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丁海涛  张彪 《汽车实用技术》2020,(3):168-170,179
文章主要阐述了借助Autoform软件对某车型车门内板进行冲压成型模拟分析,制定试制工艺方案以及设计试制拉延模,进行冲压件的调试生产,并简要说明了模具设计、冲压件试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不仅积累了冲压件试制工艺开发的经验,而且对后期的正式模具开发提供了依据,降低了正式模具开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来,国内外一直在研究汽车全铝水箱的制造工艺。但是,以往采用的方法,不是可靠性差就是不经济,都不能用于实际生产中去。自从六十年代末美国开发了铝真空钎焊技术以后,工业生产中才在铝薄板件的钎焊工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在汽车制造业中,也采用这种工艺逐步取代老的钎焊法生产全铝水箱。为了节约汽车用铜,长春汽车研究所和第一汽车制造厂附件分厂开展了关于全铝水箱和小客车调温系统铝蒸发器的试验研究工作,研制成功Al—Sil0—Mg2包复层钎焊板,并试制成红旗牌轿车蒸发器,进行了装车试验。本文介绍的是关于上述材料的工艺参数选择的试验报告。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GT-SUITE软件对某乘用车冷却系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包括建立发动机水套、水泵、节温器、散热器和暖风芯体等部件的仿真模型以及关键部件的参数设定和仿真计算。研究了整车冷却测试工况下冷却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并与整车试验进行对比,对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针对整车冷却试验中出现的水温偏高问题,通过对冷却系统水侧回路方案的优化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与试验研究,为整车前期冷却系统的开发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Bernardi生热速率方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建立了可靠的电芯生热模型,仿真和实验误差在2%以内。在此基础上建立汇流排产热影响下的模组生热模型,针对原冷却系统对模组顶部区域和汇流排上冷却效果不足等进行改进设计,在冷却板布置方式上提出将冷却板布置在模组侧面,再通过仿真分析选取合适的冷却板厚度、冷却液体积浓度和冷却液入口流速,最终设计的冷却系统模组汇流排体平均温升降低了15.56%,电芯体平均温升降低了11.48%,模组顶部表面平均温升降低了20.34%,同时模组电芯上的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5.
现代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分析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前沿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如智能化电控冷却系统、精确冷却理念、分流式冷却、空气侧流动以及整车热管理研究等;展望了现代发动机冷却系统实现高效低耗的目标,指出采用电控冷却部件实现精确冷却和分流式冷却的有效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而整车热管理研究势必会成为全面提高冷却系统性能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层叠式铝蒸发器的产品结构和钎焊常识,叙述了采用氮气保护钎焊和真空钎焊两种方法钎焊蒸发器芯的原理,主要工艺过程和设备构成,对比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分析了两种工艺在层叠式铝蒸发器芯钎焊上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蓄能式喷水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案.方案的目的是解决燃料电池汽车在高温环境中的冷却模块散热问题以及空调制冷问题;介绍喷水系统试验方法.为进一步说明喷水冷却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使用前景,提出了太阳能蓄能水箱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商用车冷却系统对商用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型及稳定性等。因此,商用车冷却系统的合理匹配在商用车车型开发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初步通过经典的理论计算求得商用车冷却系统中最主要的三个性能参数:散热量、通风量及水流量,并匹配与之相应规格的散热器、风扇,水泵为发动机自带,初步确定了冷却系统的匹配方案。结合高温环境下冷却系统的热平衡实验测得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际测得的水流量高于理论计算值,不符合设计要求。经原因分析优化匹配方案之后,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满足设计要求。因此,理论计算并不能完全指导冷却系统的匹配设计,而应结合热平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找出问题,优化匹配设计,才能使商用车的冷却系统设计合理,发动机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纯电动汽车冷却主要以电池冷却、电机及控制器冷却为主,整个冷却系统的冷却功率较小,但需要较为精准的匹配,以减少冷却系统的功耗。本文以某款纯电动卡车为例,根据电机及控制器冷却需求,设计了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完成了散热器、电子风扇、电子水泵等主要零部件的匹配和选型,为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纯电动轿车两种冷却系统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软件建立整个电池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手段获取仿真模型中蒸发器等效模型的关键参数,从而进行高温工况下电池组散热情况的数值模拟,指导冷却系统方案设计。