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鱼腹岛式站台车站在缩短喇叭口长度、塑造城市景观、优化站位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但存在列车平稳性较差、站台间隙过大等问题。通过总结运营经验和不足,基于南京轨道交通S3线工程特点,优化了线路半径、站台宽度及站台间隙等技术参数设计,分析了高架鱼腹岛式站台车站的适应性,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国内已运营的多座多线换乘车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线换乘车站的设计思路。以广州地铁天河公园站为例,全面剖析了多线换乘车站的设计历程,并从车站总体布局、站台型式、换乘流线以及柱网优化等要素出发,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为该站后续运营管理及乘客换乘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南京宁和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路中高架车站站台型式选择的过程,通过对既有线路高架车站站台型式的技术经济、车站结构、区间及运营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比较,提出了采用岛式站台型式可更好地适应郊区线客流特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具有投资成本低、施工周期短、施工难度低、运营成本低、线路适应性良好等优点,高架车站站台型式选择由此也成为设计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工程建设、车站功能、乘客使用等方面分析了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的优缺点,并分析了鱼腹式岛式车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架车站不同站台型式的适用条件,认为站台选型应以客流预测为基础。在满足远期客流及潮汐客流要求的前提下,车站站型依次推荐为侧式、鱼腹式岛式、普通岛式车站。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针对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比重大的特点,提出高架线路应重点研究的几个课题,以解决高架线路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法:结合城市规划、高架线周边环境、结构体系等进行综合技术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通过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设计中对高架桥梁、车站站台型式、减震降噪等课题的研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措施。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选型除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统一考虑,通常应选择箱形梁。高架车站站台的型式从运营、体量等方面考虑,一般宜选择岛式站台。高架线路的减震降噪要从结构、轨道、声屏障等方面采用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提出同站台换乘车站的5种典型线路组合方案,结合重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实际工程进行分析对比,认为双层四线车站的线路组合、单层四线车站到双层四线车站的线路组合,以其合理可行性和整体经济性,可作为同站台换乘车站线路组合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庆枢纽客运系统布局,研究了重庆西站在枢纽客运系统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对该站规划衔接线路运输特点和各线之间客车交流的分析,厘清车站所衔接的客运通道.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运输、近远期工程衔接和实施条件、工程投资等诸多因素合理确定车站站型布局和联络线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地铁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地下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特别是地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至车辆轮廓线间允许间隔的检算方法,以及困难条件下站台边缘曲线半径和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设计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在困难条件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曲线按与线路曲线同心圆设计,可采用较小的线路曲线半径,以节省工程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北京新机场专线作为服务北京新机场航空旅客的专用快线,其功能定位、服务对象、使用需求等均与普线存在差异,同时北京新机场专线具有市域快轨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市域快轨建设和香港机场快线运营的实例,对车站建筑设计标准进行研究并有所创新,主要包括车站站型、站台宽度、层高、交通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等,为类似工程车站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机场专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内资讯     
