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对汽车轴载质量测定仪样机测试精度的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静态测定汽车轴载质量的误差小于0.1%FS,动态测量试验测量误差的置信区间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轴载质量测定仪动静态各项测量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汽车轴载质量测定仪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汽车轴载质量测定时的受力分析,探讨了承载板高度对轴载质量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承载板的结构设计及传感器的布置方案,对汽车轴载质量测定仪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汽车轴载质量测定时的受力分析,探讨了承载板高度对轴载质量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承载板的结构设计及传感器的布置方案,对汽车轴载质量测定仪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标准轴载当量作用次数预估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设计初期道路混合交通量,混合交通中的轴载类型与轴重分布等测量参数来预估道路设计期内混合交通等效标准轴载的当量作用次数,并根据误差分析及误差传递理论,通过以上统计测量参数误差,对ESAL的总合成误差进行分析计算,以供道路可靠度分析与道路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汽车技术参数的检测,汽车质量参数主要包括: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总质量、装载质量、轴载质量、质心位置参数等。  相似文献   

6.
汽车超载运输造成公路路面早期严重损坏已形成共识,但对中小跨径桥梁的使用安全存在潜在危险还未被认识。本文依据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在整顿汽车超限运输稽查中实测轴载数据,分析超标准轴(荷)载危及公路路面和中小跨径桥梁的使用安全问题,以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根据设计规范要求,传统的柔性路面设计理论是以容许弯沉为设计指标,设计单轮轴载以黄河JN150为参考,即标准轴载为100KN,并以路面结构层的双层体系(见路面双层体系计算模式图)为理论推导,尤其是当今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和轴载的提升,给公路的使用功能更提出了严峻的技术考量,工程实践证明;竣工验收后的路面工程大多未达到设计理论的要求和使用功能,导致跳车后路面严重损坏和跳车,固然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设计理论的深度与技术理念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轴载谱可以反映公路车辆组成,轴载谱检测在路用性能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静态检测方法无法实时检测且不易自动辨认轴型导致该检测方法使用受限。通过分析动态称重系统检测轴载谱原理以及应用时的干扰因素,研究基于动态称重技术的轴载谱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动态称重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高性能处理器实现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理论上能够实现轴载谱的动态测定。并通过对江苏省内动态测定的轴载谱分别进行时间、空间分析,验证了该检测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舰船及海洋环境噪声的提取及处理方法,讨论了微功耗三轴磁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正交度误差。通过线性变换,三轴磁强计的正交性误差可控制在O.1以内,三轴灵敏度对称性误差小于0.1%。采用电路补偿法,在巨大静压背景下,测量小动态范围的舰船水压信号,给出了海上实际测量的结果。该成果已成功用于一种机动式舰船物理场测量系统中,实现了声、磁和水压场信号的同点测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6个区域、52个路段、4个大型货站调查得到各类交通组成频谱及不同车型轴载谱,分析了目前混凝土桥面铺装系设计汽车列车荷载的特性。得到了目前国内主流重卡的"车-轴-轮-胎组"及轴载分布;结合汽车列车弯道行驶印痕分析,提出了适合于数值分析时最不利荷位确定的弯坡桥汽车列车荷载模型;建立了荷载模型的平面布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应用8098单片机实现高精度频率测量的新方法-“FT”法,并将其应用于机车运行速度的测量,以减少系统静态误差,在给出“FT”法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测量误差,给出流程框图和提高测速系统静态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某地区地表堆载临近立交单桩桩基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数值模型,分析桩基的受力特性,并探讨堆载距离L、堆载荷载P和堆载宽度b对桩基轴力和沉降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堆载对桩基的轴力和变形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堆载距离增大,桩基最大轴力和最大沉降均呈现线性减小,改变堆载距离不会影响桩基的最大轴力位置,桩基最大沉降均发生在桩顶位置;堆载荷载和堆载宽度增大,均会导致桩基整体轴力和最大沉降增大,且堆载荷载增大对桩顶沉降影响较为明显;改变堆载宽度和堆载宽度均会导致桩基的最大轴力位置沿桩基下移.  相似文献   

13.
