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识社会的来临使得知识的作用日渐凸显,大学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知识观经历了从形而上学的普遍知识到自由知识、从自由知识到科学知识,再到后现代知识的转变。面对后现代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价值性以及碎片化、弥散性等特点,大学面临着知识权威性、大学角色转变的挑战以及大学场所存在必要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理解和对话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个体在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沟通交流。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对话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和视域融合过程。现实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理解和对话的欠缺:知识意义理解与生成的缺失;个体精神引领与建构的缺乏;师生关系理解与建构的缺位;自我建构与理解缺少。建构充满理解和对话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双方需要努力做到:以爱为基,严宽相济;以人为“镜”,以己为“师”;己所悦纳,亦给予人;对话交流,消减误解。  相似文献   

3.
文化寻根与章太炎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国、保种、保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主要的话语诉求。它使许多知识人常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国族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去建构对现代中国的认同。在这一群体中,章太炎即是表现突出者。他对国学内涵的重新发掘就是意在建构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既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自觉,又是在外在危机压迫下的文化寻根。但却不意,章太炎的此等努力,实则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复制,并割裂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镜像,以章太炎为代表,具有新旧双重身份的知识群体对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之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的限度和对新旧知识的困惑同时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更能说明他们何以能完成由"借种族革命、推翻异族政府"转向对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的缘由所在。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及其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在汉代“大一统”政治建构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结并改造先秦诸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高度为人性寻求终极依据,引情入性,对A.,li善恶做了“性未善”的悬置判断,并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个等级,提出“性待教而善”,为王道教化提供人性依据,其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代“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伦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人性理论的发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诗意与尊严共鸣——韩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影像作为现代人“诗意的栖居”是韩剧带给受众的一种理想的审美文化熏陶。韩剧以风格各异的女性群像演绎着诗意性生活、诗意性爱情、诗意性文化的叙事模式,为文化走廊建构了别样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八荣八耻”所涵摄的内容其实是为人做事的基本操守,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它为人们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社会正气与正义。显然,社会主义荣辱观至少在涉及祖国、劳动两个方面与共产主义境界还存在一定距离。先秦诸子对“耻”及耻之于人之为人重要意义早有论述。孟子主张,羞耻是人类告别自身的动物性而与其他动物相区分的第一标准。荀子强调,道德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荣辱便随之而来。各种耻感中,性耻意识埋藏得最深,与道德、伦理法则的连动性也最强。但在现代性浓烈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性耻意识却遭受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解构。最伟大的教育总开始于最微小的细节。在汲取过去思想政治工作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儒家做法,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努力把共产主义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要求溶化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剖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文学知识,指出“盘古开天地”表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演变的认识,它与基督教文明中的“创世纪”神话有质的不同;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反映了古人根深蒂固的固体天壳观念,“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以神话方式弥补了盖天说的漏洞,共工撞不周山的传说为天体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直观解释;《灵宪》中的“嫦娥奔月”传说表现了人们对月食特征的认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雷曹》篇,则以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为依据,展现了古人对天穹星辰的绮思。早期神话的创作者以神话的方式来解释自然,后期神话的创作者则借助于已有的科学知识构建故事。审视神话传说中的天文学知识,既可以藉此了解古代的天文学,也可以对神话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乘性噪声对约瑟夫逊结中伏安特性的影响。表明当考虑涨落效应,伏安特性曲线出现“园拱化”现象。随乘性噪声强度增大,零压电流增大;当热涨落参量减小到一定值,伏安特性曲线中的“园拱化”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9.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之量子化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分子结构观点探讨有机污染物分子生物降解性及降解途径。方法 用量子化学CNDO/2法进行计算。结果 得到了:①十余种苯及其衍生物分子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能量;②氯代苯系列化合物分子整体稳定化能;③苯及六氯苯二组相关化合物的Mulliken键级。结论 六氯苯在理论上也是可被生物降解的,但因它的分子整体稳定性大,故降解性能较差;并推断它的降解是通过四氯邻苯二酚的途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文体形态演变发展的历史。立足于本土文学批评理论本身,借鉴西方文体形式批评的研究角度与思维方法,从文体学角度来研究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对于发掘与认识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深化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已进入中国文艺美学历史传统,回望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历程,其中沉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仍值得我们深入思索。本文试图将其作为一个既往的文艺思想史文本加以解读,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察它的生成理路,分析它的成败得失,以切实把握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迁移理论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已有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是区别很大的两种语言,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三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写作中汉语句法层的负迁移。并通过分组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依然对设计教育的方向和选择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德国"包豪斯"学校创建现代设计教育过程的回顾,阐述了包豪斯创建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价值及其所倡导的现代设计革命对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族艺术自有其源,亦有其流。本文拟从古代中国民族绘画的色彩观念以及观念的兴衰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变迁,分析了色彩在中国绘画中与历史文化和哲学极为密切的关系,并由此而呈现出的多元形式特性,进行客观论述。旨在发掘民族绘画的色彩潜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传统剪纸是非常优秀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介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及其目前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知识产权领域内为中国剪纸艺术提供保护的可行性选择,最后针对剪纸艺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的不足,从中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友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知识产权各项法律制度以及新兴的域名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中国剪纸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中存在大量“色彩描写”现象,文章从“色彩描写”的观念背景与修辞技巧入手,提出古诗中的色彩描写指向的是“有色彩的”物质现象,本然实在的生活世界;再从相关的现象学美学的意象表现方面分析“色彩描写”并非可以“实求”的“物理色彩”,而是“意象色彩”;最后从基本生活色彩经验以及汉字特性等方面进行美学阐释。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民俗内容,作者曹雪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艺术地运用民俗内容,创作了的典型环境、塑造了典型形象、刻画了典型性格、揭示了主题思想,使民俗内容成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红楼梦》也体现出作者的民俗思维观和民俗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真实包括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实,中国绘画可以说是一种不拘于客观表现的艺术,更多的是在表现现实的基础上,按照关的原则,强调造型中的某些因素,将形式关抽象出来加以强调突出,使之条理化、程式化、符号化、图案化,富有装饰性.这在中国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几个方面尤为明显,并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敦煌本"咒愿文"为民间婚礼仪式应用文,是婚礼仪式中来宾向新郎、新娘表达良好祝愿的祝词文本,属于民间口诵体文学,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语言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流畅、连贯,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文体在传世本中很少见到,因此,有着填补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空白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