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仁  汤沛 《汽车技术》2006,(11):28-31
介绍了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了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额定制动力矩为1400N.m的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并且在试验台上测试了该缓速器有关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车用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实践为转筒式电涡流缓速器的优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何仁  衣丰艳  何建清 《汽车工程》2004,26(2):197-200
运用电磁场理论推导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电流密度和制动力矩计算公式,这些计算公式反映了电涡流缓速器各设计参数的相互关系.可用于指导电涡流缓速器的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性能特性,研究了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在介绍电涡流缓速器结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特性与使用要求,提出了以缓速器的平均制动力矩、抗热衰退性系数、制动效能、单位质量制动效能、价格作为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的评价指标,并且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对车用缓速器的性能特性进行了加权综合评价。从所举实例看,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比较各种电涡流缓速器性能的优劣,有着直观的可比性,得出的结果正确、可信。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电涡流缓速器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优点,提出了能量回收式电涡流缓速器制动补偿策略。利用再生制动系统提供的制动力矩为电涡流缓速器在持续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矩热衰退予以补偿。以GB12676-2014政策法规为验证标准,车辆在满载情况下在7%的坡道上保持以30km/h的车速匀速行驶5km为仿真目标,对某商用车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策略使得实际产生的总制动力矩始终能满足驾驶员的制动需求,可以延缓电涡流缓速器温升,保障车辆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现有电涡流缓速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探讨,并且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电涡流缓速器。对其控制器硬件软件设计和制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该新型电涡流缓速器运用PWM(脉宽调制)控制方法,实现了结合车速和制动量判断的制动力矩的无极调节、温度电子控制、电压和过载保护等全控制功能。同时采用制动量位置传感器代替传统的压力传感器,使缓速器的特性能独立于主制动系统,不受主制动系统的制约。通过试验台和整车实地试验可以得到本缓速器的最大制动力矩达2500Nm。同时单独作用时的制动减速度可达0.77m/s^2。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去磁效应和集肤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时转子盘中磁场强度与电阻率和磁导率的关系,在分析了温度对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影响之后,得到了转子盘的温升模型,最后推导出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矩表达式,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轮边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轮边缓速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根据电磁学原理对轮边缓速器的磁路进行了简化,确定了气隙中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了轮边缓速器的制动力矩公式.并利用MATLAB将该公式计算出的制动力矩数值绘制成出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计算方法对于轮边缓速器的结构参数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车用电涡流缓速器弯道制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装有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在弯道制动过程中的运动微分方程,给出了制动时的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公式,并以实车为例对缓速器在弯道上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9.
汽车用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的发燕尾服历史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详细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实际的使用证明电涡流缓速器是一种制动力矩大、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汽车辅助制动装置。它可显著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下长坡时的平均速度、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非常适合安装在城市公交车、重型载货汽车和长途大客车等商用车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永磁式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将Nd-Fe-B永磁体简化为通电线圈。运用电磁学原理和麦克斯韦方程,分析了永磁式缓速器定子、气隙、转子鼓中的磁场分布和边界条件。使用能量法,计算出转子鼓中的感生电流(涡流)的损耗,建立了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的简化计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试验值能够较好地吻合。根据制动力矩计算模型,分析了永磁式缓速器制动力矩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的特性曲线,得出了影响制动性能的几个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和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