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轻盈换挡同步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器在汽车换挡过程中可减小换挡冲击和噪声,使换挡平顺。文章以汽车变速器同步换挡力基本方程为出发点,研究了各参数对换挡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步器优化设计思路:通过相对简单的结构优化,自发产生同步辅助力,使得在角速度同步初始阶段同步两端角速度差降低,有效减小了换挡力。对优化结构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证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同步器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电动汽车用某同轴式两挡电驱动桥换挡过程和换挡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冲击度约束下驱动电机清扭矩和恢复扭矩的控制方法、驱动电机"重叠同步调速"控制方法以及换挡电机三闭环分段控制方法。基于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电驱动桥换挡控制仿真模型,并与Simulink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制定的控制策略与对照组控制策略相比,缩短了换挡时间,降低了换挡冲击,有效地改善了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前锁环式同步器对称结构的花键啮合齿存在换挡二次冲击问题,即在同步器同步结束滑套与结合齿圈啮合时会产生过大的换挡冲击,在变速器上反映出挂档有顿挫、卡滞等不顺畅感觉,造成换挡舒适性降低,增加了司机驾驶换挡强度。并且锁环式同步器二次冲击较大会产生噪音,影响变速器的整体性能。本文是在锁环式同步器的基础上,改变锁环式同步器滑套、同步环、结合齿圈的花键啮合齿,将花键两侧的啮合齿面设计成不对称结构,并根据同步器在变速器中使用的情况,考虑工作原理将不对称度适当增加,在不影响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可显著提高锁止可靠性,保证同步器具有的同步传扭功能。另外在啮合齿与倒锥齿连接位置增加过渡圆角或倒角,这为换挡力的逐步过渡提供了结构基础,可保证换挡的平稳顺畅。  相似文献   

4.
针对同步器在换挡过程中的二次冲击问题,运用ADAMS仿真软件,对其进行动态仿真,揭示了花键齿端锁止角和棱线角等设计参数对同步器齿套质心位置和同步结束时刻,以至二次冲击力峰值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满足评价指标的花键齿端最佳设计参数组合,达到了降低二次冲击力峰值,改善汽车变速器换挡平顺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理论上锁止比1,同步器齿套与同步环可以锁住,传递换挡力。如果未锁住,则齿套在未同步情况下,直接穿过同步环,从而打齿。因而加大锁止比,即加大锁止角β,相当于加大了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重型载货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对同步器同步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从整车运动学及变速箱动力学角度对车辆换挡过程进行分析,推导出通用性强的换挡同步数学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分析比较,验证了模型具有代表性,从而可以预测各个参数对换挡过程影响,为换挡参数改进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参考ZF-BK型同步器实际尺寸参数,在PRO/E中建立了同步器三维模型,导入ADAMS中建立了仿真同步器工作过程的虚拟样机,实现了同步器工作的同步与锁止功能,同步时间与理论计算值一致。分析了接合套与接合齿圈啮合齿接触位置、换挡力和摩擦锥面摩擦因数大小对同步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通过对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分析,采用电磁阀控制换挡离合器接合分离的方法,基于Simulink建立了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模型,包括电磁阀工作逻辑控制和开闭合曲线控制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换挡过程中电磁阀控制规律的变化对换挡冲击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开发方向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设计了基于dSPACE的自动变速器快速控制原型试验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能够减小换挡冲击度,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9.
某乘用车配置的自动变速器,其换挡摇臂仅有P挡和非P挡两个物理位置,其他挡位(R/N/D)通过换挡器本体的电信号发出,从整个换挡系统来看,P挡与R挡之间的切换力不仅包含换挡器本体P挡与R挡切换力,还包含变速器P挡与非P挡之间的切换力,而R/N/D之间的挡位切换力仅由换挡器本体提供,换挡器本体换挡力的产生主要由螺旋弹簧和齿形板的配合实现,换挡器换挡力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变速箱P挡和非P挡切换带来的影响,而且要考虑与R/N/D之间切换时主观感受的衔接,本文旨在说明换挡器本体换挡力是如何实现与变速器换挡力进行匹配,以及如何进行局部优化以获得良好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换挡过程中的二次冲击,提升用户体验,以降低换挡过程中输出端当量转动惯量为思路,文章设计了一款单向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新型变速器将输出轴设计成两段,并以单向离合器相连,全部前进挡齿轮安装在输出轴的前段,与中间轴上各齿轮啮合传动完成变速变扭功能。运用ADAMS仿真软件,对其换挡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分析,获得新型手动变速器换挡二次冲击曲线,通过与传统手动变速器换挡二次冲击曲线的对比,揭示了新型手动变速器在提高换挡平顺性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仿真分析探究花键齿锁止角及棱线角与换挡二次冲击的关系,通过合理选择锁止角与棱线角数值,进一步降低换挡二次冲击。  相似文献   

11.
