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设韧性城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回顾了韧性城市概念及其规划实践案例,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在减轻灾害风险影响、提升城市应对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然后,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究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行且实用的“风险识别-韧性目标-提升措施-行动计划”研究框架,从而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特别是针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从绿色韧性方面研究,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汶马、久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例,从绿色韧性入手,明确绿色韧性建设应用和提升技术,创新性探索提出“绿色和韧性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并阐述在此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川西高原韧性度差和生态敏感的公路上,建设韧性度高且绿色环保的相关举措。探索提出如何提供路网韧性和绿色环保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川西高原广大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片区陆上交通发展水平,服务于新片区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生态协同、文化共融目标,在综合交通总体框架下对现状和既有路网规划进行了评估,结合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和空间格局对交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骨干路网规划目标和主要策略,构建了对外、新片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骨干道路网络,并且针对重要通道规模、客货运功能组成、建设型式开展了深化研究,用以明确近、远期发展方向,为重点地区开发和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为新片区"十四五"规划及下一层次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引入韧性理论,在分析服务区运营安全事故主要类型及其主要诱发因素的基础上,从安全系统韧性的稳定性、应变性、冗余性、时效性4个特征维度,建立服务区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安全韧性等级及其阈值,并基于正态云模型构建服务区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模型。最后,以沪蓉高速公路与沪渝高速公路上各一处服务区为案例,开展评价指标与模型应用。两处服务区的运营安全韧性评价结果分别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与其当前运营安全状态相符,表明评价方法有效,可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安全水平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其供给的优劣会传导到经济发展需求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物流站点等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科学引导各地区、各行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明确提出交通系统韧性指标。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的理念和要求,研究提出韧性交通建设目标、建设框架以及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面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闫向阳  张强  曾磊  杜博英 《公路》2024,(3):320-325
以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韧性设计理念,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特征,并从车道数确定的关键参数合理选用、横断面布设方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控制、高速公路潮汐车道、ETC自由流收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提升设计要点,为有效提高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提出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道路建设由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道路大规模管养时代已经到来。应用感知设备获取数据和评价路面服役韧性是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研究趋势。首先,分析了影响路面服役韧性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评价了既有路面服役韧性评价指标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路面服役多元感知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交通荷载感知、路表环境感知、路基状态感知和路面服役状态感知,并根据感知设备的类型,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参量、输出参量及相关技术路线。为长寿命道路研究拓展了新思路,对实现道路健康的全过程、智能化、主动式管理,提升道路基础设施韧性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主体结构通常采用装配式管片衬砌,在面临灾害作用时其力学行为复杂,易受灾害影响且修复困难,亟需进行韧性设计以提升其应灾能力。鉴于此,针对盾构隧道结构特征和灾害特点,提出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的理念,综合考虑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防类别、工作状态、灾害损失、经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提出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的设防目标,明确了其韧性极限状态;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冗余性、鲁棒性、可恢复性、经济性4个方面建立了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指标体系,并考虑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从“强度”、“变形”和“裂缝控制”3个角度细化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冗余性、鲁棒性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程,构建了韧性设计功能函数和基于可靠性的分项系数校准流程,建立了“设计+评价”的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设计方法,可为隧道结构韧性设计与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两港大道是空港至海港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和临港地区重要的对外快速通道,为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对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总体方案进行研究.介绍了道路的功能定位及主要技术标准,对道路路线走向和交通量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对道路建设规模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线高架和主线地面两个敷设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比选.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双向6车道主线高架结合地面辅道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0.
