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和施工中的底板混凝土崩裂现象,考虑预应力孔道的应力集中和孔道对底板截面削弱的影响,采用空间有限元程序,研究了空间混凝土结构的计算理论和空间预应力的施加方法,分析了预应力张拉对箱梁底板混凝土的剥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管道的曲线变化形式对径向力的影响较大;曲线突变处径向力和主拉应力大;长束的径向效应大于其余短束;腹板与底板交合部位的管道应力值大于其余管道周围的应力;靠近截面中心的管道变形大于腹板附近的管道变形.  相似文献   

2.
李立群  梁明进  许俊 《上海公路》2013,(1):37-40,13
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在合龙施工过程中,出现底板混凝土崩裂的现象。就此运用计算软件对箱梁的局部应力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案例桥的验证判断出造成底板混凝土崩裂的主要原因是合龙底板预应力束管道的竖向偏差以及底板防崩钢筋的设置不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PC箱梁底板崩裂的机理,以某大跨PC箱梁底板局部崩裂为研究对象,建立MIDAS模型进行总体分析,并对合龙段局部区域进行ANSYS空间仿真,最后采用经典力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底板纵向压应力太大,进而造成预应力径向力过大,这是导致该桥底板合龙段崩裂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为制定处治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底板裂缝成因分析不完善的现状,结合一座实际桥梁,通过有限元程序ANSYS的数值模拟,定量地分析了材料泊松效应对底板应力的影响程度,同时分析了底板预应力筋导致底板出现纵向裂缝的力学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泊松效应尽管是导致底板开裂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而底板纵向裂缝的产生除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底板连续索所产生的径向力效应外,底板连续索导致的箱梁翘曲效应与局部小梁效应也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针对悬臂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合龙过程中底板崩裂问题,对其破坏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考虑材料非线性对底板开裂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底板崩裂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规范提出防治措施供设计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合龙束孔道的影响,孔肋为受力最不利区域,在径向力作用下,孔肋的斜裂缝和撕裂裂缝是导致箱梁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箱梁设计中,底板横向除应满足抗剪承载力外,孔肋尚需满足最小孔道间距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设计与施工特点,分别从底板预应力束线形、底板预应力束布置位置、温度应力的影响、钢筋的疏密程度以及混凝土的浇注质量与顺序等方面分析了该类桥型底板容易崩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裂措施。  相似文献   

