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保障辅助驾驶模式下汽车具备良好的制动减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体现驾驶员制动特点的辅助制动系统,该系统以两车的相对速度和车间距离为网络输入,以汽车制动力为网络输出.利用驾驶员在不同车况下的合理而充足的制动数据对网络参数进行离线训练,优化网络权值,建立了体现驾驶员制动特点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模型.进而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汽车动力学模型与基于滑移率的ABS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汽车辅助制动系统能很好地起到减速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建立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的控制器模型,并且给出了相关参数的辨识方法.以货物列车为仿真对象,采用带有动量因子的BP反向传播算法对整个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算法能够满足列车制动控制的安全性、准确性及舒适性的要求,将其运用于列车制动控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基于滑移率的ABS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11自由度的汽车急转制动仿真模型。提出了一种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算法,并采用了Bang-Bang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分别对汽车ABS进行了仿真,其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比Bang-Bang控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防抱制动系统控制方式。针对简化的汽车纵向双轮模型,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讨论了模糊 PID控制切换参数的选取,并具体介绍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仿真对比试验验证了模糊PID控制性能优于单一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  相似文献   

5.
整车转弯制动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弯制动是汽车行驶中的常见工况。为了研究在该工况下对汽车控制时的各项性能,建立了整车非线性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样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制动性能;利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技术,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的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对前轮转向和悬架采取联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糊PID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改进汽车的行驶性能。  相似文献   

6.
车辆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速度耦合关系,造成两个系统之间的性能相互影响,使得车辆在转向制动这一工况成了汽车最危险的工况之一。本文结合实际车辆参数建立转向系统的二自由度模型和制动系统的单车轮模型,针对车辆转向制动工况设计了模糊解耦控制器,实现了车辆的转向与制动同时控制。经验证含有模糊解耦控制的车辆转向制动系统具有很好的动态控制效果,并且有很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线控电液制动系统建立了单轮车辆模型,研制了一种新的状态观测器对车速进行估算,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实用.采用切换增益模糊调节的滑模控制算法对非线性时变的车辆实施基于最佳滑移率的制动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结果和验证试验都表明在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应用该算法是可行、有效的,在该算法的控制下汽车可获得比一般滑模控制更好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的作用是确保汽车制动时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可靠性,但是目前仍存在非线性、时变性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为保证汽车制动行驶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实现各工况下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优化控制,以影响整车稳定的变量滑移率为研究对象,分析所设计策略的控制效果。搭建汽车动力学模型、制动系统模型、轮胎模型和滑移率模型等主要模型,设计基于滑移率的ABS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ABS制动过程和基于模糊PID控制的ABS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对比研究最佳滑移率、载荷、水泥-冰对接路面、扰动等对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以及滑移率等动态性征反映的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反映的制动性能的影响。最后,将自抗扰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装配于试验车辆的ABS,进行水泥路面和冰-水泥对接路面制动过程的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的ABS制动的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更短、制动效果更优,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和滑移率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等方面均更佳;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证明了仿真模型及其仿真结果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王国业  刘昭度  崔海峰  吴利军 《汽车工程》2006,28(11):985-988,996
提出了汽车ABS弯道制动的阶梯控制模型,在不同附着性能的路面上对该控制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并与其它滑移率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该控制模型显著改善了汽车ABS弯道制动的制动性能,提高了汽车弯道制动的稳定性和保证了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10.
制动系是汽车的安全部件。汽车工业的发展使人们对汽车制动性能的要求愈来愈高,制动系的发展就是制动性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制动性能要求的过程。本文论述了轿车制动系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11.
汽车的制动性能关系剑汽车安全行驶性能。ABS防抱死系统的应用是汽车安全性方面最重要的技术进展。通过对装备ABS汽车与普通汽车制动距离的计算比较分析发现,在湿滑的道路上突然制动,ABS系统可以使驾驶员能够保持车辆行驶平稳,在较短的距离内将汽车刹住。但在不湿滑的路面上,缩短刹车距离的范同值比较小。而在冰雪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没有装备ABS的汽车在湿路面或冻路面上制动时,制动距离会过长且不能猛烈转向。而装备ABS系统的汽车也是如此,因为尽管ABS能提供附加的制动控制和转向控制,但它不能解决这样一个客观的物理事实:那就是在较滑的路面上,可利用的牵引力很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制动过程的车辆动力学特性,建立了车辆系统模型和ABS控制器模型.遵循"V模式"开发流程,在Matlab/Simulink和dSPACE开发环境下实现了汽车ABS控制系统的快速样件制造和硬件在环仿真.  相似文献   

