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市场上已有较多应用成熟、稳定的车牌识别算法,但是大部分需要在单一背景环境下,否则识别效果不佳,所以存在复杂环境下(如光照不均、大角度、多车牌、亮度低等)车牌定位与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复杂环境下多车牌识别算法来应对此问题,采取了SVM模型定位车牌、外部轮廓和外接矩形法分隔字符、BP神经网络法识别字符。其中,对非连续性字符(如中文字符)分隔提出改进算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大规模用户交通方式问题,多维度分析出行方式特征,提出结合主动学习和Tri-training的半监督支持向量机算法。以手机信令出行链为基础,将出行特征划分为距离、时间、速度、出行者属性等四类,并进一步研究多维度特征及其计算方法 ,基于有向无环图设计一种结合主动学习与基于Tri-training的半监督多分类支持向量机。运用HY市手机信令数据构建样本集并训练该分类器,与多种监督学习分类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主动学习构造的富含信息的已标记样本集可以减少半监督学习的迭代次数,Tri-training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可以通过大量未标记样本提升分类器准确率,结合主动学习与Tri-training半监督支持向量机算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手机信令数据出行链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货物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GPS采集手段的日益丰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对海量GPS数据获取、挖掘和研究成为可能。以物流车辆GPS数据为研究基础,设计了数据的预处理算法,选取基于平均行程速度的探索性方法为出行划分算法,挖掘城市间物流车辆的出行特征和规律。通过对实时采集的车辆出行数据进行分析并决策,为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网络管理系统》中车牌与称重数据的匹配算法基础上,阐述了算法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基于C++语言的主要实现代码,为解决高速车辆检测系统中不同检测设备的数据匹配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个体出行行为特征分析一直以来是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领域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人工调查由于受主观回忆较多、调查成本较高等因素的限制,数据结果的准确度往往较低,无法支撑精细化的规划设计任务。智能手机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成熟发展带来了海量手机数据,这为探究个体出行活动规律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本文综述已有基于手机数据分析个体出行行为特征的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待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从完善已有个体出行信息采集内容、探索基于精细化数据的模型改进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反应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为交通规划等领域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子车牌的推广和实施对实现城市交通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减少拥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为解决电子车牌数据的采集精度和数据的传输效率问题,对电子车牌的数据采集端提出了优化的采集模型;结合电子车牌系统和电子车牌感应器形成的无线传感网,构建电子车牌与交通感应网的协同环境;综合考虑网络的计算能力、传输效率,将边缘计算概念引入到协同环境构建中,加入边缘计算节点和边缘数据中心,构建了多层次的协同环境体系架构并设计了工作流程,为电子车牌大规模应用研究及相关系统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车牌定位技术是车牌识别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据汽车牌照二值化后的纹理特征和车牌内部字符间隔变换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值化纹理特征和投影法相结合的车牌定位和分割方法.经实验证明这种方法简单、可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客流量与日剧增,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安全风险特性,提出了系统识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的相关定性、定量方法与技术流程,并基于运营调度日志数据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实现了关键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的定量化识别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基于车牌的数据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但数据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进行基于车牌的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已有数据处理方法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聚类思想的时间间隔获取方法,并对提取的行程时间数据进行异常判别和修复。利用相关方法计算平均行程速度,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行程速度的时变特性,得到不同天相同时段平均行程速度的稳态变化规律。通过平均行程速度与速度标准差的量化关系研究,获得一天中不同时段行程速度的波动情况,最后设计以速度阈值为判断准则的交通状态评估算法,实例分析结果与实际交通状况一致,说明算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货运车辆车联网数据中的车辆碰撞预警、疲劳预警和超速预警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G4高速公路北京和河北境内道路上的三种预警热点路段进行识别。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出三种预警数据在道路空间中不是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路段上;进一步采用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识别出三种不同预警类型下对应的热点路段。交通管理部门可根据识别出的预警热点路段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有助于缓解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货运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排放受车辆类型、车龄、燃料类型、油品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反映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本文系统梳理了反映单个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指标,并分为直接和间接指标两类,其中车辆的燃料类型、车辆大小、车龄、行驶里程、行驶速度以及车辆满足的环保排放标准等指标是间接指标,间接反映车辆的排放水平。车辆实时尾气排放检测结果是直接指标,能够直接反映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反映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指标研究是车辆污染物排放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也是机动车污染减排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避障路径规划是智能车技术的关键部分,对智能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正确的选择规划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初步选定人工势场法规划路径,仿真得知传统人工势场法规划出的路径存在局部最优、碰撞及达不到目标点的问题。因此提出改进人工势场法,通过改变势场函数和设定初始条件来解决此问题。最后,为了规划出能够同时避开静态和动态障碍物且能到达目标点的理想路径,在改进人工势场法中加入速度元素,经过仿真,证明了基于速度的改进人工势场法在智能车避障路径规划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轻型车国Ⅵ排放测试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Ⅵ法规(申报稿)及WLTP法规变化点的研究和对国Ⅴ阶段排放测试系统设计经验的总结,并结合目前排放试验系统的普遍现状,探讨了国Ⅵ阶段排放测试系统的技术方案,并进一步结合现有排放试验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可行的升级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张文标  李华明 《西部交通科技》2010,(12):112-115,154
文章从崇左市非法营运微型车辆的实际情况入手,阐述了发展农村客运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将非法营运微型车辆纳入行业管理的具体措施,并针对微型车辆纳入行业管理的扶持政策,探讨了加强农村微型客运车辆营运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D*Lite算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增量搜索算法,适合于动态环境下的路径规划。文章基于D*Lite算法的原理,对该算法的性能及应用于车辆路径规划的适用性进行改进,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试验和算法评价验证了改进的D*Lite算法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规划路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使役条件下,在不同坡度、路面道路条件,不同充放电时间、制动次数、轮胎胎压、载重量等使用情况对二轮电动车电池的单次耐用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造成电机输出功率增加,放电电流增大的外部条件均会造成蓄电池容量减少,研究结果可指导二轮电动车车主合理科学使用二轮电动车。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底,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该标准中,Ⅰ型试验采用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程序,全面加严了试验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试验循环、试验加载、车辆性能和驾驶方式,简要介绍国六阶段Ⅰ型试验与目前现行的第五阶段Ⅰ型试验存在的不同之处。针对各种变化,采用试验验证的方法,提出国六Ⅰ型试验对车辆动力性及转鼓驾驶性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铰接列车制动时因半挂牵引车车轮先于半挂车车轮抱死而产生"折叠"、"挂车冲击牵引车"等现象,分析了我国GB 21861-2014、GB 18565-2016等制动性能台试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盟ISO21069.1和ECER13的标准规定,研究了一点法和两点法的计算原理,阐述了半挂牵引车与半挂车的制动强度与管路压力关系要求、制动响应时间要求等铰接列车制动协调性评价方法,为我国铰接列车制动性能台试检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可以在电池电量耗尽后通过外接电网获取能量,其电池电量更加充足、纯电动续驶里程更长。为了充分发挥PHEV这一优势,本文提出了基于驾驶员选择行驶模式的控制策略,通过驾驶员选择行驶模式的方式将驾驶员作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了人-车-路闭环控制的思想,以达到在各种行驶工况下合理分配电池电量的目标,实现整车最优的能量管理及控制。本文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对其工作原理以及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设计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最后在仿真平台上对设计的控制系统功能进行验证,所开展的工作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系统的开发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