本路段的交通流特征.结论表明:由于匝道车辆汇入的影响,匝道合流区与基本路段的交通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城市快速路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中都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间隙接受理论分析了匝道车辆在高速公路合流区汇入主路的运行状态。基于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建立了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通行能力模型。模型表明它是主路交通量、匝道交通量、匝道车辆临界间隙、随车时距及加速车道长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1.
在高铁客运枢纽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到枢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第一阶段,首先运用四阶段法进行城市背景交通需求预测;第二阶段,通过对高铁客运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出行生成模型,以及建立基于高铁客运出行发生吸引量的分布模型;第三阶段,将前两个阶段组合,进行基于城市路网的组合预测,并对高铁枢纽建成后对于城市路网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加权均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越小;加权方差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12.
京沪高铁开通对我省公路客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省内高速公路和公路客运站数据系统中积累的相关数据信息,对京沪高铁开通前后江苏省内公路客运,主要是高速公路客车流量和客运站旅客发送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京沪高铁开通对沿线公路客运产生了明显冲击,同时促进了高铁所在城市与周边城市间公路客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者对此方面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定量分析了大连站在不同时期的客流量分布及其特征,为建立大连站客流量预测模型,进而科学地制定旅客输送计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铁路客运站客流到达、疏散的时空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型铁路客运站到达旅客疏散仿真概念模型. 从车站到达旅客交通特性出发,在经典社会力模型基础上对旅客站内交通行为进行微观仿真建模,并对模型的行人尺寸和期望速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标定. 通过对沈阳铁路局大连站到达旅客疏散仿真实验,得到该站地下通道和南出站口处旅客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旅客最高聚集人数95%置信区间和高峰出现的时间,到站旅客换乘时间95%置信区间,找出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带状区域和点状区域. 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为研究对象,作者讨论了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对客运系统的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规划与铁路客运站选址的相互关系,铁路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方式、换乘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成都铁路客运系统车站的分工布局、客货线路在枢纽内的走向及疏解原则,同时提出近期新成都站的建设方案以及市内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与之协调共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之配套的客运专线车站的建设便成为当务之急.客运专线车站的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吻合,走集约化建设的道路,并且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车站的规模,以减轻对城市用地的压力,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提供有效的支持;客运枢纽的建设可以考虑采用差别化服务策略以提高服务水平;注重车站与城市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使进出站客流的流动更加通畅.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定量地分析绕城高速的容量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绕城高速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绕城高速的几何拓扑特点以及出行者路径选择特性,将路网备用能力分析的双层规划模型简化为线性规划模型,从而在给定的需求结构下,能迅速求解出满足路段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约束的绕城高速能容纳的最大交通量。江苏省徐州绕城高速承载力分析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继承了备用能力模型的优点,即能考虑实际的交通需求结构、路网布局以及出行者的择路行为对路网容量的影响,而且简单、方便,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高速铁路客运量预测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了客运量的影响因素、铁路客运在全国客运市场的地位,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铁路客运量的预测方法,即先预测整个客运市场的客运量,再根据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客运量。最后给出一个例子对此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群客运交通系统对蓄意破坏的抵抗能力,本文以复合交通网络模型研究城市群客运交通网络级联抗毁性.首先,构建城市群客运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并用实际客流加权.其次,采用改进的剩余容量分配策略,构建复合交通网络级联失效模型.再次,提出了网络效率和加权最大连通子图相对规模两个指标的网络抗毁性评估标准.最后,采用蓄意攻击策略,以呼包鄂城市群为实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蓄意攻击下,两次攻击即可使城市群客运交通网络抗毁性下降 90%左右;一定客运需求下,过载能力调节参数存在阈值,若站点建设力度超越该值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站城融合模式,提出对既有铁路车站及其影响区域的城市功能开发体量预测方法.考虑车站周边道路交通剩余能力和城市规划中对土地容积率的要求,协调枢纽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体量的比例关系,建立铁路既有车站城市功能的体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对模型求解,得到各业态开发总体量的范围.以重庆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开发为例,检验求解结果与实际开发体量的契合度及有效性.分析枢纽交通功能占比和容积率的敏感性,验证模型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利用道路承载能力,在适应城市整体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实现枢纽和土地的一体化发展,为投资者加强土地集约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