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开展与闭合的规律,寻找合理的裂缝宽度限值,对20m跨径部分预应力扁锚后张空心板梁进行了在反复荷载作用下裂缝展开与闭合性能的专题试验研究。介绍了试验情况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张拉试验及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应力张拉是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施工的重要环节,为考察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空心板的影响,采用多点同步张拉顺序对30m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进行了张拉试验。同时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并探讨了在各级张拉荷栽下梁体应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某高速公路13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梁的预制梁的施工质量,在安装前对单梁进行静载试验。文章介绍了单梁静载试验方法、控制荷载的确定、加载方式等,通过布设应力、挠度测点,实测得到预应力空心板在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挠度数据,并结合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验证现场预制的预应力空心板梁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且该试验方法可为同类空心板梁的单梁静载试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旧桥的承载力进行评定,采用单梁试验及承载力评价方法。选取病害较重、横向分布系数较大位置的空心板梁,按铰接板法计算空心板跨中的横向分布系数,按照形心高度、面积和惯性矩不变的原则,将空心板等效为工字形截面,计算出单梁承载力和相应的理论应力值及挠度值。对单梁进行试验加载并测试其应力和挠度,通过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评估单梁的结构性能。通过对一座13m跨径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单梁试验及受力性能进行评价,证明了单梁试验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乐都县城西大桥空心板梁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都县城西大桥为 6× 2 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 ,下部为四柱四桩式结构 ,桥面总宽 2 6 .5m ,设计荷载为城A级。设计中对上部结构空心板梁作了进一步优化 ,节约了材料用量 ,缩短了工期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空心板梁的优化设计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后张扁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构思、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包括预应力体系选择,预应力度、挠度控制,载重标准和内力计算等。经过足尺空心板梁静载试验征明,实测值与计算值十分吻合,设计可靠,与相应标准的全预应力、横断面为双孔的空心板相比,节约高强钢材45%,节约混凝土体积9%。  相似文献   

7.
广清高速公路花都高架桥是一座跨地方公路与跨铁路的高架桥。桥梁全长为4638m,共277跨。桥梁上部结构由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预应力混凝土肋板式连续刚构及少数异型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组成,桥面铺装为水泥混凝土。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交通量急剧增加,桥梁出现多处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影响交通安全,需进行加固。主要介绍该桥梁维修加固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原理,提出了静载试验的等效荷载计算方法。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建议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抗弯试验中采用2点加载,形成一个较宽的固定弯矩区。介绍了某工程现场静载试验的试验方法、测试手段,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对试验梁的受力性能作出了评定。  相似文献   

