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别对天然河砂和机制砂配制的C50混凝土进行强度试验,分析2种不同混凝土强度离散差异原因,设置4组不同配比的机制砂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砂种类、石粉含量、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配制的C50混凝土抗压强度离散性大于天然砂;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各龄期的轴心抗压强度值均小于原状机制砂混凝土及水洗机制砂;随着石粉含量增加,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先增大后降低,即存在一个最佳石粉含量值使得混凝土强度值达到最大值;矿物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长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轴心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天然砂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机制砂代替河砂作为混凝土细集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机制砂的工作特性,并对机制砂在配制中低标号混凝土路面中的配合比提出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机制砂在高标号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机制砂的一般性能,并根据机制砂石粉含量的不同,分别对比试验,最终确定适合的高标号混凝土施工的最佳石粉含量,再根据石粉的最佳含量的机制砂与天然河砂的比较,阐述了机制砂在高标号混凝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隧道路面配合比设计时将机制砂和河砂配制混凝土进行对比分析,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广东省公路行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特细砂和机制砂进行掺配试验,研究考察特细砂的不同掺配比例对混合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与天然中砂混凝土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特细砂与机制砂存在一个最佳比例范围,在此范围内混凝土性能达到最优。适量的特细砂比例的混合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指标接近天然中砂混凝土,且部分力学性能略优于天然中砂混凝土。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完全能够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可以取代天然中砂。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铁路预制T梁场对C60预应力混凝土性能的要求,采用当地级配不良机制砂与天然细河砂组成的混合砂,通过双掺粉煤灰和矿粉,选用合适的砂率和聚羧酸减水剂配制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C60预应力混凝土。结果表明,混合砂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能良好,不仅能保证工程质量,还节约了工程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的修建已经从平原微丘区域向山岭重丘区域全面推进。桥隧在建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施工中混凝土的用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混凝土用河沙运距太远造成施工成本很高,且影响工程进度,因此用机制砂代替河砂势在必行。通过试验对含有一定量石粉的机制砂,掺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配制的高标号混凝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试验成果在汝郴高速公路15标桥梁上部构造中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取代河砂作为细集料配制混凝土,通过开展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徐变试验,研究了混合砂中石粉含量对各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徐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均随着混合砂中石粉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石粉含量为5%时,上述力学性能最优;混合砂中石粉含量在7%以内时,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徐变度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缺乏优质天然河砂资源,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利用石灰岩等石材生产机制砂配制水泥混凝土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入大量石粉,本文通过开展石粉对胶砂流动度及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适当超出国标规定的石粉含量限值,在能够保证工作性及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机制砂的生产效率,避免原材料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黄盛 《交通标准化》2013,(12):55-56
贵州六冲河特大桥采用天然河砂成本高且运输极为不便,对降低成本极为不利.为有效节约成本,采用机制砂进行C60混凝土的试配;同时结合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特点,进行多次对比试验,提出可行的C60混凝土配合比,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对砂的要求比较严格苛刻,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砂率对新拌高强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以及对水泥用量的影响。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改变砂率,研究砂率与坍落度、碎石粒径、水灰比以及水泥用量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最佳砂率,使坍落度、碎石粒径、水泥用量等因素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C50预制箱梁用高性能混凝土为例,根据试验数据探讨砂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三个材料指标对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总结各指标最适用的范围,可为施工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支预制梁在铁路建设中被广泛运用,而梁体混凝土弹性模量是保证梁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过多次配合比和实际操作试验,得出:通过控制梁体混凝土的骨料压碎值、砂率、粉煤灰掺量和使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可有效保证并提高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提高简支预制梁梁体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某工程中使用的高性能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箱梁混凝土施工中的几个难点问题,保证了梁体混凝土的美观与质量,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耐磨性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耐久性指标,它关系到路面的使用寿命。研究如何提高机制砂路面混凝土的耐磨性,使其能达到河砂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己成为机制砂混凝土路面推广应用的首要问题。针对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中的主要参数—砂率和水灰比,研究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和耐磨性能,并提出适宜于耐磨性的混凝土配合比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危旧混凝土梁桥结构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 采用足尺试验研究了应用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抗弯承载性能; 对2片20m跨径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足尺梁进行抗弯承载性能试验, 并与1片未加固足尺梁和1片预应力CFRP加固足尺梁的抗弯承载性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了足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组合加固后的抗弯性能, 研究了加载全过程跨中截面的加固钢板、原梁主筋、顶板混凝土和钢筋与连接构造的应变变化规律; 基于足尺试验结果, 建立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梁在破坏时表现出明显塑性破坏特征; 与未加固梁相比,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足尺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提高了76%以上, 在正常使用阶段下的刚度提高1倍以上,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承载性能; 受力过程中试验梁跨中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 组合加固部分与混凝土箱梁腹板纵向相对滑移小于0.6mm, 因此,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后的试验梁整体工作性能较好; 足尺试验得到的极限承载力与简化公式计算结果的比值分别为1.06和1.01, 因此, 简化公式可靠, 可用于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承载性能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泌水是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一个重要特征,必要的、适量的泌水会补充混凝土拌合物表面蒸发的水分,降低混凝土早期开裂风险。工作性差的混凝土拌和物,大量泌水是常见现象之一。通常通过多种措施限制混凝土的大量泌水。主要从机制砂砂率和石粉含量以及混凝土坍落度、水灰比等方面对机制砂混凝土泌水率进行了研究,提出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代桥梁不断向大跨度、高耐久性、使用安全方向发展,对桥梁工程主要材料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体积稳定性、经济性等各项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拉萨高海拔地区气候独特,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地震频率高,混凝土的原材料在质量上或级配上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文章结合拉萨纳金大桥工程,对其主梁采用的特殊配合比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和配合比优化,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高强混凝土的特点、配制技术、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20.
对3片足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 其中1片足尺梁不进行加固, 2片分别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和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 分析了试验梁主要部位的应变、滑移、裂缝分布、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基于试验梁塑性破坏机理, 并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 推导了足尺试验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 加固后试验梁的破坏形态表现为塑性弯曲破坏, 跨中横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 组合加固钢板与新混凝土之间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之间相对滑移小于0.05mm, 因此, 加固后试验梁各部分协同工作性能较好; 与未加固梁相比,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08倍, 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43倍,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 与未加固梁相比, 2片加固试验梁的延性系数均提高了21%, 当试验荷载为200kN时, 2片加固试验梁刚度分别提高了1.55、3.07倍,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试验梁的刚度和延性; 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相比, 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对试验梁在使用阶段的承载性能和刚度的提高更加明显; 2片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值分别为0.94和0.96, 因此, 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精度较高, 可用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抗弯承载性能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