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地铁车辆的电空配合制动和电制动能力,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试验。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铁车辆电气制动、空气制动以及电空配合制动的制动方式,然后在不同负载、不同速度级和不同制动级位的情况下,对该地铁车辆采用了电空配合制动的方式进行了加载试验和载客试验,最后利用各工况下制动过程中的实测参数计算出列车的电制动力,从而对该列车在整个制动过程中的电制动能力作出评判。载客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低载荷(AW0)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能发挥到设计值的113%;在高载荷(AW3)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发挥到设计值的93%;车辆的电空制动切换点分布的均值为6.25 km/h。实际测试数据充分验证了该地铁车辆电制动发挥能力和电空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深入分析地铁车辆常见故障,降低故障率,是保障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当车辆的牵引力或制动力大于轮轨间的黏着力时,车辆将发生空转/滑行现象,若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将可能造成擦轮,延长制动距离,影响停车精度,降低乘客舒适性。介绍郑州地铁1号线车辆防空转/滑行系统的检测及控制原理,分析典型滑行故障,提出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现有动车组采用电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的制动方式,根据实际工况和制动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制动力分配方案。文中针对现有制动系统中车辆制动力存在故障时各单元施加制动力差距较大问题,提出一种由列车制动管理器根据各单元制动力能力值和载重比进行单元制动力分配,再由分段制动管理器在单元内按照等磨耗原则分配各车制动力的整车制动力分配策略。考虑多种工况下对制动力的需求,基于ControlBuild软件搭建动车组整车制动力分配逻辑,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可有效提高列车制动效率,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浩刚 《铁道车辆》2006,44(11):43-44
1问题的提出列车中制动力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品质。当列车在施行制动时,如果制动力过强,容易将闸瓦与车轮抱死,并使列车在钢  相似文献   

5.
牵引力测试的加速度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通用的列车运动方程,建立了牵引力测试的加速度法。阐述了牵引力与列车加速度及列车阻力之间的关系。推荐的加速度测试法比传统的动力计法更能适用于动车组、市郊列车和地铁列车。加速度测试法的先决条件是确定列车基本阻力、回转质量系数和列车质量,而其测试关键是列车加速度的测定。文章就加速度测试法测试精度做了分析计算和探讨。推荐的加(减)速度法的原则已经用于列车阻力与闸瓦摩察系数的测试,也能应用于任何类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测试。  相似文献   

6.
地铁列车车轮踏面环状剥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上海地铁交流电动列车踏面剥离现象的分析,指出交流列车制动系统中动车、拖车制动力分配不合理是导致车轮环状剥离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多质点城市轨道交通仿真模型,以深圳地铁1号线为研究背景,将优化列车之间车钩力作为控制目标,在列车达到某一恒速运动和恒力启动加速运动2种工况下,分析车钩力与牵引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依据车钩力仿真结果,提出列车评价车钩力标准,得到列车合理控制策略。其间,采用2种模型并行试验、牵引力合理分组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试验结论。并基于列车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仿真试验的合理真实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地铁车辆运行标准前提下,列车在恒力启动加速以及恒速运行2种工况下,可验证最优控制策略并非列车牵引力平均分配控制策略,进而可得到列车最优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车辆存在多种控制模式,导致控制功能的精细化、通用化、标准化应用较差。文章依托标准地铁列车项目,从整车控制角度系统性设计了集中式的制动力管理方案,缩短了系统间交互时长,实现了电制动在不同工况下的充分利用,提升了列车制动模式下的精细化控制。  相似文献   

9.
结合地铁列车动力车辆组成及制动特性,详细分析了列车电制动负荷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其影响。对多种基于网络协调电制动负荷分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适用于多动力车辆列车的网络协调及自适应电制动负荷分配技术。着重研究了网络协调及自适应负荷分配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通过试验及运营考核等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电制动负荷分配方案,可有效提升地铁列车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辆车轮踏面异常磨耗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车辆车轮踏面异常磨耗随速度提高使其运营成本逐渐增加。对于运营速度80 km/h的城轨车辆,基础制动方式基本采用踏面制动+合成闸瓦,就城轨车辆主要采用的踏面制动方式、车轮及闸瓦热负荷匹配特性、电空制动力分配比以及黏着利用等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基础制动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城轨车辆制动的特点展开分析讨论,探讨造成地铁车辆踏面异常磨耗的根源所在,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地铁车辆在空转状态下的黏着力波动幅度,提出了一种阈值动态调整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一定时间段黏着力的波动情况统计,及时调整检测阈值,能更准确检测出空转状态,并及时调整黏着力。试验结果表明,该阈值动态调整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地铁车辆黏着控制性能,减小黏着力波动幅度,提升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辆车轮踏面异常磨耗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青峰 《铁道车辆》2011,49(6):28-32,48
运营速度80 km/h常规城轨车辆的基础制动方式基本采用踏面制动+合成闸瓦,文章针对城轨车辆合成闸瓦对车轮踏面磨耗的影响、制动力分配方式对踏面磨耗的影响、闸瓦与车轮的匹配及热负荷计算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造成地铁车辆踏面异常磨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铁车辆车轮失圆导致走行部损伤这一现象已引起业界广泛重视.针对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轮对-轨道-浮置板"的垂向振动模型.根据该耦合振动模型分析了在恒定制动力/牵引力作用下,当轮周存在多边形不圆顺时,圆周径跳与轮对正压力、蠕滑率、磨耗功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浮置板对车轮失圆的影响.通过对比车辆轮周在有无浮置板...  相似文献   

