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触网定位器辅助列车定位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查询应答器和里程计的定位方式提出一种用接触网定位器辅助列车定位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列车行进时检测到的定位器的里程信息校正里程计的误差.为避免背景障碍物的干扰,在接触网定位器检测中采用检查窗技术.这种辅助列车定位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地面应答器的数量和提高列车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定位技术实现单线铁路调度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单线铁路调度监督系统具有定位,通信,地图匹配及显示和必要的辅助功能,采用GPS,行车监控仪和查询应答器相结合的列车定位系统,实现对单线铁路列车的定位,在平原地区,且不需分辨列车经由的站场线路时,仅采用GPS即可,在隧道等GPS信号盲区,可采用行车监控仪,在车站则可利用现有的电气集中轨道电路精确定位,定位信息的传输建议采用GSM-R和TETRA系统,GIS电子地图则可根据铁路的特点开发,并采用一些简化算法进行匹配。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定位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定位设备为列车信号自动控制技术提供基础,起到定位列车实际位置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轨道交通列车定位技术的概念、作用以及列车定位用到的主要设备,其中包括轨道电路、信标、计轴、应答器、无线天线、裂缝波导管、漏缆、轨间电缆,并对这些设备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磁悬浮列车的行车安全和效率,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对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进行测速定位,以交叉感应回线测速定位和雷达传感器对进行相对定位,以查询应答器来实现绝对定位。利用粒子滤波算法对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测速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并用MATLAB仿真进行验证,证明该融合结构和融合算法能够提高列车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速列车受电弓-接触网受流系统的特点,结合相应的评 判标准,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悬挂中线索,吊弦,定位装置等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目前列车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对比,提出将RFID技术运用于列车定位,同时用C语言开发了RFID(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列车定位控制系统,并在模拟实验台上对其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RFID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列车的定位,高速阅读器识别电子标签并从中读取信息的速度为20 ms左右,满足高速铁路运输.试验中RFID技术定位精度为5 cm,可以直接定位区分复线中列车所在线路以及道岔处位置.无线射频技术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适应多沙土和多雨水的恶劣自然环境,同时可以检测列车脱节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扬 《轨道交通》2008,(3):44-45
日本铁路技术研究所(RTRI)同Nippon信号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和微波应答器辅助列车控制系统,称为Combat,用于单线线路上。Combat利用无线电而不是轨道电路来探测列车。  相似文献   

8.
本刊上期发表的《高速铁路不停车载驳列车的设想——如何实现高铁沿途不停站乘客照样能上下车》一文,有人认为,实施该文中提出的高速铁路不停车载驳列车技术方案,目前在技术和管理上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介绍的另—项技术方案——动车组静态联发/动态解列系统(动静动系统),在当今实现的可行性就高得多,所以我们在上文中冠以设想,而本文就直呼系统了。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开行与天窗设置存在动态影响关系,将两者进行协同优化有助于满足旅客夜间出行需求,提升铁路运力资源配置. 以通道型高速铁路为对象,在分析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与天窗设置影响关系的基础上,以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总的旅行时间最少和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对既有列车运行图的影响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列车开行模式未定情形下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与天窗协同优化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结合问题特性,提出了双目标转换和约束线性化处理等模型约简策略,设计了基于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的启发式求解算法. 最后,以京广高速铁路走廊为例,对模型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算法经过40次左右迭代便可收敛至最优解,耗时784 s.   相似文献   

10.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铁路既有线列车运行图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特点,从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基本评价指标、旅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均衡性评价指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可调整性指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经济评价指标和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后评价指标角度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该体系的建立对今后深入研究高速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方法,提高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2013,(1):45-45
近日,铁道部发布的高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继续提高列车速度。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解读称,这个速度既包括试验速度,也包括运营速度。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工作将沿四个重大技术方向展开:高速铁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高速列车装备谱系化技术、高速铁路能力保持技术和高速铁路可持续性技术。随着以安全性、谱系化、智能化等为发展核心,我国轨道交通正向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质量直接影响高速铁路运营效益,在高速铁路建成分布成网的新形势下,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结合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管理模式、类型及特点,论述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构建标准化的编制管理体系,开发基于网络的一体化编图系统。  相似文献   

13.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京沪高速铁路初期高中速列车运组织模式为前提,分析,比较了高速铁路和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的共性和不同,阐述了基于网状线路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主要思想,运行图结构以及高中速列车运行图编制和优化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到发时间域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影响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因素中,列车的始发、终到时间范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该时间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旅客列车的上座率和服务质量。对于以提高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目标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合理计算跨线中速列车始发、终到时间范围显得更为重要。论文以基于网状线路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行车组织模式为前提,研究了跨线中速列车在既有线始发、终到时间范围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已经应用于计算机编制京泸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系统中,仿真结果证明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列车需要高效和安全的列车速度控制系统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目前可以达到上述要求的列车速度控制系统有很多,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各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等,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技术经济对比,最终选择出适合我国国情,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高速铁路列车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提出将具有不等差错保护特性数字喷泉码作为欧标高速铁路应答器报文编码方案.由于其不依赖重传、译码过程与编码符号到达译码端次序无关等特性非常适于应答器报文传输场景.针对欧标应答器报文长度特征,本文在不同码长条件下对基于权重的不等差错保护算法、拓展窗口喷泉码及复制窗口不等保护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Matlab仿真得到3种算法在不同码长条件下的性能.验证采用基于喷泉码的不等差错保护方法作为铁路应答器长报文编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鲁棒性提出协同优化模型. 基于多线路协同优化和多目标协同优化的思想,研究多条线路列车运行图的协同优化,并将列车运行图的鲁棒性分为晚点传播鲁棒性与换乘接续鲁棒性,对两种鲁棒性进行多目标协同优化建模. 在建模过程中,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入对列车间缓冲时间的研究,提出并定义缓冲时间鲁棒性效用.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路情建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鲁棒性协同优化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设计了基于GPS/GIS/GSM平台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管理系统框架,综合运用了GPS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对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GSM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了车载装置和监控中心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探讨了基于WebGIS的交通信息发布和查询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在三层Browser/Server结构的MAPGIS Internet Map Server (MAPGIS-IMS)平台上开发了武汉市出租车监控调度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客流类型与两线分工、跨线客流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铁路跨线客流的运输组织方案,探讨了跨线列车的运行范围、高速铁路车站设置原则与合理站间距离,分析了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特点,并提出了基于不同要求、不同时段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与表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客流类型与两线分工、跨线客流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铁路跨线客流的运输组织方案,探讨了跨线列车的运行范围、高速铁路车站设置原则与合理站间距离,分析了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特点,并提出了基于不同要求、不同时段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与表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