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以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为例,以冻土区路基病害现场调查为依据,重点分析了路基病害与冻土类型、路基处理类型、路基高度、路基平整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路基病害随着冻土性质的变差而严重,片块石通风路基段出现病害的原因,路基高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路基病害的产生,路基病害越严重,路基平整度(RQI)指数离散性越大,最后提出了冻土区路基病害处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基于冻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和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形成原因。从冻土地区路基结构一般性设计原则出发,探讨了热棒路基、隔热层路基、通风管路基、片块石路基、遮阳板路基、宽幅通风路基等特殊路基处理方法的适应性与优缺点,并提出冻土地区特殊路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路实体温度场观测是分析冻土路基温度场的基础,是温度场分析中必须履行的研究程序。本文为分析多年冻土区水泥混凝土路面下冻土路基的温度场情况,在G214国道重点选取了一个典型冻土断面(属连续多年冻土地区湿润型亚区),并布设温度观测装置,定期观测路基下冻土的温度场,最后进行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年冻土区修筑公路等建筑物后,改变了多年冻土地表的冻土水热条件,造成多年冻土融化,路基失稳,导致一系列的公路病害。片、块石利用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和热屏蔽特性,有利于保护冻土,保持路基稳定性。片、块石路基有效改善了多年冻土区路基下热状况,是一种有效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路基路面工程施工特点,从绿色公路施工设计角度出发,对路基路面工程施工设计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常见路基路面病害问题;其次,分析路基路面工程绿色公路施工设计要求;最后,从防护工程设计、路基土石方工程设计、排水工程设计、垫层设计、面层设计等方面提出路基路面工程绿色公路施工设计要点,以期在保证路基路面施工质量、降低病害发生率的同时,更好地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公路路基病害越来越多,公路安全关乎生命安全,也是我国交通运输正常运营的保障。现在,在路面工程施工完成后,经常会出现路面局部下陷等现象,不仅破坏了路面,而且影响了公路的使用性能。所以,本文就路基下沉的原因和如何防治路基沉陷等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共和至玉树公路沿线风积沙、积雪、连续多年冻土等不良地质路段较多,对公路危害严重。特别是鄂拉山至雁口山段,分布有富冰、饱冰冻土、含土冰层等各种类型的多年冻土。路基沉降、路面开裂、坑槽、翻浆等道路病害严重,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因而公路设计方案是共玉公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格茫公路地处重盐溃土地区,由于盐渍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该地区的公路经常发生翻浆等病害,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公路养护的正常运行.通过工程实践对盐渍土地区路基、路面、土工布施工及路基特殊处理等工艺进行分析,从施工方面有效控制盐渍土地区公路的施工质量,防止和减少翻浆等病害的发生,提高盐渍土地区道路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沉陷是公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造成沉陷原因是因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局部路面沉陷,如果出现路面沉陷会影响行车安全及公路美观,必须采取有效的维修方法,以确保路面行车畅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路行业的迅速发展,早期修建的国道、省道等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公路病害整治成为当今的重要工程。本文对路基病害、路面病害进行分类,路基病害包括路肩不洁、路肩损坏、边坡坍塌、水毁冲沟、路缘石缺损、路基沉降和排水系统淤塞;沥青路面病害包括龟裂、裂缝(块状、纵向、横向)、坑槽、松散、路面沉陷、车辙、拥抱和泛油等。对不同的病害类型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升温致使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热稳定性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以试验路为模型,通过建立路基非稳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多年冻土区通风管管径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变化特征,为保证路基热稳定性及保护冻土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道路改扩建高峰期,路基拓宽、新老路基结合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本项目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路基拓宽工程的技术特征和工程问题、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特点、计算方法及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拓宽路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原理、方法和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计算方法,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路路面冷再生翻新技术充分利用旧路破拆材料,处理和避免了旧路破拆垃圾,也一定程度节省了新料的投入,符合节能环保公路建设理念。但旧料冷再生利用,必须以新路面基本技术性能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本文基于JTGD50-2017规范,参考国内公路沥青路面的毁损病害多发状态与冷再生复合料的基本性能功效,对公路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开展结构设计分析研究,探讨了三种路面厚度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国道322线全州-桂林段的路面破损状况、结构承载力、行驶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建立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评价模型,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该线路路面改造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适用完善是北欧公路的鲜明特点。本文介绍了北欧公路在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遂、交通工程及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结合我国公路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对青藏公路车辆运行速度、车辆组成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车辆组成、不同路段速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车辆组成下的运行速度模型,并结合交通事故数据,提出了确保交通安全的常年冻土区公路运行速度值。该运行速度模型的应用研究,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勾勒了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线图"。而在公路建设领域,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路面类型大多为沥青路面,沥青路面在新建、改扩建中所面临的能耗巨大、污染严重、旧料回收等环保问题日渐凸显,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将传统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与低碳、节能等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综合分析,阐明了其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环保问题,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环保沥青的发展态势进行界定,提出了环保沥青材料在不同内外部环境下发展的应对举措,梳理思考了基于传统工法下几种环保沥青路面的发展路线,借以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公路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公路路面沥青综合表面处治试验路段性能指标检测,确定使用构造深度和饱和度评价公路路面沥青综合表面处治的使用性能,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路路面沥青综合表面处治层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压实是影响沥青路面耐用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桂林灵川一三塘高速公路A标段沥青路面施工的实际情况,探讨沥青路面的压实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和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surf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lthough considerable work has been done in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highway system, there is still much that remains unknow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ther and highway system performance. 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findings from some of the major efforts in this area. The review of existing studies found consistent patterns that adverse weather reduces traffic speed and increases crash frequencies, while fatal crashes are decreased. A table is then presented which estimates the change in crash frequency and vehicle travel speed resulting from various winter weather conditions,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earlier work. To estimate the safety and speed adjustment factors of compacted snow, a severity index is also developed. Recognizing the lack of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which could help to address some of the gaps which currently exist.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but are no limited to: quantification of the dynamic lay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vement fric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ynamic laye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avement friction on vehicle speed, and evaluation of safety effects of weather conditions above the pa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