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动汽车的基本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动汽车,由于其污染小、噪声低,属于绿色环保汽车,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有关报道,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50亿吨,而世界每年的石油消耗量为35亿吨。也就是说,再过40年,我们将没有石油可使用,即便再有新的石油被探明,估计也不会很大。因此到 40年后,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因为没有燃料而不能行驶,燃油汽车将进入历史博物馆。这不仅会使世界的运输业陷入瘫痪,而且,还会引起  相似文献   

2.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已探明石油储量是33亿吨。2003年我国原油产量1.7亿吨,而消耗石油达2.7亿吨。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000万吨,成品油2000万吨。2004年我国原油将至少进口1.2亿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一进口大国。再加上最近石油价格飚升,已超过55美元/桶,我国必须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石油,而汽车上近期可应用的是生物燃料。德国已把生物燃料作为中期目标,成为传统燃料的替代燃料,我国也应大力发展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当今,汽车发展遇到了两大难题,即石油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两者之中任何一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将汽车置于死地。 据有关报道,全世界目前已深明的石油储量为1 350亿吨,而世界每年的石油消耗量为35亿吨。也就是说,再过40年,我们将没有石油可使用,即便再有新的石油被探明,估计也不会很大。因此到40年后,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将因为没有燃料而不能行驶,燃油汽车将进入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石油燃料仍将是汽车的主要燃料。本文对世界和中国的石油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在21世纪的前十年国内石油产量将稳定在1.6~2.0亿t/年,石油进口量将达到0.5~11.0亿t/年。中国石油供给受民办石油价格的影响将愈来愈大,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动荡对中国石油供应的影响也会加大。  相似文献   

5.
高峰 《汽车运用》2008,(10):21-21
汽车使用的汽油和柴油等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然而,石油这种矿物燃料是不能再生的,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被用完。据科学家们预计,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于2040年左右被采尽。因此,汽车将会出现受到“饥饿”的危险,人类将面临着能源的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石油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把石油作为燃料烧掉了,不但十分可惜,而且还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瑞 《汽车技术》1998,(5):44-45
1发展的背景与起因从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第一辆汽车算起.到现在我们已拥有5亿多辆各类汽车,汽车已不仅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所需要的燃料问题,也已经摆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车用石油基燃料——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长,而世界石油资源却日渐枯竭。据统计,当前世界各类汽车总数约5亿辆,世界石油产量33亿吨.按照现在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30年世界汽车总数将达到10亿辆,那时车用石油连燃…  相似文献   

7.
1996年,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为7.5亿辆,其中使用石油燃料汽车占97.8%,只有2.2%的汽车使用气化燃料和醇类代用燃料。代用燃料有酒精、甲醇、乙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丙烷等。 据世界石油组织公布,世界石油储量探明为1350亿吨,其中50%已消耗掉。按目前世界石油日需求量6650万桶计算,预计到2035年,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将消耗完,即使加上潜在储量,也只能维持50年。而1996年世界上天然气储量为139.72万亿m~3,按目前开采速度可用到2060年。  相似文献   

8.
1979年世界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导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而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工业,这是因为汽车用油占世界石油消耗量的主要部分。如美国,1979年汽油消耗量为3亿吨,其中汽车消耗2.96亿吨,柴油消耗量为1.6亿吨,其中汽车消耗0.5亿吨。由于  相似文献   

9.
1、石油: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2000亿桶、1630.3亿吨(2006年世界能源统计公布)。按2005年开采量计,可开采40.6年;预计未探明石油潜在储量可达9380亿桶;预计21世纪中期石油产量将达到顶峰(包括油沙、超重油、气变油、生物油、油母页岩等),本世纪后期将进入高油价期。  相似文献   

10.
百学 《汽车与配件》1997,(13):27-27
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可开采46年。我国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3%。且其中1.6%才有开采价值。我国已于1994年成为石油进口国。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口量将会一年大于一年。面对石油资源紧张、浪费与环境污染,开发各种替代能源已是国际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从近期看,以天然气为代用燃料的天然气汽车进入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王永利 《汽车杂志》2010,(2):316-316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201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将高达13103万辆。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也就是说,汽车将要“吃”掉一半左右的石油。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1800万辆,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任一些大城市,每年的增量高达20%之多,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10大城市,我国就占了7个,而造成城市污染的罪魁之一就是汽车尾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对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我国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自1993年开始,成为纯石油进口国。2000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高达7000万吨。按照目前的汽车增幅,到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所以,我国不能走两方国家汽车工业的老路,而要从国情出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突破口。所以发展电动汽车在我国将是最具前途的产业,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3.
首先是能源问题。200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产原油1.69亿吨,进口原油9100万吨;其中机动车耗油超过6000万吨。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机动车燃油需求将分别达到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石油需求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将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能源多元化将是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其次,产品开发能力不适应。  相似文献   

14.
张青 《上海汽车》2001,(8):24-26
本文介绍了世界石油资源的基本状况与供给,中国石油资源与供给,并分析了汽车燃料的基本状况,提出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石油仍将是汽车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15.
陆刚 《汽车情报》2004,(36):7-11
目前我国进口原油中有30%被汽车消耗,截至8月底,我国石油进口量达7600万吨,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2~1.4亿吨,预计到2020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只有1.6~1.7亿吨左右。与此同时,到2003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400万辆,  相似文献   

16.
豪仁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1,(11):24-24,26,28,30
节能减排是我国汽车工业应尽的责任,也是各国汽车工业的热门课题。面临全球石油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各国都在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达1800万辆,位居全球第一位。我国每年因汽车增长而新增的石油消耗达3000万吨,2010年我国共消耗4.4亿吨石油,其中2亿吨由国内生产,另外2.4亿吨从国外进口。  相似文献   

17.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多吨,其中有1/3来自于汽车,而中国的石油产量只有1.6亿吨左右,届时中国将有2.4亿吨的石油缺口。世界能源危机给了以电能作为动力源,无污染、清洁、高效的电动汽车以新的舞台,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有个叫布郎的美国人,反复叫嚷,中国人口达到13亿时,就会危及世界粮食供应,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责难。可是,紧接着在中国入世时,他们却强压着要中国进口他们生产的粮食。无独有偶,在发展汽车问题上,也有像布郎一样的美国人说,中国若像美国一样普及轿车,将耗尽地球上所有石油,无疑是世界的一场大灾难。美国2.3亿人口,保有2亿辆汽车,  相似文献   

19.
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多吨,但我国的石油产量目前仅有16亿到17亿吨左右。目前1/3石油用于汽车,预测2015年汽车消耗石油能源将达总量的2/3。石油资源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制约瓶颈,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20.
用压缩空气作动力的汽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汽车普遍使用以石油为基础的燃料,石油燃料不但价格昂贵,污染严重,不断减少的石油储量,还引发了诸多地域经济及政治问题。为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用其它能源代替石油的想法。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和用石油燃料驱动的汽车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但却一直无法与石油燃料汽车竞争,因为电力汽车不仅造价比石油燃料汽车昂贵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