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实际,从硬件构成、软件开发和安全性等方面介绍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解决方案此系统已在安康铁路局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公司系统多数企业均按属地原则参加了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但是在“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下,企业职工患病自付负担过重,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如何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实践;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将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方法、措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真正达到促进企业医疗改革,解除职工医疗后顾之忧,稳定职工队伍,对树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围绕医疗保险业务,以IC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手段,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考虑一卡多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1铁路医疗保险制度和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 1.1铁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可喜进展 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很快,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现已有303个地市级统筹地区启动了医改,占346个地市级统筹地区的88%,覆盖人数达4 874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30%.  相似文献   

5.
张欣 《西铁科技》2004,(3):52-54
医疗保险的数据安全,涉及到信息网络系统及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数据安全问题,结合我们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体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分析整个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各个层次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2 0 0 1年 9月 2 0日 )1 铁路医疗保险制度和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1 1 铁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可喜进展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很快 ,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现已有 30 3个地市级统筹地区启动了医改 ,占 346个地市级统筹地区的88% ,覆盖人数达 4874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的 30 %。铁道部多次召开会议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 ,对铁路医疗制度改革作出部署 ,提出要求。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起 ,在对铁路情况调研的基础上 ,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铁路系统职工参加基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原有的太原局集团公司铁路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由于硬件设备的老化和原有设计的局限,已不能满足医保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硬件设备升级,数据库优化,网络结构优化和服务器处理优化等措施,完成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8.
铁道部于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路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永福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铁路医改所面临的三项任务,即参加所在地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搞好铁路医疗机构改革。会后下发了《铁道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是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本刊记者魏宗燕就医改中职工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齐德堂司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该系统开发的目标及功能,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系统模式、系统功能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介绍了一种由微机和单片机组成的钩计划打印传送系统.叙述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同时,对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也进行了分析.通过在平湖南编组站的运行,该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1.
有轨电车在我国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积极借鉴国外的建设运营经验,对有轨电车在我国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有轨电车线网的德国可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案例借鉴与参考。从服务范 围、建设运营中执行的规范、线路特征 3 个方面,分析德国有轨电车的技术特点。选取布伦瑞克、汉诺威、慕 尼黑 3 座城市的有轨电车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德国小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和大城市有轨电车的建设运营特征,不 同规模城市的有轨电车在功能定位、线路敷设方式、旅行速度、平均站间距、客流强度、乘客平均乘距等指标上 存在明显差异。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功能定位、线路建设标准、运营交路设置、换乘接驳规划、换乘站建设 标准等方面,阐述对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对现有铁路统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流向、层次结构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铁路统计信息化规划》提出,以服务运输生产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满足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为目标,至2020年,建成技术先进、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铁路统计信息系统,并据此目标,制定铁路统计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详细阐述了TCN网络管理监视配置软件的实现功能和技术架构设计,该软件支持站服务、MVB链路服务、WTB链路服务、变量服务、信使服务、域服务和时钟服务,由网络管理监视和网络管理配置两大部分构成.软件功能符合IEC61375标准的规定,可为标准TCN网关设备和车辆控制单元提供配置数据库和实时在线网络监视.软件界面友好,采用可视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便了车辆设备的调试与测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企业生产线一直存在的工序多、单车生产成本高、生产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以精益制造与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为依据,结合轨道交通制造企业生产线的建立原则及管理原则,围绕安全环境、质量、生产、成本、设备、人事、信息等7大任务,利用40个发明原理、物质-场分析及76个标准解等创新方法,对影响生产效能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剖析,通过求解创新了精益管理及精益生产手段,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并有效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精益制造工位制节拍化生产线。  相似文献   

15.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推行铁路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推行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四化"手段,即专业化——以架子队管理模式组建专业化施工队伍,机械化——以配套设备的"管、用、养、算"实现机械化管理,工厂化——以"五固定"模式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信息化——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管理、预警管理,并针对"四化"手段的具体做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同时以工程实例说明"四化"手段的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铁路原有的运输生产力布局不适应内涵挖潜、提高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现代化检修基地、提高设备质量的要求,不适应运输企业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不适应建设发达铁路网、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铁路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为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创造了更加成熟的条件。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分为规划方案与全面推进、优化完善与深化微调两阶段向前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新增资源的生产力布局,做好既有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站段、车间的制度管理,整合生产作业流程,不断提高站段和车间的管理创新能力。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解决了运输生产站段规模小、数量多和主要干线分割严重,作业区段短的问题,为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和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工务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工务基础设施养护技术升级改造为背景,梳理总结我国铁路路网规模、运营速度、轨道结构、检测技术、维修策略、作业手段等方面发展的主要历程,阐述我国铁路工务线桥结构现代化、作业手段机械化、维修管理科学化的养护维修理念,最后从推进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维修组织、推广应用先进的维修手段、积极推进运营维护智能化等四个方面展望铁路工务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11~12日,在卡鲁加定期举办了国际“运输基础装备和线路机械2008”展览会。在2008年的这个展览会上出现了新的情况,汇集了所有运输设施方向的专家(工务部门,电气化及供电部门,自动化及遥控部门的人员以及通信人员)参会,是本次展会的主要特点。超过130多家来自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公司展出了自己的产品,其中包括现代化的铁道线路养护维修用的全套装备、自动机械和遥控机械装备、电气化装备等。  相似文献   

19.
铁路长隧道弃碴环境影响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搜集有关资料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铁路长隧道由于弃碴占地引起耕地面积减少及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浆砌片石、干砌片石、码砌片石、片石笼及新型的塑料土工格栅工程防护措施与覆土造田、生物治理环保措施,以达到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时提出了弃碴作为二次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途径,使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统一。  相似文献   

20.
铁路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一般分为施工期与运营期两个阶段。施工期主要体现在占地、扬尘、噪声、振动、废水、固废等对动物栖息地、视觉、呼吸、听觉、震感的影响;运营期则体现在列车灯光、噪声、线路阻隔等影响要素对动物夜宿、栖息地声环境、飞行的影响。不同动物种类个体,由于其生态特征不同,所受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