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京沪高速公路沂淮江段的交通量、轴载数据特征,对其进行路段划分,根据路段建立了交通量和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的预测模型,并分析了交通量增长率与当量轴次增长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京沪高速公路养护改造规划提供依据,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港口规模的发展,港口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超载超限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给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实际道路交通情况,需要进行现场调查交通量和轴载情况。本项目采用动态称重系统在港口附近道路做了实际轴载调查,统计分析了该路段上车辆的主要轴型分布比例并计算出设计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根据规范规定判定调查路段的交通等级。依据我国道路设计规范,将各轴型的轴重转换为当量单轴轴载并绘制轴重分布图,分析车辆轴载在各区间上的占比,由此证明港口道路单轴当量轴重远大于我国公路轴限。  相似文献   

3.
利用轴载谱确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荷载是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我国目前在进行沥青路面当量轴载换算时,对不同车型的换算系数取值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的反映真实情况。利用江苏省不同地区20条高速公路从2004年—2006年所有货车和大客车的动态称重(WIM)数据,分析确定了各自的轴载谱参数。比较了我国和AASH-TO1993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中的轴载换算公式的区别。分别利用两种方法确定了各种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可供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参考。计算了混合交通的当量轴载作用次数,指出在对比我国和国外的交通量时,应考虑由于轴载换算方法不同而带来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吉县至河津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纵十二横十二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掌握吉河高速公路的交通轴载状况,以便于养护管理部门科学决策,通过实地数据采集,分析了吉河高速的重货车超载状况;针对吉河高速的主要车辆轴型,统计各轴型频次,得出了各轴型轴载谱,提出了可以表征单轴双轮、双轴双轮、三联轴双轮轴载谱的双峰正太分布模型;最后根据轴载谱,计算得到吉河高速在初始年和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相似文献   

5.
路面结构设计中一般是结合实测轴载数据计算累计当量轴次,但是新建和改建路面设计中实测轴载数据的调查往往难以实现,导致预测交通量无法准确表征实际交通状况。针对此问题,通过对陕西省18条高速路段的车流量数据和6条典型高速路段的实测轴载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其车型分布规律、轴型分布规律以及轴载分布规律的区域特征,为利用轴载特性相似区域的已知轴载调查数据预测交通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周边地区小客车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车辆占比,通往外省地区拖挂车占比与小客车占比接近;西安周边地区以轻型拖挂车为主,通往外省地区以重型拖挂车为主;2个区域的超载比例差异明显,通往外省地区高速路段的超载比例多数是西安周边地区的2倍。  相似文献   

6.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交通量迅速增长、车辆大型化、轴载超重化、车辆渠道化,许多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建成通车后不久就出现了(车辙、拥抱、开裂等)早期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的使用功能,除去施工质量因素存在的原因以外,其设计理论与深度有直接的相关性,主要是设计理论的方法有待于优化及认识,在超载现象难以治理的额情况下,表现在安全储备系数偏小.路面基层设计偏薄.包括车辆轴载三维作用原理、交通量的大小、交通渠化、在建区域的温度和使用年限的论证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标准轴载当量作用次数预估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设计初期道路混合交通量,混合交通中的轴载类型与轴重分布等测量参数来预估道路设计期内混合交通等效标准轴载的当量作用次数,并根据误差分析及误差传递理论,通过以上统计测量参数误差,对ESAL的总合成误差进行分析计算,以供道路可靠度分析与道路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G1501的交通调查数据,通过交通量、车型组成、轴载分析重载道路的交通特征。结果表明:重载道路G1501交通量逐年增大,在3月份与12月份出现交通量的两个峰值,2月份与6月份为两个波谷;虽然货车在总交通量中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其比例逐年上升;货车在累计当量轴次中所占的比例甚至高达97%,集装箱货车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9.
考虑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的综合疲劳方程,计算了单轴单轮及单轴双轮轴载的覆盖通行率,利用累积损伤因子替代标准轴载在交通量换算中的作用,提出了直接计算各级轴载对路面结构总的累积疲劳损伤方法和新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并采用两组交通量对轴载累积损伤量的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公路横断面上各点处轴载的作用次数是不同的,各级轴载的累积疲劳损伤峰值不一定在同一位置,利用基于累积损伤因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计算得到两组交通量下路面的最不利位置厚度均为22cm,符合设计要求,其他位置厚度可按累积损伤曲线相应减小,此设计方法避免了现行规范基于标准轴载和疲劳耗损等效原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与路面实际损伤中存在的差异及轴载换算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积法对长平高速公路路面维修中采用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对维修以后的交通量及路面车辙进行连续观测,用当量轴载对交通量及车辙病害进行分析,从调查及分析的结果来看,维修后一年中,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抗车辙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结合漯周路的交通状况,得到交通量 车型大类交通量换算为标准轴次的车型大类换算系数,能较准确地将交通量观测站资料换算为路面结构设计中所需的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相似文献   