9.
张海龙  吴宁  王丹生 《公路》2003,(9):32-35
滨湖桥为跨径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梁高0.5m,对该工程中超低高度预应力空心板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指出了超低高度预应力空心板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实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实桥破坏性试验,分析了这类桥梁的挠度和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裂缝发展过程,并比较了桥梁破坏试验前后的荷载试验结果,从而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极限状态研究和承载能力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跨度为19.5m的原型粉煤灰人工砂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到承载极限破坏的受力全过程试验,研究了其正截面和斜截面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抗裂度、裂缝宽度和跨中挠度、极限承载能力等受力性能,为在公路桥梁结构中利用粉煤灰人工砂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提供科研依据。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市路网改造道路的桥梁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跨径为16 m的装配式渡槽施工阶段张拉预应力钢筋后,截面下缘压应力超过规范规定的界限,采用了分阶段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方法,以现行规范为依据,以空心板的高度和各阶段预应力筋的面积为变量,以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混凝土应力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单位长度空心板的造价目标函数。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遗传算法程序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截面尺寸与实际设计的相比,截面高度大一些,但总造价却比实际设计的要减小16%,优化设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按照优化设计过程提出了一些施工注意事项,为以后类似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中小桥设计,特别是20m跨径以下的中小桥,主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其标准跨径为10m、13m、16m、20m。因为其具有施工简便,可工厂标准化预制,且具有上下部可平行施工、施工周期短的特点,故在中小桥中广泛地采用。该文通过对现行空心板主要病害的调查,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细节设计提出一点建议,可供同类型桥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斜交空心板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斜交空心板正截面的受力过程、极限承载力以及破坏时混凝土、预应力钢筋的荷载-应力曲线。预应力混凝土斜交空心板的受力全过程可以划分为预加力反拱、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破坏4个阶段。通过多种工况的计算比较发现,达到极限状态时截面的破坏形式、极限承载力随荷载形式不同有一些差别,模拟计算得出混凝土斜交空心板的最小的荷载工况,以此最小的荷载工况为计算依据,提出了混凝土斜交空心板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30m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中腹板在预制过程中厚度常常较薄或透空的现象,运用了简、明力学方法对缺陷空心板纵向抗剪受力和顶板强度进行了结构安全验算、分析,并通过静载试验测试了缺陷空心板的刚度。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缺陷空心板的结构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大跨度后结合预应力组合梁桥的受力性能,以一主跨70 m的预应力组合梁桥为例,采用空间有限元模型详细模拟了组合梁的施工过程,计算从施工到成桥初期及长期运营情况下组合梁的受力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中支点钢梁上翼缘和底板在施工阶段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18 MPa和-133 MPa,后结合法和顶升/回落法在中支点混凝土桥面板内产生7.33~10.33 MPa的预压应力储备;中支点钢梁上翼缘和底板在短期运营阶段的最大应力分别增长了22 MPa和13 MPa,而中支点混凝土桥面板在曲线外侧的边缘只剩下3.33 MPa的预压应力储备,满足全预应力状态的要求;在第10年的长期运营阶段,中支点钢梁上翼缘和主跨跨中钢底板的最大拉应力分别减少17%和35%,中支点钢底板和主跨跨中钢梁上翼缘的最大压应力分别增加10%和42%。收缩徐变在长期运营阶段降低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的预压应力储备,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在运营第2年由全预应力构件变成A类部分预应力构件,在运营第13年变成B类部分预应力构件。  相似文献   

17.
柏溪金沙江特大桥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径布置为(140 249 140)m;引桥分别为47.5 m、33 m简支T梁和20 m简支空心板梁.主要介绍大桥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超高车辆撞击预应力空心板桥的损伤破坏机理及被撞主梁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建立精细的预应力空心板桥-双轴卡车碰撞有限元模型,其中车辆模型采用美国国家碰撞分析中心建立的标准双轴卡车模型,并用足尺模型试验结果对空心板桥模型承载力进行验证。分别考虑车辆速度、载质量、超高高度、撞击角度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采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LS-DYNA进行不同参数下超高车辆-桥梁的碰撞分析(共计13种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车辆撞击作用下,桥梁整体位移和变形较小,空心板桥主要发生局部型损伤,碰撞区域混凝土剥落,部分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外露甚至屈服退出工作,车辆的碰撞速度、碰撞角度以及结构自身的材料强度对于空心板局部损伤影响较明显;在不同车辆撞击参数下,被撞主梁的竖向抗弯承载能力损失水平都在15%以内,30°角为最不利的撞击角度,损伤结构的承载力下降达14%;混凝土强度为C30时空心板桥撞损后的承载力下降比例要大于C40及C50。在主梁预应力筋因撞击退出工作的情况下,被撞梁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变形刚度均明显降低,其中车辆撞击侧预应力底板束失效情况下,竖向承载力仅为损伤前承载力的65%;底板束和腹板束同时失效时,主梁在自重作用下出现整体垮塌。对于预应力空心板桥,需高度重视撞后预应力筋损伤破坏对主梁承载力的影响,在桥梁防撞设计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9.
重庆境内某30m跨径后张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梁底面沿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方向出现裂缝,有的裂缝长度竟然沿梁长贯通。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系统研究设计和施工偏差对空心板梁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利于在今后的设计和施工中尽量避免偏差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