新型汽车侧滑检验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目前在用汽车滑板式侧滑检验台在测量时存在的固有误差的基础上,针对该误差产生的机理.设计一种带前、后过渡滑板组的新型汽车侧滑检验台.并对后过渡滑板组内装的检测终点传感器及其控制电路进行一定的选用和设计,可以使汽车侧滑量检测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4.
超载车辆弯沉等效换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四次方公式及我国现有轴载换算公式的分析,说明它们对超载轴轴载换算的不适用性,从而利用理论弯沉等效和实际弯沉等效双重的约束等条件推导了计算轴载等效换算系数的公式,分析了它的适用性,可初步用于超载轴的等效换算。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11):143-144
从车型构成、车辆总重分布和轴载分布的角度,调查并分析了江苏某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处调查的货车运行特征。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货车的超限比例与超限率均较未采用计重收费时大为降低;五类货车中,第五类货车的车流量和超限率均相对较高;汽车列车总重的超限率虽然有限,但牵引车的驱动轴和半挂车后轴的超限比例与超限率均较高,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介绍了区间数学基本概念,运用Matlab建立了发动机万有特性的数学模型,应用区间数学分析了公交汽车在运行过程中行驶车速、载质量、道路阻力系数等运行参数波动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车速波动对汽车油耗量的影响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但汽车油耗量的波动随载质量的不同相差不大;道路阻力系数波动对汽车油耗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载质量和行驶车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典型测点的各型车辆轴载谱数据,研究了高速公路轴载特性.分析了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月调节系数及轴载分布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假设检验研究了上述轴载谱参数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抽样数据是否来自同一总体,根据轴载谱数据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轴载超载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可将不同测点的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按B1.2、U1.2及S1.2.3三种车型比例进行分类;三年的车辆类型分布系数、月调节系数及轴载分布系数数据较为稳定,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各轴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载现象,其中以双联轴双轮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4月1日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以下简称GBl589-2004),该标准规定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的限值,适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的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是车辆产品最基本的技术标准之一,发布实施后在规范汽车和挂车产品市场、有效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无超载情况下典型货运车辆的车辆总质量分布模型,并根据超载执法力度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基于额载质量限制和管制力度的车辆总质量分布模型.在同类型车辆之间车辆总质量分布模型置换的基础上,结合轴载分布系数,完成了车辆总质量分布到轴载分布的转换,并结合轴载换算公式,得到了各同类车型单车标准当量轴次(ESAL)模型.该ESAL模型与已有计算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考虑了额载质量限制和执法力度对ESAL计算的影响,包含了参照车辆和目标车辆间总质量分布模型的转换,避免了为众多不同车型构造不同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智能汽车行驶的可靠性,以超宽带(UW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智能汽车两阶段UWB定位算法;分析了智能汽车UWB定位算法的基本原理与误差来源;建立了测距值筛选与加权位置解算两阶段UWB定位算法,在测距值筛选阶段,采用高斯筛选剔除小概率、大干扰事件,在加权位置解算过程中,根据多测距点的位置坐标加权计算得到最终的位置坐标,以有效减小非视距、多径效应所带来的误差,通过使用抗多径天线以有效减小多径效应所带来的误差,并分别建立了静态补偿和运动补偿策略,以有效减小设备晶振偏差等硬件问题造成的误差;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搭建一定测距方差约束下的UWB随机测距值仿真环境,对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并与三边定位算法、三边质心定位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分析基站数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搭建实物UWB测试系统,对UWB设备定位精度进行了评估与误差补偿,并对两阶段UWB定位算法进行了实车测试。仿真结果表明:东向和北向的定位误差均值最小分别可达0.382 3、0.447 0 m;补偿后的UWB定位轨迹更接近RT3002所示的轨迹,东向和北向轨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49 2、0.017 8 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9 8、0.0264 m。可见,提出的智能汽车两阶段UWB定位算法能够满足智能汽车的定位需求,具有高精度、低成本、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