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根据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各自的特点,探讨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总应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基层结构抗裂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基层的抗裂机理,采用多层弹性理论程序计算了不同结构类型路面内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应变,基于瞬态传热假设建立了平面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降温时路面结构内的温度应力和应变,得到了荷载与温度耦合下各结构层的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发现,当考虑车辆荷载和快速降温共同作用时,快速降温所引起的温度应力远大于标准荷载引起的荷载应力,说明快速降温的温度应力对路面的开裂起主要作用。同时,通过两种结构对比,发现采用ATB 30基层结构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温度和荷载应力应变均小于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认为,设置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是一种减少沥青混凝土路面开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计算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通常采用荷载应力公式和有限元法。通过2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于分析高等级道路的荷载应力时,二者一致性较好,但对于板体较薄的低交通量道路水泥路面结构,2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为了归纳总结出适用于低交通量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分析的表达式,必须以低交通量道路典型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重新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和改善行车水平荷载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了静载作用下各大小水平荷载作用时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对比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HMAC)设置在路面结构不同层位对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综合作用下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荷载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路面上部6 cm范围以内;在较大水平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最大剪应力和最大拉应力峰值增大显著,容易造成路面结构的剪切和拉裂破坏;面上面层设置HMAC和上中面层设置HMAC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局部路段路面结构的抗剪切和抗拉裂性能,且在效果上后者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超薄水泥混凝土(UTW)路面荷载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骉  胡长顺 《东北公路》2003,26(3):22-23
根据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三维等参元计算结果,分析了影响荷载应力的主要参数,提出了UTW路面荷载应力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碾压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碾压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三维等参元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对复合式路面的荷载应用与温度应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制了临界荷位时板底最大应力计算诺谟图,结合室内试验,试验路及实体工程的研究,提出了复合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路面专用程序PADS计算全厚式高模量、全厚式普通和半刚性基层3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厚度;根据弹性层状理论体系,建立了上述3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路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设计层层底应力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应用美国MEPDG推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方法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进行车辙预估,并对其疲劳寿命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能够有效减薄路面结构厚度,是抗车辙性能及疲劳性能综合最优的路面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8.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模糊随机可靠度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经验法、力学一经验法和可靠度设计法。由于荷载、环境作用和结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它们都将影响路面结构的可靠度水平。为了更好地发展现有路面设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结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和讨论。采用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路面模糊随机可靠度的设计公式,讨论了各个设计变量的变异性,并结合具体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实用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中RCC板底最大荷载应力计算的两种实用方法--图解法和电算法,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精度高,速度快,适应性强,可供生产,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半刚性基层上的水泥混凝土面层板上进行重复荷载试验的结果,指出按现有方法计算的理论应力值比实测应力值大;混凝土面层在初裂后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同时面层和基层的结合条件对路面结构的受力和损坏状况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新《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普通混凝土路面结构(单层和双层)的温度应力计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土桩模型,对成层广义Voigt地基中桩基纵向振动响应进行研究。将桩截面面积范围内有限层桩端土模拟为与桩完全接触的虚土桩,桩侧土采用广义Voigt模型,结合Laplace变换求得了瞬态半正弦脉冲荷载作用下桩顶频域响应的解析解及时域响应的半解析解;同时采用参数研究方法讨论了单层桩端土和双层桩端土情况下,土层参数对桩顶振动响应的影响,并将虚土桩模型与其他桩端土支承模型进行了对比;最后将理论结果与实际工程桩实测曲线进行了拟合对比。结果表明:该虚土桩模型较为合理,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桥的破坏性荷载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多梁式T梁的结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连续体(CB)壳单元和层状模型,对T梁附设修正后的边界条件,并施加反复荷载对钢筋混凝土T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薮;结果表明.采用修正边界条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破坏性试验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秉纲 《公路》2002,(8):23-26
叙述了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公司方法,提出了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受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实体退化壳单元,采用层状模型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选取恰当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采用弥散裂缝模式,考虑材料非线性效应有效地模拟了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开裂、屈服和失效全过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T梁在开裂后的刚度及裂缝的位置和发展情况。探讨了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在T梁开裂后的应力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退化分层壳单元模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非线性分析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一个基于GIS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设计流程。首先,给出了一个新的基于GIS的框架,使之能够用于动态的交通数据的融合、分析以及可视化。这个框架的主要特征是将用于显示空间地图数据与用于动态网络装载的动态交通信息融入统一的体系中。而后给出了相应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流程,包括:数据输入,数据预处理以及相应的多模式动态网络装载程序。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仿真试验以及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介绍2018版的新车评价规程(C-NCAP)对主动安全系统的电子控制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智能交通的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先进安全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介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功能、分层架构前端传感系、底层执行系统、系统架构、AEB控制策略及AEB与ABS协调控制。最后还介绍新版规则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EV/HEV)的测试项。  相似文献   

18.
顶部堆载作用下坡体的应力应变场与天然状态有很大不同。通过建立顶部堆载环境下边坡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坡角为45°的均质土坡进行了变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以计算不收敛为判据的有限元法计算顶部堆载环境下的边坡稳定性是可行的,安全系数与荷载作用的大小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当堆载作用力超过其极限承载力时,边坡的潜在滑面会向临空面移动,后壁变陡;在堆载作用力下,边坡坡面位移在中部最大,且位移会在破坏时迅速增大,堆载诱发滑坡属于推移式滑坡。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中有效纤维量和层数分布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力破坏机理及钢纤维混凝土中存在无效钢纤维量的合理性,确定了有效纤维量的数学表达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最佳层数"N"的数学模型,"N"与钢纤维的体积掺量Vf成正比、与最佳层面密度ρs成反比。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层状地基中锚杆拉拔受力的非线性特征,引入锚固界面剪切滑移的双指数曲线模型,基于荷载传递法基本原理,建立层状地基中锚杆荷载传递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推导锚杆轴向位移、轴力和界面剪应力的解析解,并给出层状地基中锚杆拉拔受力特性的计算方法与求解步骤。在此基础上,分析拉拔荷载作用下层状地基中锚杆的荷载-位移曲线特征、轴力与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以及锚固体埋入位置对锚杆受力特征的影响,并以工程实例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作用荷载较小时,层状地基中锚杆的轴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与均质地基中锚杆的轴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作用荷载较大时,地基土层状分布特征对锚杆拉拔受力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锚杆轴力和界面剪应力在土层分界面处具有明显的界面效应,即二者在土层分界面处分别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和跳跃点;锚固体埋入密实地基层中的范围越大,锚杆的极限抗拔荷载也越大,延性也越好,实际工程中应将锚固体尽可能地埋置于硬土层之中;在锚固界面弹性黏结、塑性变形(局部软化)以及滑移破坏的整个全历程阶段,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的锚杆荷载-位移曲线均吻合较好,反映了锚固界面剪切滑移与锚杆受力变形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