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振动成型法可以使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内部形成骨架密实型嵌挤结构,提高路面基层抗裂能力,使得基层碾压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为良好的抗拉强度、极限拉伸应变、抗收缩性、抗疲劳性等。通过基层施工方案对比可以发现:底基层与基层中下部压实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案为高幅低频碾压;低幅高频振动碾压作用深度较浅,增加高幅低频条件下的振压遍数可以在底基层与基层厚度较厚时提升其压实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双层连续摊铺是一项新的施工工艺。本文结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技术在双洮高速公路项目应用的实例,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6cm(18cm+18cm)的双层连续施工过程进行总结。从双层连铺长度控制、施工机械的配置、水稳上基层摊铺及碾压施工组合、上下基层施工转换等方面,对其配合比设计、机械设备组合、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进行试验研究。从实际应用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多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连铺施工方法,有效避免了分层摊铺施工造成的层间分离,节约了分层施工的养护成本,提高了上下基层层间连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科学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黄土分布较为广泛、土质较差,在这种地区高速公路路基碾压方法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研究对于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黄土路基室内模型试验对比了静力碾压法、振动压实法以及冲击碾压法压应力和压实度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冲击碾压法为黄土路基最佳碾压方法;基于陕西省西汉高速公路黄土路基,基于冲击碾压法进行了现场试验,对比了孔隙比、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量以及压实度随碾压次数的变化规律,得出了黄土路基进行压实施工时最合适的冲击碾压次数和有效深度,为冲击碾压技术在其他黄土路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的裂缝问题,是目前国内外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对沥青路面开裂及半刚性基层收缩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创新施工技术方法,增加道路各结构层的接触程度,使弯拉应力控制在最小值附近,将产生裂缝的收缩应力在道路整体结构内得到制约和平衡,达到克服道路裂缝产生目的。对上基层和下基层一次铺筑碾压,同时利用抗裂缝剂的缓凝延时特性实施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使道路基层、面层紧密嵌锁粘结成一个整体,使道路抗压、抗拉整体强度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传统路面嵌锁块尺寸与嵌锁块竖向嵌锁能力,开发了大尺寸企口连接嵌锁块,分析了其受力特性。以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嵌锁块路面整体模型,以弹簧单元模拟嵌锁块间传荷能力,分析了嵌锁块尺寸、嵌锁块传荷能力、碎石基层厚度与路基强度对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的影响。以路基顶面永久应变为控制指标,建立了路基顶面应变水平与标准累计轴次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地基和基层条件下,嵌锁块尺寸由30cm×20cm增大到50cm×30cm时,路表弯沉可减小25%~30%,路基顶面压应变可减小25%~45%。当接缝弹簧弹性系数由102 N·m-1增加至108 N·m-1时,路表弯沉降低50%~55%,路基顶面压应变降低65%~75%。可见,采用较大尺寸的嵌锁块与加强嵌锁块的传荷能力对提升路面性能有显著作用,路面设计时应依据道路的交通水平查图确定路基顶面的压应变水平,据此确定合理的基层厚度和嵌锁块尺寸,使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传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分层摊铺与压实方式存在施工周期长、 层间黏结性差、 养生用时长等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采用工程实例结合理论实践的方法, 立足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优势, 详述了原材料选择、 配合比设计、 拌和、 运输、 摊铺碾压、 养生等施工要点, 并对质量控制要求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技术在强度、 成本、 施工速度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提高了基层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某公路垫层施工方案包括碾压碎石基层施工和水泥稳定砂垫层施工.各施工环节有相应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要求.以该公路工程为例,分析公路垫层施工技术,对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传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分层摊铺与压实方式造成的施工周期长、层间黏结性差、养生用时长等问题,以某高速公路建设为例,研究了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施工工艺。介绍了试验所用原材料并实测各技术指标,从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接缝施工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施工完成后对施工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施工工艺可提升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抗裂性与层间黏结性,同时保持其整体性,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双层连铺施工工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以来,一直都呈现在施工完成后基层边部塌边现象,普通的基层施工,以往都是在底基层或垫层上施行摊铺,或者利用传统的木模板,即使压路机在碾压行驶中,局部的稳定基层碎石,可能出现漏压与压不实,不仅带来不良好的质量影响,也对施工工况进度有所影响。通过实践工程进行路面底基层施工,34 cm厚的路面底基层基本采用双层连铺的施工工艺,局部路段出现塌边现象,对施工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提高边部密实度,解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边部塌边问题,为日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京化高速公路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介绍了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的材料及配合比,以及拌合、摊铺、碾压、养生的施工工艺,并总结了基层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1.