7.
某高速铁路桥主桥为(85+2×180+8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为单箱双室截面,在中跨合龙段底板钢束张拉完、拆除底模过程中,合龙段下游箱室底板下缘出现混凝土剥落、崩裂、分层等病害。为了解病害原因,分析可能导致病害的设计构造细节因素;钻孔检测合龙段钢束实际线形,并采用圆曲线拟合,计算合龙口高差对底板拉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时未考虑合龙段预应力径向力效应,未设置防崩钢筋且波纹管间距较小,孔道外缘净距不足15cm,不能有效抑制底板混凝土崩裂;在合龙口两侧高差达5cm的情况下强行合龙,导致预应力孔道局部严重偏位,是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对病害影响区域凿除重新浇筑,并采用配重、对顶等措施增加新浇筑底板压应力储备,监测结果表明病害处治后底板压应力储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边跨合龙段底板崩裂病害,分析了桥梁各种崩裂损伤量化参数,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崩裂损伤前、后主梁的顶、底板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了通过桥面堆载、挂篮压重、主梁顶升及张拉底板备用束等综合措施提高崩落区域新浇筑混凝土的压应力储备,以避免加固后主梁出现开裂等病害,保证桥梁结构后续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对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箱梁纵向预应力张拉导致腹板侧向崩裂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产生的力学机理和裂缝形成的原因,探讨了依据规范得出的局部验算方法。针对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空间仿真分析。得出了混凝土由于径向拉应力作用而产生崩裂的部位,并依据前述验算方法进行了局部验算。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箱梁设计与施工的防崩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多座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底板在施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纵向开裂甚至局部崩裂等病害。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底板受力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底板病害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某大跨宽箱PC连续刚构桥主跨底板纵向预应力钢束对主跨跨中附近区段箱梁底板的作用效应,提出增设底板横向无粘结预应力钢束,以防止该区段箱梁底板出现纵向开裂甚至崩裂,该裂缝预防措施可供同类桥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明  颜东煌 《中外公路》2011,31(2):132-136
预应力混凝土(PC)箱梁桥空间效应明显,其顶板、腹板和底板的受力相互影响,基于平面杆系计算模型获得的箱梁结构应力与实际应力情况有差异.为此,研究中采用实体退化壳元模拟混凝土,杆单元模拟预应力束,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单元;并以一座典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为研究对象,结合施工过程模拟,建立了平面杆系和带预应力钢束的实体退化...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段底板崩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某主跨为16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合龙段底板崩裂情况进行了调查,运用BSAS、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仿真建模。计算分析结果和现场施工情况表明,局部应力过大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合龙段底板崩裂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此桥底板修复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可能造成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腹板斜裂缝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同时对平面杆系计算时无法考虑的箱梁横向受力的不利影响,采用MidasFEA进行了空间受力分析.分析指出纵向、竖向预应力有效性的降低及活载超载是造成腹板斜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计算腹板主拉应力时考虑箱梁横向受力引起的竖向拉应力的叠加效应会使腹板内侧某些区域的竖向压应力完全被抵消,进而导致腹板出现斜裂缝;同时指出箱梁内外温差变化,是产生竖向拉应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公路与汽运》2010,(3):141-143
从设计和施工二方面对变截面预应力砼箱梁桥中跨底板在预应力径向分力作用下可能崩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变截面预应力砼箱梁桥中跨底板崩裂现象的力学机理,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顶板结构受力复杂,导致病害突出。该文以某连续箱梁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和解析法分别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顶板的横向应力及主应力分布,讨论了顶板纵向裂缝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发现:①施工时合理设置箱梁桥面板横向预应力钢束张拉锚固程序可以改善箱梁顶板受力性能;②采用平面梁单元模拟顶板受力可以在简化计算的基础上取得和空间分析比较吻合的结果;③合理确定腹板尺寸和底板厚度,能够调整顶板横向应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从对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跨中合龙段底板位置出现的多种纵向裂缝形态的分类出发,分析了跨中底板在自重和预应力作用下所特有的多重荷载效应,通过对某桥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多种纵向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跨中合龙段底板纵向裂缝不仅是合龙索径向力与梁体自重作用下的横向框架效应耦合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组合箱梁的徐变性能,利用ANSYS/CivilFem软件建立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组合箱梁和常规PC箱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对二者在相同顶底板初始应力和相同预应力配置这2种情况下的徐变效应,包括结构长期变形、体内和体外预应力损失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徐变引起的波形钢腹板箱梁挠度增量大于混凝土腹板箱梁;徐变引起的波形钢腹板箱梁体外预应力损失率大于混凝土腹板箱梁;体内预应力损失率小于混凝土腹板箱梁.  相似文献   

19.
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组合箱梁桥跨径布置为(80+2×150+80)m,箱梁为直腹板单箱双室截面,采用挂篮悬臂现浇施工,在前8个节段的施工过程中,箱梁底板出现了纵向裂缝。采用ANSYS建立1号、2号节段箱梁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荷载工况下箱体的应力分布情况,并监测箱梁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横向应力和温度,分析了箱梁底板纵向裂缝开裂原因。分析得出混凝土内部的梯度温度荷载效应是底板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箱梁底板的横向配筋及重视箱梁底板养护的处理措施。采用上述措施后,后续梁段的施工监测发现箱梁底板没有出现明显的纵向裂缝。  相似文献   

20.
沈旭东  郑永卫  肖汝诚 《公路》2012,(1):94-102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阶段结构破坏问题,采用空间计算有限元为主要分析手段,以实际桥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箱型结构桥梁在施工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三种破坏形式:中跨合龙段底板崩裂;箱梁支架现浇段开裂;预应力锚固区局部破坏.分别对施工阶段这三种破坏形式进行了精细三维空间受力分析,针对计算结果对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最后给出各自的破坏机理及建议对策,为今后该类问题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