14.
自动驾驶模式下城轨列车停车时的冲欠标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城轨交通用户,为提高系列化标准地铁列车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停车精度,从影响车辆制动性能的电制动力、电空配合、空气制动预压力控制、空气制动力、闸瓦、闸片以及轮轨黏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既有线路列车实际运营测量数据,验证电制动力发挥精度、电空配合参数、空气预压力大小、闸瓦闸片摩擦因数与表面状态以及轮轨表面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列车停车精度,通过试验调试与线路验证,给出提高系列化标准地铁列车自动停车精度的制动性能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地铁车辆制动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影响ATO(列车自动运行)控车精度的车辆性能参数,阐述了电空制动转换过程中控制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方法。以南京地铁3号线车辆制动系统特性的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空制动转换速度点、电制动延迟退出时间、电制动退出斜率等控制参数进行优化,以及对电空制动转换后的空气制动力目标值进行削减,使得整个电空制动转换过程中不再存在制动力叠加的现象,制动减速度曲线亦无明显波动,从而使制动系统的特性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高速列车在制动过程中获得最佳黏着力,防止车轮打滑或空转,需要对电机输出转矩进行控制。为此建立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1/4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策略控制电机;采用改进的递归最小二乘法预测黏滑曲线的斜率,以判断车轮处于黏着还是滑动状态;利用滑模变结构算法获得最佳参考制动力矩。变轨面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够有效使切线力系数保持在最大值附近,使滑移率保持在最佳值附近,从而防止因车轮打滑而损伤轮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地铁车辆动拖比的变化、不同动车比率列车轮轨黏着力的影响、电制动性能分析、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的论证,认为新建地铁应尽量选择66%以上动车比率的建议是有问题的.指出动车比率应根据线路情况和运营要求等诸多因素来确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和谐号动车组的常用制动采用了再生电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的制动方式,采用直通电空作为控制方式,根据不同的工况采用不同的制动力分配方案,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和经济.通过使用列车网络,制动设备之间以及制动系统和列车其它系统之间可以灵活的进行指令和信息传输,可以完成制动系统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重型轨道车车轮异常磨耗,从车轮材质、制动温升、车辆编组方式和制动力分配不匀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长大坡道连续制动引起闸瓦和车轮踏面长期接触摩擦并导致车轮温度升高是车轮异常磨耗的主要原因,制动力不均匀和制动时间过长也会对车轮磨耗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出车辆通过长大坡道时控制速度及采取间歇制动形式下坡,以降低制动频率和制动时间,控制闸瓦和车轮踏面长时间摩擦产生的温升,以及合理匹配平板车和轨道车的制动效率、调整闸瓦与车轮踏面间隙、采取粉末冶金闸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铁动力车辆轮轨匹配的合理性,基于车轮滚动接触损伤模型,对LM,S1002和DIN5573踏面车轮与60kg·m~(-1)钢轨在1/20和1/40轨底坡下的静态轮轨接触关系进行分析;采用SIMPACK软件,建立传统的非动力车辆模型,考虑持续牵引力和运行阻力的车辆模型,以及既有持续牵引力、运行阻力,又有启动、制动过程的车辆模型,对3种踏面车轮在不同车辆动力学模型、不同线路条件、不同车辆悬挂参数下的车轮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启动、制动过程中车轮损伤较大,考虑此过程的车辆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车轮损伤规律;LM踏面车轮在1/20轨底坡下的轮轨接触关系良好,车轮损伤较小;相比1/20轨底坡,S1002和DIN5573踏面车轮在1/40轨底坡下的轮轨接触关系更优;地铁车辆在站间距较短的直线线路运行时,采用S1002踏面车轮配合1/40轨底坡钢轨,车轮损伤最小,在站间距较长的直线线路运行时,采用LM踏面车轮配合1/20轨底坡钢轨效果最佳;在满足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一系悬挂刚度有利于减缓车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