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内燃机车多功能油耗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提出了一种内燃机车柴油机在线检测油耗的装置,该设备可在线测量油耗的同时,对柴油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综合评价,并为司机更合理地操纵机车提供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室工作环境卫生学状况,采用现场测试高速动车组司机室的工作环境并与既有线动车组司机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客运专线高速和既有线动车组司机室卫生学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室各项理化指标均合格,建议关注高速运行时动车组司机室内的噪声状况并动态监护司机的听觉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司机室和车厢环境中电磁场强以及空气质量品质状况。方法现场测试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卫生学状况,并与既有线空调客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速动车组与既有线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空气内物理与化学卫生学指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与既有旅客空调客车比较,动车组运行时车厢及司机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品质优于普通旅客列车。  相似文献   

4.
以列车牵引计算专家知识,优秀司机的操纵经验,行车线路纵断面,列车编组及机车,车辆的特性数据等为基础,将机车运行监控装置的数据处理,列车牵引计算,列车动力学分析及优化操纵等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了机车司机操纵评价软件的设计和制作,该评价系统功能强大完善,易学实用,可对司机操纵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张志英 《资厂科技》1995,(2):20-25,4
机车司机室是机车的控制中心,这旨机车的特定生产环境。本文从机车司机室的结构、安全、造型、司机室内部色彩、采光、仪表控制器的布置、座椅的设置,隔声和和人造气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机车司机室设计中的有关问题;指出了在机车司机室设计中要根据“人(员)-机(车)-环(境)”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机车司机室成为一个安全舒适,操纵方便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6.
高速列车司机室是整个列车运行的控制中枢,舒适的热环境可有效保证司机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本文利用Airpak三维软件对某型高速列车司机室内夏季和冬季极端工况下的热环境进行仿真计算,对司机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夏季极端工况(室外温度35℃)下,司机头部温度偏高,头部PMV值偏大,人体感觉偏热;冬季极端工况(室外温度-20℃)下,热环境参数指标满足热舒适性要求。在不改变原有送风系统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对司机室空调送风口的风量分配以及送风角度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司机室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高速列车和现代化机车技术要求有相应的司机培训方法。由于铁路国际联运业务的增加,对列车和机车司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奥地利联邦铁路沃尔特培训中心装备了一套模拟操纵器,以便提高司机培训水平。由于这种培训方法非常真实,可以反映线路运行中的各种情况,既接近实际而以没有危险,且随时都可以训练。  相似文献   