对比两组仿真结果,确定蒸发器分体式冷却方案对电池组的冷却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式,且该冷却系统可以有效保证电池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防止热失控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国外如美、苏、英、法、日等国,已将高温冷却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车辆上,高温冷却技术对坦克及其它装甲履带车辆来说,尤为必要。因为坦克采用大功率柴油机后,由于动力室空间所限,冷却系统尺寸不可能过大,过热问题就成了当前迫切须要解决的关键。采用高温冷却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对冷却系统的结构改变甚小,是值得大力开展和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CFD仿真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主要前端结构进行了匹配研究。基于Fluent平台,搭建了整车的前端结构分析模型,设计了9种正交试验方案,系统地研究了前端格栅开口、冷凝器导流板、冷却风扇直径对整车前端进气、气动阻力的影响。通过整车风洞试验及热管理环境舱试验对最优配置进行了验证,相对误差值约2.28%。改进方案的Cd值为0.421 06,比改进前降低3%,且动力总成冷却系统(PTC)性能良好。研究结果对商用车前端结构的设计和匹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动机冷却风扇与冷却系统的匹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为车辆冷却系统匹配冷却风扇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对内燃机车冷却系统阻力和冷却风扇性能参数的分析计算,以节约能耗为风扇优选的出发点,能够为大多数冷却系统匹配风扇提供简明、直观的参考依据.详细介绍了冷却风扇匹配的原理和过程,并阐述了冷却系统阻力的计算方法.最后根据所述的冷却系统阻力计算方法和匹配方法编写了匹配分析程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2m传统燃油客车为研究对象,依据WP10H400E62发动机冷却需求,开展了中冷器、散热器和电子风扇等主要零部件选型计算校核研究,并应用基于KULI开发的冷却模型对冷却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验证,希望通过样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的反馈情况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以便为冷却系统零部件的选型和仿真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并联式风冷电池系统的温度场进行计算,然后通过在与冷却通道相对的会聚静压室壁上增设二次排气口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在恒产热率的情况下,二次排气口的位置对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二次排气口设置在靠近入口的冷却通道上有效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均降低了2k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点焊相比,激光钎焊是一种高效、可靠、用途广泛的连接工艺手段。为了提升激光钎焊的连接质量,从激光钎焊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石川图的方式分析了影响激光钎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每种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激光钎焊常见的各类缺陷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各大主机厂设备选型、夹具开发、工艺参数设置及缺陷发生后的快速质量恢复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厂为ZF做OTS样件,其中有一个大的非常规齿轮(即惰轮),由于其结构特殊——孔小、面大、齿超宽(具体外形尺寸见部分产品图1),在确定试制工艺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对工艺方案进行多次反复分析、推敲,最终只能突破常规,才得到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周奕  陈建利  赵阳  许思传 《上海汽车》2010,(1):19-20,48
以某型燃料电池客车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量进行设计计算。根据已有的冷却风扇的性能曲线以及散热器的管路阻力曲线确定风扇的工作点,从而确定流通风速。根据已编制的散热器散热能力的计算程序计算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为改进目前的客车散热器散热能力的计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国六排放升级,发动机对冷却系统散热量需求增加下的冷却系统布置方案研究。通过对国六发动机增加EGR冷却器后串联式冷却系统和并联式冷却系统方案工作原理分析,并应用原理进行整车方案设计,最终根据整车热平衡试验对整车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为国六车型设计开发提供数据及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后置发动机汽车冷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几种后置客车的试验研究,介绍了一种后置发动机车辆冷却系统的设计布置方法,并在计算机中引入安装效率。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冷却系统的气水温差,定量地分析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