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现阶段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建设中,在环保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宁(南京)淮(安)高速公路老山公路隧道假拟洞口工法设计和施工情况,详细介绍了假拟洞口工法的原理、施工工序、工艺和施工要点,总结了该工法在隧道洞口设计、施工中的环保意义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公路隧道环保型洞口工法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阶段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建设中,在环保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宁(南京)淮(安)高速公路老山公路隧道假拟洞口工法设计和施工情况,详细介绍了假拟洞口工法的原理、施工工序、工艺和施工要点,总结了该工法在隧道洞口设计、施工中的环保意义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广东省云湛高速公路中间村隧道出口右线超浅埋(负埋深)偏压洞口的地形、地貌,采用了盖挖法设计施工方案,降低了洞口边仰坡的高度,减少了土石方数量,有效的减少了植被破坏,保护了环境,降低高边坡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风险,同时恢复地表施工期短,施工范围小,利于解决地表冲沟的排水,适合各类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隧道斜向(20°~80°)穿越滑坡体时隧道与滑坡体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隧道施工的洞口段滑坡综合治理方案可行性,依托实际工程——郴州市某隧道洞口段滑坡抢险治理工程,提出针对斜交隧道洞口段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用稳定性分析法、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依托工程的工程概况及防治特点。选取滑坡主滑断面,计算分析滑坡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和下滑力。结合实际工程全过程监测数据,以及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云图,分析了滑坡段隧道施工中滑坡体和隧道围岩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治理后的滑坡和隧道的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可行性,同时为此后类似工程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1)针对滑坡-隧道斜交时隧道洞口段滑坡治理,提出的以"工字型"抗滑桩为主体并加强隧道洞门超前管棚加固和初期支护的综合治理方案可行,监测数据显示,滑坡在隧道穿越滑体后处于稳定状态;(2)由隧道开挖前后的模拟结果可知,在隧道穿过滑体后,隧道洞身支护结构与"工字型"抗滑桩形成组合抗滑结构体,进一步提高隧道洞口段坡体稳定性;(3)通过分析隧道拱顶沉降监测数据,可知滑坡段隧道收敛明显,且愈趋近滑带,隧道沉降变形愈大。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地区堆积了广泛的风积沙,高速公路路线规划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风积沙地层,这对隧道洞口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隧道洞口边坡开挖时受雨水冲刷侵蚀,导致隧道洞口段边坡容易发生滑坡等边坡变形破坏问题。拉日高速公路仁布隧道洞口位于风积沙地层,洞口边坡开挖后存在边坡失稳的风险,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风积沙地层边坡潜在失稳型式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类型。针对该潜在的滑坡类型提出了隧道洞口边坡采用延长明洞的加固设计方案,并对边坡加固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加固后安全系数提高,加固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北崖头隧道围岩为全风化花岗岩,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掘进。洞口段现场监测数据反映变形非常小。拟将剩余隧段更换三台阶法施工。本文以隧道洞口和洞身典型断面分别建立数值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进口段的洞周变形值较小(拱顶最大沉降值为4. 9mm)且数值与监测结果较为吻合,围岩受力较小,塑性区主要分布在`隧道拱顶上方3m位置;隧道洞身段在分别采用两种施工方案时,洞周变形均较小(最大值仅为2mm左右),围岩受力情况良好,塑性区仅在使用三台阶法的洞口部分少量出现,考虑到经济和施工复杂度的情况,三台阶法是更有利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5,(7)
若多雪地区隧道洞口附近处理措施不当,一方面风吹雪及积雪会造成隧道洞口积雪堵塞,中断交通;另一方面风吹雪将阻挡和模糊视线,积雪融化后路面结冰,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以G04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改建工程隧道洞口防风雪设计为例,对多雪地区隧道洞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确定隧道洞口方案提供了依据,较好地解决了隧道洞口风吹雪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依托正在建设中的广(州)贺(州)高速公路四会至怀集段双洞6车道连拱隧道设计情况,介绍了大跨度双连拱公路隧道洞口、结构、施工方案、防排水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映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其隧道洞口特色设计、隧道内部人性化设计、救灾应急通道的设置、危险区域设置防碰撞装置(防撞岛)以及中分带开口采用预应力活动护栏等安全措施方案,不仅对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成为了旅游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L_(20)法对重庆地区东西朝向隧道洞外亮度值进行了规律探究,采用DIALux4.13软件建模分析了典型季节和天气下东西向2个洞口的洞外亮度值的时变特性。结果表明:1)夏至日晴天的东洞口洞外亮度平均值高于西洞口; 2)冬至日阴天的东西洞口洞外亮度值几乎相同; 3)夏至日晴天洞外亮度最大值约为冬至日阴天洞外亮度最大值的8.5倍。  相似文献   

11.