8.
重点介绍了某型内燃机车司机室钢结构、设备以及综合舒适性的设计理念。司机室钢结构的设计不仅满足其承载与保护司乘人员安全的强度要求,还具有外形简洁美观、内部空间宽敞等特点。综合舒适性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为司乘人员营造出良好、舒适的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9.
高速列车车体端部吸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列车速度高、动能大的特点,设计了车体被动安全防护的特殊端部吸能结构,并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研究高速列车头车司机室端两级吸能装置以及车体尾端弱刚度结构的耐碰撞性能,重点考察其与刚性强撞击时的界面力、变形以及能量吸收能力。计算结果表明两级吸能装置变形有序,具备约3.4 MJ的能量吸收能力,可有效保护司机室结构;车体尾端弱刚度区具备6.5 MJ的能量吸收能力,可有效保护乘客区结构的安全。将上述结构应用在某型高速动车组车体并按照欧标EN15227进行36 km/h对撞工况的验证,司机室头部吸能结构变形合理,列车未发生爬车现象,司机室及客室结构完整,头车平均加速度为4.4g,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北车 《铁道知识》2009,(3):18-19
机车总体结构与技术设备 HXD2机车采用2(BO~BO)轴式,由双节机车联挂组成,每节机车具有单端司机室,后端采用橡胶风挡及渡板衔接.从结构上分.HXD2型电力机车设备布置大致可分为司机室设备布置、机械间设备布置,车顶设备布置、车端设备布置和车下设备布置等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试验分析了电力机车司机室噪声源的噪声特性和司机室各墙体的隔声性能。基于声源声功率的等效原理,将室外声源声功率级等效转换到室内声源声功率级,基于现有隔声设计的基本公式,对电力机车司机室内受声点的噪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轮轨噪声、机械间设备噪声和司机室内空调、暖风机噪声是司机室噪声的主要来源;由于机械间内产生了足够的混响声,机械间内受声点声压级的大小与声源到受声点的距离无关;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预测方法能为电力机车司机室早期的声学设计和改进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270km/h高速动力车司机室流线型活动侧窗进行了研究。侧窗采用三维建模,轮廓线/面用NURBS曲线/曲面描述,提出了可行的机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干涉检验。此种新型侧窗可减小高速动力车外形设计难度,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增强司机室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13.
从司机室操纵台,前墙,左、右侧墙和后墙的设备布置等方面介绍了干线电力机车司机室规范化设计和规范化设备布置情况,同时介绍了司机室规范化设计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蠕变时效成形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工艺装备及应用案例。依托高速列车司机室前端结构,通过建模仿真分析优化了蠕变时效成形工艺及模具,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蠕变时效工艺可大幅减少蒙皮分块数量,减少焊接热输入量,控制残余应力水平,表面质量良好,成形精度高。对比传统的轨道客车司机室蒙皮生产工艺,蠕变时效工艺在减少材料损伤、改善材料综合性能、提升组装效率、提高结构完整性方面具有潜在技术优势,在轨道客车领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声品质客观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速列车在不同运行速度下司机室、客室的内部噪声分别进行了现场测试.使用线性声压级、A声级和特征响度分析了速度为330km/h时车内噪声的频谱特性,确定其显著频率范围.基于心理声学声品质参量即响度、尖锐度、粗糙度和抖动强度,对车内噪声进行声品质客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特征响度分析车内噪声能更准确地反映引起人耳响度感觉变化的频率成分.随着速度不断提高,各测点位置的响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头车的司机室,这可能与头车受到更显著的气动作用有关.通过车内声品质响度分析和评价,发现车内噪声环境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满足人类听觉舒适性的要求,特别是司机室和客室心盘位置,应对其采取相应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电力机车司机室人机界面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对电力机车司机室操纵以及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功能性臂长的测定和仿真,界定司机的最大作业范围和最舒适的作业区域,并运用相似结构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司机操纵可靠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人为可靠性理论,结合乘务工作,对影响司机操纵可靠性的生理与环境因素和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司机人为失误分析,探讨提高司机操纵可靠性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SS4型电力机车的调压系统和控制方式与SS1型电力机车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对司机控制器与辅助(调车)司机控制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设计、制造的司机控制器与辅助司机控制器通过SS4型机车的试验、试运,基本上满足了SS4型电力机车操纵控制的要求。 SS4型电力机车每端司机室内,正司机台上安装了一台司机控制器,司机室左侧墙上安  相似文献   

19.
以高速列车司机室及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司机室进行三维湍流流场数值计算,计算中将人体视为热源体,考虑车体传热作用。计算得到司机室温度场和速度场的详细信息,分析环境温度、人体热源对车内环境的影响,以及车内温度场、速度场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单司机值乘安全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单司机作业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以作业安全可靠性为目标层,以感知、信启、处理和操控为准则层,以视觉、听觉、信息前馈处理、模板处理、推理分析、肢体操纵和工种协同为指标层的单司机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事故分类统计数据,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给出准则层、指标层的权重系数确定方法。在确定司机各单项生理、心理功能模块有效度测算的基础上,给出各指标评测值的计算方法。运用空间向量泛数对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值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偏导计算求得各指标弹性因子,用以反映各指标对作业安全性的影响度。以实际检测数据为例进行评测,结果表明:单司机值乘安全指数呈凹函数分布;生理指标安全弹性因子较为稳定,心理指标安全弹性因子的变化率较大且与作业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