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胜 《汽车电器》2009,(9):23-26
HOWO(豪沃)重型载货汽车全车采用UN和CAN总线控制系统,由仪表、主控模块(电气系统主控制器)及驱动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主控内的MCU通过LIN总线与仪表板和驱动板通信,完成各种仪表信号显示和各种灯光与电磁阀的驱动,并且完成各负载的过流与空载的检测。装配EGR或国Ⅲ电控发动机的车型还通过CAN总线与电控发动机ECU通信,完成电控发动机的相关电气控制功能,比如排气制动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侯建章 《汽车技术》1993,(10):20-25
对排气制动工况下的柴油机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过计算实例揭示了排气制动工况下柴油机排气门发生反跳现象的实质。排气门反跳严重时将大大降低配气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减小排气门反跳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排气制动器蝶阀阀片上节流孔截面积,根据使用经验,提出了节流孔尺寸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3.
实时多任务系统下的CAN通信模块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世涛  龚元明  杨林  卓斌 《汽车工程》2006,28(3):296-299
介绍了高压共轨柴油机控制器的CAN接口硬件电路的设计;着重进行了实时多任务系统下的CAN通信模块的软件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CAN接口硬件电路能够满足实际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应用需要;所构建的CAN通信软件模块,在满足CAN通信实时性要求的同时,降低了CAN通信模块对发动机控制器CPU的资源消耗,同时为整个CAN通信软件模块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柴油机工作中频繁出现的发动机制动性能下降、冷起动冒蓝白烟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故障主要原因是排气摇臂衬套过度磨损。进一步分析确认,该柴油机采用的摇臂集成式发动机制动工作模式是衬套过度磨损的主要因素。采用对比磨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现有设计进行改进,其措施包括排气摇臂无衬套设计、排气摇臂结构优化设计等。台架对比试验及道路试验验证表明,改进方案效果明显,该柴油机可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客车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的制动扭矩比较小的问题,提出采用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与缓速器联合作用的持续制动方式,并且针对汽车在山区道路下坡行驶过程中对稳定车速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控制系统设计。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保证汽车在不采用行车制动器的条件下,利用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与缓速器联合作用的持续制动方式,在各种坡度的坡道上以希望的车速稳定下坡行驶,为汽车在山区道路连续下坡行驶的制动安全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长大下坡货车制动器温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在道路长大下坡上载重货车制动器热衰减的温度曲线,应用能量守恒理论建立了载重货车在发动机制动和排气制动时制动器温度预测模型.通过在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进行制动器测温试验,得到了制动器在不同制动方式、载重时的连续升温数据和连续上坡时的连续降温数据;同时通过室内台架试验,得到了载重货车发动机功率曲线.最后通过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EVB是Exhaust Valtic Brake的缩写,译为排气门制动,是一种辅助制动装置,是在传统的排气蝶阀制动基础上增加了排气门联动机构,可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制动功率。从本质上讲,排气门制动就是将产生能量的柴油发动机变成了吸收能量的空气压缩机。EVB制动功率与发动机排气背压大小、持续制动时发动机转速大小、车辆变速箱档位选择、驱动桥速比匹配、轮胎半径有关,合适选择变速箱速比、驱动桥速比匹配可以使得车辆EVB制动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排气制动和发动机制动是载重货车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制动系统,文中通过试验,计算推导出不同坡度下载重货车排气制动和发动机制动时合适的制动挡位选择,为驾驶员安全驾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客车山区道路下坡行驶过程中对稳定车速的要求,对客车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与缓行器联合作用时的制动模糊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控制系统可以保证汽车在不采用主制动器的条件下,利用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与缓行器联合作用的持续制动方式,在各种坡度的坡道上以希望的车速稳定下坡行驶。  相似文献   