13.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可以控制汽车制动时的滑移程度,防止车轮抱死拖滑,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操纵稳定性。文章介绍了ABS的基本功能和控制原理,阐述了目前ABS所采用的控制技术及发展方向。指出随着车速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基于车轮滑移率的各种控制算法将被广泛重视和采用;将各种控制算法结合起来是ABS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AMESim与Simulink/Stateflow的汽车ABS联合仿真模型,模仿了4独立通道制动系统的整车模型在低附着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过程.AMESim与Simulink/Stateflow联合建模构成的4轮整车制动模型可以考虑更多因素对汽车实际运行工况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的模拟真实的制动工况,缩短制动距离与节约制动时间,且易于变更参数以缩短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5.
李Reng  石晓明 《汽车工程》1996,18(5):290-296
本文分析了汽车车轮制动瞬态动力学,结合精确的15自由度空间刚体动力学模型,定量地分析了车轮抱死松开所获得的加减速度值,并为防抱制动提供了准确的加减速度阈值,同时考虑到防抱制动系统本身装置的特性,提出了最佳又符合实际的制动矩控制参数,使用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为电子防抱制动系统的研究提供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并开发了汽车电子防抱制动系统模型(HVOSM-ABS)及模拟程序,该程序具有16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汽车ABS参考车速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中参考车速的多种确定方法.在分析了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法,并利用该方法进行了首次制动循环和常规制动循环参考车速的计算.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综合法确定的参考车速与车速仪测得的实际车速之间的偏差最大值为4.53 km/h.均差为0.35 km/h,从而验证了采用该综合法确定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中参考车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Moder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employ electric braking to recuperate energy during deceleration. However, currently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 functionality is delivered solely by friction brakes. Hence regenerative braking is typically deactivated at a low deceleration threshold in case high slip develops at the wheels and ABS activation is required. If blending of friction and electric braking can be achieved during ABS events, there would be no need to impose conservative thresholds for deactivation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and the recuperation capacity of the vehicle would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electric actuators are typically significantly faster responding and would deliver better control of wheel slip than friction brakes.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 control strategy for ABS on a fully electric vehicle with each wheel independently driven by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friction brake independently applied at each wheel. In particular we develop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and enforcement of critical control and state constraints. The capability for real-tim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controllers is assessed and their performance is validated in high fidelity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8.
When braking on wet roads,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 control can be triggered because the available brake torque is not sufficient. When the ABS system is active,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the regenerative brake is switched off to safeguard the normal ABS function. When the ABS control is terminated, it would be favorable to reactivate the regenerative brake. However, recurring cycles from ABS to motor regenerative braking could occur. This condition is felt to be unpleasant by the driver and has adverse effects on driving stability. In this paper, a novel hybrid antiskid braking system using fuzzy logic is proposed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that has a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operatively connected to an electric traction motor and a separate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 This control strategy and the method for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enerative and hydraulic braking are developed. The motor 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ler is designed. Control of regenerative and hydraulic braking force distribution is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vehicle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fuel economy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and method are effective and robust.  相似文献   

19.
对装有ABS汽车的制动过程进行分析;依据根据功能原理,建立了制动距离的计算数学模型,用该模型推导了ABS汽车在平路和坡道上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表明汽车制动距离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该公式可以应用于汽车制动性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