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通过对昆明地区典型车站站台公共区及轨行区排烟系统方案的现场试验研究,得到关于昆明地区采用不 封闭式站台门制式的站台层排烟及车站轨行区排烟的数据。结果表明,采用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纵向通风形式替代 传统的车站轨行区半横向通风形式,同时配合车站站台公共区排烟系统的联动运行,同样可满足地下车站站台公 共区及轨行区的排烟需求,通过设计方案及系统模式优化在工程实际中运用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地铁工程中通常采用的全高不封闭站台门和封闭站台门以及封闭-非封闭转换式等三种站台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乌鲁木齐地铁某地下车站为例,基于气候特点等工程实际情况,对不同站台门方案,从其对应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初投资、长期运行能耗、解决区间隧道内的新风量需求、活塞风过站泄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选,进而提出乌鲁木齐地铁站台门采用全高非封闭站台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济南地区的气象条件、地铁运行模式、客流量等特点,研究可调通风型站台门系统在济南地铁中的适用性.以地铁R1线地下车站为例,通过使用计算软件STESS对地下车站隧道内热环境进行模拟计算,并采用年值法对可调通风型站台门系统、集成闭式系统、站台门系统、安全门系统等4种系统的空调制式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地铁采用可调通风型站台门系统,可以满足设计规范中对区间隧道内空气温度的要求,并能降低系统运行能耗,节约运行费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正在大规模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节能工作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全高站台门地铁车站为例,采用基于理论分析和STESS模拟的环控系统负荷计算模型,对其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定量给出客流量、全高站台门气密性、隧道温度、站厅站台控制温度、机械新风量对最热月环控系统冷负荷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典型工况下,全高站台门地铁车站人员负荷、渗风负荷和日稳定负荷分别占环控系统最热月冷负荷的26%~29%,29%~33%和41%~42%。研究发现地铁车站的主要节能潜力在于全高站台门气密性和站厅、站台温度的合理控制。对于全高站台门当量缝隙宽度在约束值以下的车站,增强气密性带来的节能潜力在25%以上;以站台/站厅温度26℃/27℃为基准,控制温度每增加1℃,最热月环控系统累计冷负荷降低约28%。研究结论为地铁车站环控负荷的合理控制提供参考,可对地铁车站的节能运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车站所在地周边环境条件等现状的分析,沈阳地铁1号线中央大街站决定采用侧式站台车站。车站为地下局部双层,风亭设在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内,为敞口矮风亭,并解决了排水问题,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北京地铁2号线公用无线系统的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隧道区间各种中继长度的划分,以及在隧道、车站、站台、站厅的无线覆盖方式,特殊车站、站台站厅的天线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铁的内部的空气环境,其范围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折返线、尽端线隧道等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作为地下车站机电安装工程工程的一般最基本的通风空调施工范围,则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  相似文献   

8.
以采用非全封闭站台门的北京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及其邻接区间为分析对象,采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14.5的动网格模型,模拟不同风井设置模式和设置位置,以及不同区间长度条件下,列车运行过程中地铁车站及邻接区间内空气流动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分析风井设置模式和设置位置以及区间长度对风井排风率和地面出入口进风率影响的规律,研究地铁隧道风井的优化设置。结果表明:基于计算软件Fluent14.5的动网格模型计算地铁活塞风的方法是有效的;与双风井模式相比,采用只在进站端设置活塞风井的单风井模式,并适当加大风井与站台进站端的距离,以及在区间隧道较长时增加1个风井,可以较好地利用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所产生的活塞效应,改善地铁车站内的空气环境,减少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屏蔽门系统是在全封闭屏蔽门的上方安装组合式电动风阀,并接入车站机电控制系统。当站台发生火灾时,该系统可根据火灾发生在站台端部还是站台中部,有针对性地启动不同火灾模式,既能解决传统站台排烟方案对新规范的适应性问题,也能有效解决一直以来站台中部楼扶梯口排烟困难的问题。通过各地不同类型的车站实测得出,排烟效果较为理想,可以供其他城市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安地铁风亭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风亭是连接地铁线路地下和地面部分的重要设施,其设置方式直接关系到风井对区间隧道的通风效果,决定着地下车站的空气品质,其建筑形式对城市景观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地铁风亭的外形、结构和通风效果的调研和实测,结合古城西安在建地铁线路的特点和气候特点,就如何保持风亭建筑与城市景观和谐、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风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铁车站的风亭如何与城市地面环境更好地结合和协调的问题,分别讨论地铁风亭实际建设时的3种组合形式——独立形式敞口风亭、集中形式高风亭和结合建筑物设置的高风亭。结合华南地区夏长冬短,植被四季常青的特点,从风亭造型的形态感知、与周边环境融合两个方面对风亭的景观设计进行论述,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深埋的一段地下区间和车站为研究对象,其线路和车站埋深均在50 m以上。而目前国内地铁线路埋深多为30 m以下,多个车站连续埋深大于50 m的长区段较少见,由于其活塞风道长,阻力大,对于活塞通风效果能否满足规范要求,国内缺少类似工程可供借鉴的资料。由于工程中地面风亭设置难度大,深埋风井投资大以及长风井活塞效应减弱等因素,仅增加活塞风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因此,设计应该在满足活塞通风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优化通风配置,减少土建投资和规划协调的难度。对此段隧道的通风配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活塞通风的效果,验证通风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在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广泛利用,对于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效果值 得深入研究。以重庆地铁 1 号线沙坪坝站为原型,通过搭建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实验台,模拟运行公共区内多 个典型工况,对不同工况下的自然通风规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热压是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之一, 且出入口之间的高差对其影响有限;自然通风的路径主要由出入口通道—站厅层—出入口通道组成,流经站台层 的规模较小;同时适度增加出入口数量,可以增加自然通风量,有效促进自然通风的效能。根据测试结果提出相 应的设计和运行建议,为非空调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风节能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的可行性,在某地铁车站现场进行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试验,并与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站台大系统排烟模式进行试验对比,综合比较各种排烟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车站,各楼扶梯口风速均大于1.5 m/s,站台烟气排除效率高,无需开启屏蔽门排烟,满足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可适用于各种车站形式。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车站存在楼扶梯口部风速低于1.5 m/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北疆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风力强劲频繁、降雨量稀少不均匀,存在瞬时洪水及风沙、风蚀、风吹雪等特殊不良地质现象,针对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质特征,结合红柳河至淖毛湖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设计实例,提出铁路站场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根据上述不良地质形成的铁路病害成因及规律,在站址选择、站型、站场路基及车站房屋等方面,提出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铁路站场的特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风区车站停留车辆在大风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顺、逆坡风作用下车辆临界溜逸状态计算模型,据此计算出不同风区各车站在车辆不发生溜逸所需的最少手制动车辆数。  相似文献   

17.
某地铁站运营过渡期间,通过对区间隧道通风方案及区间事故工况模拟计算,对比第三方检测单位现场实测区间事故工况下的最小风速,可以得出车站1-车站2区间事故工况下,最小实测风速出现在车站3轨行区位置,与模拟计算位置基本一致,为以后地铁线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的通风空调工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风亭、冷却塔等对声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工程设计中应注意准确理解相关名词概念。《地铁设计规范》中明确的噪声防护距离是以常规设备为前提的,但必要时可采用低噪声设备或降噪措施来满足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评价中的噪声限值均是等效连续A声级。合成A声级采用的计算公式在首次使用前应进行验证。在背景噪声超标的情况下,应加大对风亭、冷却塔的消声降噪程度。在设计中还应充分重视冷却塔的选址以及准确识别声环境类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