10.
<正>EVB是指“排气门制动”。它是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属于缓速器的一种。它以传统排气制动蝶阀装置为基础,加上发动机排气门执行机构,两者同时工作,辅助制动车辆。1工作原理EVB系统主要由排气制动碟阀和排气门控制机构组成,其中排气制动碟阀位于增压器和消声器之间的管路上,机构组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柴油-酒精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柴油—酒精混合燃料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混合比例的柴油—酒精混合燃料发动机的性能。研究表明:柴油醇燃料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较柴油机的升高,而有效能耗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发动机的碳烟排放明显降低,在保持同样排温的前提下,其功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尾气排放明显降低;柴油机使用混合燃料后,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在采用推迟供油的条件下,柴油—酒精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尾气排放性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柴油机独立减压缓速、排气缓速性能进行研究,获取了二者在循环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区域和性能提升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组合二者最优方案形成了复合缓速系统,进一步分析独立缓速性能改进方法在复合缓速中的适用性,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缓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缓速装置,合理匹配后可在柴油机运转转速范围内获得与柴油机标定功率相等的制动功率,同时柴油机排温仍然可控制在限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在柴油机上加装节流阀是提升小负荷工况排温、改善排放的途径之一,但会对柴油机的其他性能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给柴油机加装节流阀,研究了进气节流对柴油机小负荷工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气节流对柴油机的排温和NOx排放提升明显;柴油机进气节流后缸内压力下降,缸内平均燃烧温度、机械效率升高,滞燃期延长,燃烧始点后移;中低转速小负荷工况,随着节流程度的增加,燃油消耗率和烟度增加;高转速小负荷工况,一定范围内通过进气节流可以实现燃油消耗率和烟度的降低。2 500r/min,29N·m工况,保持EGR阀全开,随着节流程度的增加,NOx和烟度出现同时下降趋势,当空气流量由191.4kg/h降至140.6kg/h时,燃油消耗率、NOx、烟度分别下降了7.9%,58.1%,27.3%,排温提升了42.5%。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离心静电技术的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该装置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和静电装置产生的电场将碳粒从柴油机废气中分离,并通过红外加热板将碳粒加热使其燃烧。设计了离心静电碳烟微粒收集装置、碳烟微粒燃烧再生装置和碳烟微粒燃烧控制装置,并对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柴油机废气碳烟的净化和消声同时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多环芳香烃排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色谱-质谱联用中的选择离子检测技术研究了柴油机多环芳香烃放规律,分析了苯并药芘来源,并采用13工况法测定了14种曲环芳香烃物质的比排放量。结果表明,多环芳香烃排放量随着工况的改变有很大的变化;苯并芘完全是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有较多苯环的多环芳香地烃比排放量小,而具有较少苯环的多环芳香烃比排放量大。  相似文献   

16.
客车柴油机排放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客车用柴油机污染的产生及有害排放的组成以及当今世界排放法规体系;分析并比较柴油机排放控制的电控燃油喷射和后处理技术,对满足更高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路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分流式稀释取样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忠长  何平 《汽车工程》1997,19(1):45-51
本文设计了一种测量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分流式稀释取样系统并制出了实验样品。文中说明了系统的布置和主要参数。重点是用CO2示踪法标定了不同发动机工部下的稀释比。用该系统测量一台车用柴油机的排气微粒结果表明该系统效果好,很实用。  相似文献   

18.
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缺少真空助力制动系统所需的真空源,需增加一个具有足够排气量的电动真空发生系统。现以某型纯电动轿车为例,给出了完整的制动系统的计算参数,对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间歇性工作的真空发生系统。整车道路试验表明,所设计的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系统合理。  相似文献   

19.
CNG—柴油双燃料电控发动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压共轨柴油机改装成CNG—柴油双燃料电控发动机,利用自行开发的快速原型控制系统来控制天然气的燃烧,保证天然气掺烧后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用纯柴油时保持一致。分析了天然气掺烧替代率在不同负荷时对有效热效率和有害排放物(CO,HC,NOx)及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气掺烧替代率可以达到80%左右;掺烧后的有效热效率在中低负荷时要低于燃用柴油,高负荷时和燃用柴油一致;掺烧后的烟度明显降低,HC排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