土工格栅加筋陡边坡路堤压实特性及格栅长期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路的修筑、现场施工损伤试验以及格栅变形的长期观测,对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压实特性和路堤中土工格栅的长期变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填土虚铺厚度控制在35 cm左右,采用羊脚碾压路机碾压能有效减小土工格栅的损伤,用支设模板的方法进行格栅的反包施工可以保证坡面的平整和密实.研究提出的边坡附近填土压实标准符合实际并能满足工程需要.实际工程中土工格栅的变形主要来源于土体的填筑碾压,且有很大的随机性,路堤填土带给格栅的变形随格栅上部填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雨水的入渗将减弱土与土工格栅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昔格达土作为路基填料,进行了该填料的含水量、颗粒级配、施工工艺对压实度影响的相关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昔格达土填料含水量在12%~17%之间时,路基的压实效果最佳;压实前后其Cu和Cc均满足要求,昔格达土填料是一种级配好的填料;16 t压路机碾压方式下适合昔格达土填料的松铺厚度为30~35 cm,18 t压路机碾压方式下为35~40 cm;2种压路机均以采用先强振后弱振的碾压方式压实度效果较好;16 t压路机最佳的碾压遍数为6遍、18 t压路机为5遍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降雨诱导基覆型边坡失稳特性,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基覆型边坡在暴雨作用下的失稳过程及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探讨降雨前后边坡内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性,揭示降雨诱导的边坡失稳机制. 同时通过坡顶加载方法研究了雨后边坡承载力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发展,在坡脚处首先出现土体液化流动现象,随后出现土体局部脱落;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土体脱落破坏的范围逐渐增大,进而导致上方土体临空面加大,土体破坏后随即被雨水饱和软化而向下滑动,后方土体进一步被侵蚀,最终造成了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边坡破坏现象;边坡内土体含水率升高与孔隙水压力的增大是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停止后,边坡可以承受的极限荷载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而基覆型边坡在顶部静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呈现出整体和局部滑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同成型方式导致层问不同接触与黏结情况,研究了在这些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上下基层层间剪切力大小,以及水泥稳定碎石梁式试件抗弯拉强度.结果表明:与层间铺洒水泥浆和直接分层成型试件相比,一次成型试件抗剪强度大大增加;分层成型和界面受到污染试件与一次成型试件比较,试件整体性下降,弯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探讨层状黏性土中静压桩的贯入机制,结合离散元PFC2D软件在处理大变形、非线性等问题的优势,考虑到接触黏结模型对模拟土体的优越性,建立了静压桩贯入层状黏土中的离散元模型,实现了离散元中静压桩的贯入过程;探讨了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以及桩侧径向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从细观层次上分析了不同桩径的静压桩贯入层状土中土体接触力链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沉桩过程中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桩径的增大,土层的变化对压桩力的影响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和桩侧径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相似,在同一贯入深度处均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不同土层接触力链的表现形式不同,桩端位于粉质黏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7D (D为桩径),桩端位于粉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9D;粉质黏土中土颗粒主要以径向位移为主,而在粉土层中土颗粒位移受其上下土层的软硬程度制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降雨入渗下裂土边坡水分运移时空特征与失稳机理, 自主研制了足尺模型试验系统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深部柔性位移系统, 对边坡渐进破坏进行了全过程、多物理量联合监测, 揭示了降雨入渗作用下裂土边坡的渐进变形和破坏演化模式; 基于裂土边坡的渐进破坏模式, 提出了土体饱和比概念, 将裂隙深度范围滑体分为饱和层和非饱和层; 以土体饱和度变化描述了含随机分布裂隙的边坡水分运移规律, 并结合刚体极限平衡法探讨了由裂隙控制的边坡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未形成裂隙的边坡, 连续降小雨时浅层变形受表层基质吸力控制; 裂隙形成后, 雨水沿裂隙快速入渗形成暂态饱和区, 导致基质吸力降幅达82.50%~87.14%, 而由其贡献的抗剪强度迅速损失, 从而形成初期溜滑、片蚀等浅层变形, 降雨停止后坡体仍处于蠕变过程, 坡脚与坡顶位移增幅分别为23.40%和19.39%;蒸发后裂隙规模发展增大了雨水对渗流场的影响范围和边坡破坏规模; 土体经历胀缩、蠕变而变得松散, 裂缝区深部土体体积含水率较初始状态的增幅为205.7%;同一降雨条件下, 初始裂隙深度愈深, 稳定系数愈低, 破坏愈快; 对具有同一裂隙深度的边坡, 其稳定系数随土体饱和比的增加逐渐降低, 土体饱和比增长愈快, 表征边坡内部出现大面积连通型饱和区, 这是裂土边坡出现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钢板桩结构计算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钢板桩用于施工大型承台基坑支护为例,经手工计算钢板桩嵌固深度、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管涌等,同时采用电算进行校核,最终使钢板桩结构满足施工承台基坑实施要求,这可为类似计算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路堤荷载下加筋垫层加固软土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DINA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垫层的有限元模型,对未加筋地基和不同加筋层数、不同加筋模量、不同加筋间距的加筋地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各种情况对地基沉降、侧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设格栅能有效控制软土地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铺设多层格栅时最佳加筋层数为3层;随着加筋模量的增大,格栅对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约束作用增强,格栅模量为0.5 GPa以上时能发挥很好的加筋效果;加筋深度为0.2 m,间距为0.4 m时,格栅对沉降和侧向位移约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边坡抗滑桩土拱高度决定了桩及桩间措施的受力分配。本文研究土拱高度沿桩长方向的变化,为边坡抗滑桩及桩间措施的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土拱高度沿桩深方向的变化规律;继而结合理论分析,建立桩间土拱的力学模型,并提出可考虑埋置深度的桩间土拱高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拱高度在桩顶及以下不同深度处变化明显,滑面以上桩顶以下4.5m范围内有土拱,滑面以下可不考虑土拱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集料、级配、含水量的水稳碎石试件的试验资料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研究影响水稳碎石强度的几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指导施工选材及工程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