朱建东  张世忠 《隧道建设》2011,(Z1):243-248
探讨3条长隧道建设规划内容比较,为日后公路长隧道设施规划引为参考:台9苏花公路山区路段改善计划优先段和平溪高架桥工程标已2011年1月开工,其中的观音7.8 km、谷风4.7 km等长隧道工程,以最高规格隧道设施标准设置,正赶办初、细设中,全线预计2017年通车。大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世界第一长之双孔公路隧道,长18.04 km,双孔,单向,双车道,工程2002年3月开工,已2007年1月正式通车。世界第十大之关越隧道,为日本最长的公路隧道,系双孔,单向,双车道,北上线长11.055km,南下线长10.926 km,于1991年10月全线通车,设置大部分国家在隧道内所不采用的洒水设备,另率先运用电气除尘机和竖井相结合的纵流式通风模式,并禁止载运危险物品车辆通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为一个讲座对以往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回顾了当前采用的3种隧道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数值极限分析的地层-结构法,克服了地层-结构法缺点,可以求得设计所需的围岩稳定安全系数,解决了当前设计中的人为性问题。对隧道深浅埋分界线进行了探索,叙述了基于散体理论的隧洞深浅埋分界标准。提出了基于弹塑性理论的隧洞深浅埋分界标准,并对2种分解标准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隧道设计计算的5个基本理念: 1)隧道设计必须满足运行和施工中安全要求,提出初期支护后围岩安全系数必须保证施工安全; 2)隧道设计计算模型必须适应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压力特征,符合隧道实际受力情况; 3)必须符合现代围岩压力理论与现代支护原理,充分发挥围岩自承作用; 4)隧道结构计算模型也应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态,树立初期支护作为围岩加固材料,按塑性理论计算的新理念; 5)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参数,确保隧道设计计算的科学性。最后以一个地铁车站为例,采用本讲座提出的方法介绍了Ⅱ、Ⅲ、Ⅴ级围岩中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环保型进洞方法--前置式洞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路隧道在向山区发展,设置隧道有多种优越性,但公路隧道施工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既可使行车安全舒适,也可使国民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所介绍的隧道进洞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显著减少洞口边坡开挖、保护洞口环境的优点,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洋滩和樊村隧道衬砌渗漏水、路面渗水、衬砌裂缝等常见病害的整治工程实践,详细介绍病害分析、方案制定、整治加固的整个实施过程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工程中的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岛地铁1号线青岛站附近无吊出井,双护盾TBM贯通后需进行洞内拆机且运输通过既有站后由轨排井吊出。为快捷高效拆解左、右线2台TBM装备,设计TBM洞内模块化拆机总体方案,采用模块化技术进行左、右线TBM主机各部件及后配套台车等的拆解;采用拆机洞室底部铺设钢轨和平移托架技术,将右线TBM主机平移至左线拆机洞室进行拆解;拆解完毕运输通过既有站过程中采用铺设道枕、垫高运输等措施,避免主驱动与站台的干涉;采用合理吊装半径,实现轨排井部件顺利吊装。所有拆解部件运输通过既有站由轨排井吊出,避免了以往返回始发井吊出耗时较长且影响后续工序施工。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漳州至龙岩高速公路龙岩段的合溪甲线隧道,地形复杂,一侧为陡峻的山坡,一侧为深切的山河谷,经采用深基础明洞的结构形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深基础明洞的结构特点及施工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 IDAS/GTS,采用地层结构法分析了双洞子公路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开挖不同断面过程中,围岩内最大主应力集中在钢架脚部,钢架架设时应及时施工锁脚锚杆,必要时可采用小导管注浆等方法对拱架脚部围岩进行加固;从衬砌变形角度分析,变形量最大处为拱顶下沉及底脚位置,施工中应注意对拱顶沉降的监测,逐步开挖核心土,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同时应及时施作基础工程,以控制洞室变形;围岩最不利位置出现在拱顶及仰拱两侧,应是重点加强部位。  相似文献   

18.
旦架哨隧道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大跨,软岩三车道的旦架硝隧道施工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19.
悬浮隧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悬浮隧道是在水中穿越江河湖海的新型构筑物,具有隧道和海洋结构的双重特性。介绍了悬浮隧道的概念和特点、研究历史及在动力分析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