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托G307国道在榆林市某道路改扩建项目,通过对不同路基填筑形式进行分层预埋单点沉降计,测试各层土的分层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横向沉降量,并绘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路基填筑时的最大沉降量作用位置,研究因路基填筑不当或黄土压实不充分而引起的路基沉降问题。结果表明:沉降在初期阶段变化大,而后逐渐趋于稳定,距离路基顶面越近,沉降量越大;不同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量作用点不同,半填半挖路基最大沉降量作用在路肩处;挡土墙支护路基下部土层受挡土墙的影响,最大沉降量在路基中线处,上部土层最大值点在路肩处;“V”形冲沟填方路基,最大沉降量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在路基中线沉降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山口市温泉县G30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陡坡路基典型数值模型,研究在季节性冻土的条件下反h桩对陡坡路基抗滑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了桩间距、冻融循环次数及截面边长对陡坡路基沉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h桩排间距对沉降量的影响较大,当反h桩排间距位于6~7 m时,陡坡路基沉降量变化相对稳定;冻融循环次数对沉降量的影响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截面边长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大截面边长可以显著减小沉降量,但继续增加该参数减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陈想明 《路基工程》2023,(4):188-193
针对西北地区某客运专线铁路黄土路基CFG桩+水泥挤密桩长短桩组合复合地基地段出现的沉降病害问题,根据现场实测、勘探取样室内试验及沉降监测,分析病害出现的原因,提出桩板结构路基作为补强措施;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不同桩长、桩径及桩间距情况下的沉降变形。结果表明:桩长和桩径的增加、桩间距的缩小均能减小沉降量,但相比桩径与桩间距的变化,桩长的增加对沉降的控制效果比较明显,当桩端嵌入到砂岩硬层中时,桩板结构路基的沉降很小。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复合路基的沉降特性与预测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结合高速公路试验段的现场监测结果分析,探讨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及沉降预测方法。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粉喷桩复合地基具有工后沉降小、沉降量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在预压期粉喷桩复合路基沉降与桩身压缩性成比例;分层总和法用于预测粉喷桩路基沉降量,效果不理想;双曲线法和灰色GM(1,1)模型比较适合用于粉喷桩复合路基沉降预测。而三点法则不适宜。  相似文献   

5.
牛方杰 《路基工程》2021,(2):171-175
依托江浙地区某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板保护和板桩结构保护两种方案下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板桩结构加固保护下的沉降量(4.0 mm)明显小于大板加固保护方案的最终沉降量(11.4 mm),且板与普通路基交界处的沉降差异也明显低于后者,对铁路正常运营影响较小;提出“板桩隔离+分区注浆”预加固方案对地基和路基进行保护施工,双线隧道穿越施工均完成后,承载板的最大累计沉降值仅为6.6 mm。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区域的路基温度分布情况,从大气温度和地表温度出发,得出沿路基深度的温度分布规律;研究了影响道路路基差异性沉降的地质条件和因素,探究温度、冻土类型、路基处理方式等对差异性沉降的影响;通过研究结果汇总,提出了季节性冻土道路路基沉降的预防措施,有效抑制了沉降的产生。为今后季节性冻土道路路基沉降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佛山“一环”路基为软弱土层,地质条件差,采取了袋装砂井、水泥搅拌桩、CFG 桩和预应力管桩四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为探索该地区公路软基处理的较理想方法及其处理措施,以工后累计沉降量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工后沉降量,该路基的处理方法,宜优先考虑水泥搅拌桩,并在路面结构施工阶段采取一套补救措施,确保路面的平顺。  相似文献   

8.
水泥搅拌桩是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措施,而目前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往往依靠经验法。为了明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承载特性及沉降特性,进而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应用,基于D-P本构模型,建立桥头过渡段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桩长、桩身模量、桩间距、桩间土模量等计算参数对于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特性,并对该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某高速桥头过渡段路基优化方案,最后以验证精度后的GM(1,1)模型对试验路填筑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1.8 m≤桩间距≤2.0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显著,桩间距≤1.6 m时加固区的沉降变化趋势平缓,推荐桩间距选取范围为1.6 m~1.8 m;桩身模量和桩间土模量对承载力影响次之,随着桩身模量的增加,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逐渐减小,当桩的模量为60~120 MPa时,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相对较小;路基顶面沉降量随桩间土压缩模量增加而趋于减小;以优化后的方案铺筑试验路并进行沉降预估,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对控制差异沉降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以为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长短桩加筋路基在处治桥头差异沉降中的作用,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桥头过渡段三维模型,分析了不处治情况下桥头沉降特性,对比了等长桩和两种长短桩对沉降的影响、单一法与长短桩联合格栅法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不进行地基处理的桥头处存在较大纵坡差;长短桩能使沉降平稳过渡,利于行车;长短桩联合格栅不仅能减小沉降量,还能避免桩基路段结束处的跳车感;随路基高度的增加,道路沉降量随之增加,但不同处治方式的沉降规律不受路基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沉降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祝龙  章金钊 《公路》2000,(2):21-24
影响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因素较多,但路基稳定的主要问题是路基的总沉降变形。本文就冻土路基总的沉降进行其影响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为预报路基工程病害、进行工程改建和整治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11.
气泡混合轻质土在道路冻土地基保护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少因路基融沉引起不均匀沉降对冻土路段的破坏性影响,选择合适的材料铺设人工隔热保温层是防止冻土融化的有效技术措施。由于气泡混合轻质土导热系数小、隔热性能明显、承载能力强、使用成本低、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在总结国内外冻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试验路段自然气候特点,提出将轻质土用于冻土地基隔热保温的修筑技术,并在我国北方某一级公路试验铺筑。通过对轻质土试验段隔热效果的监测和道路使用状况跟踪观测,表明其隔热效果良好,能够较好防止公路的季节性冻胀与永久冻土地基的融沉,可应用于类似工程。  相似文献   