12.
秦青线秦皇岛至石门寨段原有路面为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已建成通车10年,拟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通过交通调查,设计车道目前标准轴载日作用次数Ns=3500次/d,交通量增长率gr=5%。结合《规范》对路面结构设计、路面材料参数等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3.
在交通量资料少且规律性不强的情况下,设计年限内平均日交通量和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两项参数不易直接确定,而与之相关的参数如人口、经济、汽车保有量等有着不同的权重。鉴于此,利用模糊数学和线性规划的有关理论,通过模糊预测模型对某地区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权重对其进行交通量分配。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更加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交通量资料少、规律性不强的情况下,设计年限内平均日交通量和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两个参数不容易直接确定,而相关参数如人口、经济、汽车保有量等与之相关性有不同的权重。针对于此,主要利用模糊数学和线性规划的有关理论,通过模糊预测模型对某地区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权重对其进行交通量分配。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更加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 ,结合漯周路的交通状况 ,得到交通量观测站中车型大类交通量换算为标准轴次的车型大类换算系数 ,能较准确地将交通量观测站资料换算为路面结构设计中所需的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实施,沥青路面设计中面临着新旧车辆分类标准转换的问题.采用2015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系统采集的车辆数据,提出了一种车辆类型转换方法,将原6类车型转换为《新规范》下的11类车型;经计算得到河南省轴载谱参数的代表值;根据轴载谱参数,按照《新规范》要求计算了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各种车型的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确定了河南省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代表值.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车辆类型转换方法可行.但在车辆超载超限严重的情况下,采用规范方法计算出的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仍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对车辆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确定过程进行分析,并参考国家及地方相关超限超载的治理政策,提出了具体设计交通条件下车辆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工程概况 某地区干线公路大中修项目所在路段为S201线K26+000~K64+900段。是该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交通生命线之一。此路段于2006年10月竣工通车,路面结构为7cm沥青混泥土面层+3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33cm天然级配砂砾底基层。路面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标准当量轴次为413万次,  相似文献   

19.
各种设计方法路面设计必须对路面所在的环境条件和它服务的对象——交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交通方面,各种设计方法采用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计量交通量,其中英国普遍采用80KN为标准轴载(TRRL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采用轮迹横向分布系数容易导致轴载作用次数计算结果偏大的原因,通过引入通行覆盖率,按轮迹服从正态分布,探讨了通行覆盖率计算方法。提出了柔性路面与刚性路面轮胎有效宽度确定方法,分析了轴载作用下的路面应力应变峰值对通行覆盖率的影响,并以卡车J6、德龙3000作用于刚性路面为例,采用通行覆盖率计算方法进行了路面单一交通量及混合交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轴载作用次数计算,在轴载作用次数的峰值位置,现行规范的计算结果是准确的,但对其他位置,随着与峰值位置的距离增大,轴载作用次数迅速减小;单一交通量作用下,J6单轴双轮轴载在距峰值位置0.8 m处,轴载作用次数减小了50%,因此,采用通行覆盖率计算方法比现行方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