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对DCT起步时离合器的动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起步时离合器的控制方案。为了实现车辆的平稳起步,在离合器的滑磨控制中引入模糊控制理论,从而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利用Matlab建立起步控制模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建立的控制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自动变速车辆起步过程中电磁离合器接合的非线性控制问题,讨论了电磁离合器理想接合过程,分析了车辆起步过程冲击度与电磁离合器电流变化率的关系,提出了以节气门开度及其变化率、发动机目标转速与实际转速、发动机最低接合转速、离合器输出轴转速为主要控制参数的离合器综合控制策略.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很好地适应起步意图,使车辆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平稳迅速起步.  相似文献   

3.
以5速干式DCT为研究对象,分析干式DCT车辆起步过程,搭建车辆起步过程动力学及控制策略模型,同时基于未知输入重构并运用高阶滑模观测器对起步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进行仿真估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高阶滑模观测器以及未知输入重构能较好估计出DC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实际传递的转矩。  相似文献   

4.
黄文华  姜超 《上海汽车》2010,(8):10-13,2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同时具有手动变速器及自动变速器的优点,可使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舒适性都得到保证。文章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中的离合器控制进行了研究,基于离合器接合速度的4个影响因素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模糊控制方法时,车辆能够满足冲击度的要求,实现快速平稳起步。  相似文献   

5.
车辆换挡过程的离合器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它的接合与分离频繁,对它的控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建立了整车模型中离合器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的控制问题,在其控制策略中对离合器的控制与换挡动作进行了协调,并且综合考虑了换挡品质的三个评价指标;最后,运行建立的整车模型,在整车模型中进行验证,得到了换挡过程中与离合器相关的系列曲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它的接合与分离频繁,对它的控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建立了整车模型中离合器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的控制问题,在其控制策略中对离合器的控制与换挡动作进行了协调,并且综合考虑了换挡品质的三个评价指标;最后,运行建立的整车模型,在整车模型中进行验证,得到了换挡过程中与离合器相关的系列曲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仿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系统仿真模型,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发了换挡控制器。应用仿真软件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车辆进行了整车动态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和传统自动变速器相近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8.
汽车离合器起步阶段局部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关键问题--离合器起步控制,在模糊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局部模糊控制策略,并建立了局部模糊控制规则.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分析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反映驾驶员起步意图,使车辆迅速平稳起步,可进一步减少滑磨功;同时可提高模糊控制性能,增强离合器起步控制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某型乘用车的整车试验,分析造成手动挡小客车起步时颤振的原因,以及车辆动力总成阻尼系数和车辆颤振敏感度对于车辆起步颤振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对于这辆车,离合器的自激励振动是车辆起步颤振的主要原因。对离合器的结合过程建模,阐述离合器结合过程中自激励振动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条件,得出离合器结合过程中摩擦系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阻尼系数的变化,出现负阻尼系数是离合器结合过程中自激励振动出现的条件,并对由于离合器自激励产生的车辆起步颤振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车辆蠕行过程中车速波动及摩擦副易烧蚀问题,本文中对干式摩擦副的摩擦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热安全边界;建立了车辆传动系统模型,考虑蠕行起步及蠕行过程中离合器摩擦副摩擦因数变化,以3km/h为蠕行目标车速,得到了满足冲击度要求、相对于目标车速无超调且起步时间最优的蠕行起步控制策略;以实际车速与目标车速偏差极小为控制目标,通过PID调节离合器压紧力使车辆蠕行过程中能保持车速稳定;制订了车辆蠕行控制策略,避免蠕行过程中离合器烧蚀。  相似文献   

11.
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台架试验,采用拟合的方法得到发动机及变矩器模型,建立了用变矩器作起步装置的双状态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串联式双状态无级变速车辆起步控制策略和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闭锁解锁控制规律,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自动离合器传递扭矩的直接控制,以自动手动变速器(AMT)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动机转速和离合器传递扭矩为元素构建状态向量,推导离散状态空间模型,设计了基于离散Kalman滤波的离合器传递扭矩估计算法,对车辆起步过程中的离合器扭矩进行了估计,通过与仿真设定值对比,对扭矩估计误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采样周期变化(5~25 ms内)对离合器扭矩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扭矩估计误差随采样周期的增加而增大,在采样周期为10 ms时,扭矩估计精度下限为7.5%,所以该算法具有足够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汽车起步过程离合器传递转矩精确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汽车起步时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转矩传递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车起步时离合器传递转矩、滑磨功和压盘表面温升的精确计算模型;推导出以离合器主、从动盘相对转速和离合器片表面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离合器片摩擦因数的公式;以某一轿车为实例,对其起步时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进行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14.
AMT车辆起步时的离合器控制问题是多目标控制问题,所以采用多目标约束下的代价函数最小为目标的最优控制策略,理论上更适合AMT车辆的起步控制。但最优控制中的权系数,在以往文献中都是由设计者主观自行选定,没有明确依据,为此,本文中进行了权系数变化对车辆起步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建立了离合器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算法,针对由滑摩时间、冲击度和滑摩功构建的车辆起步综合性能泛函,设计了线性二次型调节器;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根据极端驾驶员风格确定了权系数变化范围;最后,通过大量仿真实验,分析了当权系数变化时,车辆各个起步性能指标随之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提出以车速跟踪偏差、冲击度、滑磨功为基于驾驶机器人操纵的车辆起步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发动机油门开度、离合器输出轴转速、离合器主从动轴转速差及离合器输出转速变化值作为起步过程控制参数进行车辆起步质量控制研究.确定了这些控制参数的控制规则,并提出了基于积分分离PID控制的起步离合器控制算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起步质量控制策略与控制算法,可保证离合器接合过程中车速跟踪偏差不超过1.5 km/h、最大冲击度值为8.08 m/s3、起步时间约为1.5 s.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车辆起步品质主观评价结果难以精确量化,以及客观评价模型中评价结果稳定性衡量问题,提出了起步品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敏感度分析方法.分析DCT车辆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的结合过程,确立了起步品质评价指标;使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研究正态分布和梯形...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湿式离合器起步过程的工作状态,利用MATLAB软件的模糊逻辑工具箱设计了某重型车起步模糊控制器,建立了起步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能够显著减少滑摩功和冲击度,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离合器起步过程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雷雨龙  葛安林  李永军 《汽车工程》2000,22(4):266-269,281
离合器起步控制是电控机构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基于起步性能评价指标的分析,提出维持发动机恒速的离合器起步控制原则,并将实现该原则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桑塔纳2000型轿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起步品质。  相似文献   

19.
磁粉离合器自适应权重粒子群优化模糊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模糊控制精度不高、自适应能力有限等问题,为了对车辆起步时磁粉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模糊控制,提出一种应用自适应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来优化模糊控制器量化因子的方法。优化的量化因子将根据环境和负载的状况,实时跟踪模糊控制器参数的变化,从而提高了模糊控制器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模糊控制相比,采用自适应权重粒子群优化的模糊控制算法在降低发动机转速超调量的同时,减小了车辆起步的最大冲击度和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滑摩功。  相似文献   

20.
电机驱动式自动离合器控制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以直流电机驱动的离合器电控操纵系统,分析了车辆起步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和评价指标,根据电机驱动式自动离合器的特点,制定了离合器的控制策略,并采用PD控制算法实现了离合器的慢接合控制,并在牡丹MD6601中型客车上进行了实车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控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