借助ADAM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以换档力、当量转动惯量与材料动摩擦系数为设计变量,研究同步器换档性能。从齿套位移、接合齿圈角速度变化、齿套加速度及换档二次冲击等方面研究同步器换档过程,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同步时间及换档二次冲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减小同步时间易引起较大的二次冲击峰值,各设计变量最优值均须综合同步时间与二次冲击的影响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12.
AMT换挡冲击产生机理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研究了自动机械变速器(AMT)在换挡时同步器未起作用而产生冲击的问题,分析了产生换挡冲击的机理并确定了换挡执行机构的最优运动速度.据此,提出了消除冲击的换挡控制方法,并在某载货车的变速器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车辆在换挡过程中产生冲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换挡机械手连杆弹性变形对换挡位移和速度的影响,本文中进行了驾驶机器人换挡机械手刚柔耦合运动分析。首先在分析换挡机械手运动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换挡机械手运动学模型,推导了换挡机械手运动学方程,通过运动学方程求逆得到了选挡和挂挡电机轴的位移。然后分别建立了换挡机械手的多刚体模型和刚柔耦合模型,并将选挡和挂挡电机轴的位移作为输入,进行换挡机械手两种模型运动学对比仿真,以分析换挡机械手运动轨迹和换挡误差。最后进行整车换挡位移和速度的仿真和试验,结果两者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汽车冲击度和离合器滑摩功能够满足换挡品质的要求,文章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汽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建立其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并针对变速器直线型换挡过程中冲击度和滑摩功难以同时达到最优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离合器油压值进行优化控制,获得油压-时间的最优控制曲线,将优化后的控制曲线代入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冲击度和滑摩功均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旨在分析换挡电磁阀的性能对自动变速器换挡平顺性的影响。通过对某大功率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电磁阀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的分析,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研究了主油压、电磁阀电磁力、节流孔直径及阀芯质量等因素对离合器油压的影响,并将蓄能器引入到离合器油路系统中。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看出,在离合器油路系统中加入蓄能器可以有效地减小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压力波动,以降低换挡冲击,从而提高换挡平顺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系统在试验过程中产生换挡冲击、同步器异常磨损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换挡工作过程及机理,提出了消除换挡冲击的控制方法并实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换挡冲击并延长同步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某重型车辆为研究对象,对同步器的过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从整车运动学及变速箱动力学角度对车辆换挡过程进行了分析,推导出通用性强的换挡同步数学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比较,验证了模型具有代表性,从而预测各个参数对换挡过程的影响,为换挡参数改进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换挡操纵性能是评价汽车行驶优越性和平顺性的重要指标,换挡过程中的换挡力是换挡操纵性能的一项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对轿车换挡性能进行分析,分解换挡操纵性能的各种因素,得到影响换挡力性能的主要原因。并对影响换挡力性能的变速箱和换挡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优化改进,将优化前后的零部件进行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优化措施的有效性。为汽车手动换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换挡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换挡仿真模型,提出了利用ISG电机与电子节气门协调控制动力源转速转矩的综合换挡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减少离合器滑磨功、降低换挡冲击,有效地改善了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AMT)的换挡平顺性,针对一款电动汽车无离合器两挡AMT进行详细的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采用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最优控制算法确定同步阶段的最优换挡力,进行换挡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换挡时间增幅不大的前提下,变速器输出轴转速波动峰值较未优化时降低了48.4%,基于LQR的换挡力最优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换挡冲击,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