历史震害表明,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损坏严重且震后修复或重建难度巨大,提升强震活动断裂区隧道抗震韧性已成为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难题。在调研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结构典型震害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震害启示并指出穿断层隧道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重点关注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估、穿断层隧道抗震设防策略和安全防控措施3个方面;其次,结合文献调研,综述了目前穿断层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相关工作,重点阐述了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结构灾变机制认识和抗减震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穿越活动断层隧道工程抗震韧性的统一设防理念和设计框架,提出以“震前预留、震中稳定、震后恢复”为核心思想的隧道结构抗震韧性设防目标,并进一步考虑强地震动-活动断层位错耦合作用,建立了“场地分区、结构分段”的隧道抗震设防分区准则,提出了面向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以“抗(减)、让、诱(避)/抢”分阶段的隧道抗震韧性设计思想,从而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抗震韧性设计提供了全过程防控策略;最后,讨论了目前穿断层隧道抗震研究急需攻克的关键科技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该研究旨在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工程建设提供面向抗震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如果工具钢具有高韧性,则用其制成的模具应是结实耐用的,即这种模具可以在各种负荷条件下使用而且不开裂.但是,韧性是非常复杂的性能,由于某些测量韧性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全面地描述韧性,因此更加容易造成对韧性概念的误解.例如,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测量传统合金工具钢与现代粉末冶金钢的韧性,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模具的韧性不仅与材质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常发性拥堵引发的城市噪音、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现状,使路网具备抵抗短时激增车流的能力,将宏观基本图与性能时序图相结合对局部路网韧性进行量化。针对韧性属性,提出了鲁棒性指数、损失面积比、恢复快速性、流量峰值差和临界密度差5个评价指标,反映路网在性能下降、稳定和恢复阶段的韧性特性。引入Kendall法检验各赋权法的一致性,并基于CRITIC的多属性决策获得最优权重,提出了组合赋权和模糊逻辑相结合的城市局部路网韧性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李克特量表法对综合韧性得分进行分级。以长沙市局部路网为例,设计韧性改善方案,针对常发性拥堵路段上的交叉口进行信号配时优化;通过VISSIM仿真并计算得到各方案的韧性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方案8,10和16能有效吸收短时激增车流并与路网状态相适应,所有方案中方案14的韧性得分最高。局部路网综合韧性得分具有随着优化路段数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线性递增。信号配时优化改变了路网韧性属性,并降低了部分路段对城市局部路网韧性的负面影响。不同评价方法下的韧性得分排名存在部分差异,流量峰值差与脆弱性指数的评价排名更接近,损失面积比与韧性损失值的评价排名更接近。所提出的指标不局限于单一韧性属性,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干扰下路网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对于"韧性"、"韧性城市"以及"韧性交通"的理解,笔者认为韧性交通体系应涵盖事前感知(监测预警)、事中认知(识别解决)、事后洞察(预防预测)这三个阶段,同时提出了韧性交通的概念。空间信息技术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式实现和客观物理世界的交互,其地理建模、地理监测、地理设计和地理控制技术已应用在交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于韧性交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是交通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复杂网络理论作为分析大型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为研究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综述了复杂网络在公共交通韧性领域的研究现状,首先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公共交通网络韧性相关文献的发展趋势、出版刊物分布、热点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分析,以系统梳理公共交通网络韧性发展历程,并归纳总结公共交通网络韧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次,从公共交通网络韧性定义出发,对复杂网络在公共交通韧性评估、韧性优化方面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一方面对公共交通韧性评估的核心内容,包括韧性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中断建模及中断流重分配进行了系统分析,另一方面从灾前预防策略与灾后恢复策略2个方面梳理了公共交通韧性提升相关研究。最后,系统总结现有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从韧性评估方法创新、中断建模改进、恢复模型探索等方面对未来公共交通韧性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研究以水战略为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探讨水格局、水规划、水治理、水安全、水发展对于公园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提升水规划、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融入水业态的建设策略,实现公园城市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上海市城区综合杆整治工程的推进,临港新片区也迎来了综合杆建设的浪潮。本文以临港顶尖科学家社区项目为例,综合阐述了综合杆设计的总体原则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诸多要点。重点探讨了综合杆件点位和交通监控设备的点位的设置,以及综合杆的主杆、副杆、横臂和综合管道的设计中的要点,最后提出了关于供电、接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供类似综合杆项目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评价沥青力学性质的方法:沥青韧性试验方法,它能更好地反映沥青的综合力学性质,同时简地介绍了试验的具体步骤、所需仪器设备及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呈现出人口、建筑以及财富的高密度特征,人们对灾患的预警、应灾、灾后复原、恢复和重建能力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桥梁抗震也向着对各种实际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性能适应性的智能性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当前结构抗震已经从基于生命安全的结构抗震减震转向震后结构功能可恢复与快速修复,这对桥梁抗震的韧性提出了要求。为此,首先介绍了桥梁抗震中智能和韧性的含义,指出其是桥梁抗震研究的2个主要关注点,阐明了智能和韧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而后从近断层地震荷载、桥梁减震体系设计、桥梁装置的设计、可恢复结构和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路网系统等方面,基于智能和韧性的视角,总结了研究人员为提升桥梁防震能力所做的努力。并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抗震体系或装置的多功能与高性能化、监测技术的高效发展以及韧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智能与韧性应该做的工作。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引领作用,对未来在设计、运营、震后维修等阶段如何方便、快捷、高效地保证桥梁抗震智能和韧性进行了展望和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旧沥青路面拉伸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评价旧路在加铺排水沥青罩面工程中的可利用性,本文采用改进的粘韧性试验,检测了旧沥青路面芯样的粘韧性,并分析了车道位置、路面层位以及矿料级配类型对旧沥青路面粘韧性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粘韧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实现对旧沥青路面疲劳性能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运量公交作为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延伸与小运量公交的补充,受到包括上海在内的众多城市交通建设的青睐。以临港新片区中运量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的功能定位与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从客流效率、运行服务、乘客满意度和交通影响四个维度构建了其运行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最终由层次分析法获取了各指标权重以及最终评估模型。该模型既具针对性又有普适性,为研究其他城市中运量公交运行评估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