12.
深厚软土路基的桥头过渡路段常采用管桩复合地基处理,但经过长时间的工程应用,逐渐显露了一些工程问题。根据工程实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与现场查勘,分析了管桩复合地基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桩土差异沉降过大引起,并指出工作垫层厚度偏大、砂料褥垫层流失和设置反压护道是造成桩间土沉降偏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针对工程实例的路基病害的形成原因与状况,提出了采用袖阀管进行综合注浆处治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际工程,详细介绍了软土路基监测程序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指出软土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监测不仅可以确定路基的预压时间和路面铺筑时机,还可以指导路基的填筑速度,并评价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拓宽加载对旧路基附加沉降影响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路基拓宽工程中,新路基填筑对旧路基附加沉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取6 m厚软土地基双向4车道的两侧拓宽工程作为数值模拟原型,新路基填筑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固结间隔期的分层加载方式,通过监视旧路基坡趾下方不同深度的指定观察点,提取观察点的沉降-时间曲线,分析其加载过程的沉降特征,获取不同拓宽加载方式下旧路基下地基影响深度范围内附加沉降的变化特点及沉降完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新路堤填筑加载总量一定时,不同填筑方式引起的旧路堤附加沉降基本为定值,根据堆载高度可以确定旧路基最终沉降量;新路堤填筑方式影响旧路堤的沉降完成时间、填筑加载时间与自然固结时间相对集中时,旧路堤完成沉降所需工期较短。  相似文献   

15.
以国道109线某段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地质环境调查、理论分析及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路基冻胀、融沉变形特性的研究。分析研究得到了路基土温度场、水分场和变形场的变化规律,并评价了不同条件下路基土的冻融变形程度,分析了不同细颗粒含量和含水率变化情况下土样冻胀变形规律。研究成果为地区路基冻害治理提供了依据,对路基填料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力  刘一帆  李明宇  靳军伟  杨潇  马世举 《隧道建设》2022,42(12):2006-2014
为探究盾构直接穿切复合地基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依托郑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穿切水泥土群桩复合地基工程,对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盾构切桩全过程中地表沉降、桩顶压应力和桩间土应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在与现场试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进行补充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全过程中,加载板沉降发展规律大体分为盾构切桩前、刀盘切桩、盾体穿越残桩、盾体脱离残桩、同步注浆层填充与凝结、残桩脱离盾尾6个阶段。2)桩土应力比随着切桩施工过程先减小后增大;桩身轴力随着整个切桩过程发生变化,最终阶段轴力值相比切桩前有所增大。3)由于残桩桩长变短,桩身应力重分配比使得桩身出现2个中性点,中性点以上为正摩阻力,桩体受压;中性点以下为负摩阻力,桩体受拉。4)与最终的累计量相比,各阶段加载板沉降增幅比分别为20%(盾构切桩前)、60%(盾构切桩—注浆层凝结)、20%(盾构远离残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增幅分别为-8%、-16%、-53%、3%、25%、66%。  相似文献   

17.
软基公路一般具有较大沉降,这是软土基承受载荷能力较差导致的。较大的沉降会使道路损害严重,还会导致交通事故发,因此进行软土基沉降控制研究十分关键。文章从碎石桩作用机理和施工工艺出发,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对软土基和碎石桩处理地基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碎石桩对处理软基公路沉降有较好效果,可为今后软基公路的沉降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填石路基方案在软土地基道路施工的应用中,由于填石路基沉降量大,石料与土壤界面难以确定,影响填石路基工程量计量的准确性。该文采用了三种不同确定工程量的方法,探讨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填石路基工程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管桩加固软土路基桩土相对位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松  芮瑞  夏元友 《公路》2005,(8):280-284
管桩加固软土路基作为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路基稳定和总沉降的问题,但是桩顶平面会产生较大的桩土相对位移。对桩土相对位移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利用桩土相对位移的原型观测试验,从变形的角度研究桩土协同工作性状,同时提出了桩土相对位移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