正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陈翔公路站开通运营2020年8月25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陈翔公路站正式开通运营。陈翔公路站是上海市第一个在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新增的车站,该站位于11号线马陆站与南翔站之间。车站为高架2层侧式车站,其中地面层为站厅层,南北厅各设出入口2个;地上二层为站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京地铁线路的日益增多、站内服务设施的日渐丰富,站内环境的复杂度不断增加。乘客在站内出 行遇到一系列问题:一是站内换乘复杂,地铁站越来越多,换乘关系复杂,给乘客的地铁出行带来不便;二是公 共服务设施不好找,站内服务设施多,缺乏指引标志,乘客不易寻找目标设施;三是车站出口多、信息少,地铁 站出入口多,乘客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目标出站口。此外,站外建筑及交通的寻找也不够便利,站外交通换乘信息 较少,乘客出站后不能迅速换乘。为提升站内乘客出行的满意度,通过站内外一体化导航支撑来解决站内换乘、 服务设施寻找、出口周边信息等问题,从而提升乘客的地铁出行体验,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目前地铁大断面区间隧道通常采用的纵向通风的防排烟方式进行分析,针对纵向通风存在的烟气过站、车中火灾时部分乘客在烟雾中疏散等问题,提出利用区间隧道顶部空间,设置排烟风道的半横向通风方式,并针对半横向通风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所得结论可为地铁工程中大断面区间隧道的防排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设计,其型式的选用不仅直接决定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居民出行的方便性和城市景观的协调性.在介绍车站选型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标准高架车站的设计过程,分析了沿线环境特点;通过对高架车站两种主要型式(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的系统比较分析,提出了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应采用岛式站台.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旅客换乘时缺乏准确的综合交通信息的问题,设计高速铁路综合枢纽车站换乘引导信息服务平台,描述其技术架构、结构与功能。通过采集与融合与高速铁路枢纽车站接驳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多源交通数据,该平台可为旅客提供准确、便捷、较为全面的换乘引导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旅客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的换乘效率,缓解车站旅客疏散压力;同时,平台可对高速铁路与城市交通接驳服务需求进行预测,帮助客运部门优化运力资源的配置,实现交通资源高效组织与利用。并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5G技术应用场景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最新颁布的《地铁安全疏散规范》,通过对规范的疏散研究,以及某城市6B编组地铁地下车站的实例计算分析,从保证消防安全和满足人员疏散的角度探讨更适合实际工程的疏散计算模式。提出在进行消防疏散计算时,应区分两种火灾工况,站台层火灾时,疏散计算以《地铁安全疏散规范》为准;站厅层火灾时,疏散计算应先满足《地铁设计规范》的6 min疏散通过要求,同时辅以售检票闸机通过能力,对安全出口通过能力及6 min内相邻车辆能否将站台滞留乘客疏散至相邻车站等进行核验,以期对同类工程的建筑消防疏散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客运站站台距离长、旅客较分散、提示提醒标识单一等情况,在客运工作基础上结合激光探测和远程通信等技术手段,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用于旅客乘降组织的铁路岛式站台越线报警系统,与传统的站台旅客乘降组织相比较,岛式站台越线报警系统具有及时性强、覆盖面全、警示提醒全等特点。该系统的开发试用,实现了提高旅客乘降安全系数、解决现场作业问题和提高客运工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铁路新线的建成及投八运营,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组织、满足旅客需求及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既有的铁路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为给铁路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旅客满意度,本文分析铁路客运站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特性,并针对新形势下客运站发展中对信息化服务建设的需求,提出了客运站旅客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是国内第1条以BO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线。阐述该项目的四大设计管理特点:业主和设计联合体互动,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设计,采用车站建筑一体化综合设计,在国内首次引入"轨旁设备"专业和两阶段"CSD(综合管线)/SEM(预留孔洞)"设计。总结出该项目九方面的工程设计特点:国内首次采用"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国内首次引入"车站周边规划"专项设计;国内首次采用π型高架三层岛式车站方案;国内首座预留"通过线路换边实现同台换乘条件"的高架车站;国内首次实现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站房屋顶有机融合、一体化设计,打造了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国内目前最集约利用土地的龙华车辆段;高架景观及环境效果领先;国内首次采用"车站群"的运营模式;国内首次采用RAMS系统保证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个性化服务水平低、便民服务标志不够清晰、高峰期排队进站等诸多问题,基于H5、微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出行App设计与实现方案。从业务需求出发,对智慧出行App技术架构、主要功能、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和阐述,实现了车站信息、线路详情、致歉卡推送、失物招领和出行路径规划等功能,为乘客提供便捷、高品质的移动应用服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铁路站台雨棚的设计代表一个新型车站的形象,而雨棚照明更能为旅客提供舒适的视觉效果和候车环境。介缁了京津城际亦庄、武清站台雨棚照明设计,重点对灯具光源的选择、布灯方案、控制方式、线路敷设等方面的设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